研究前沿

云冈学如何建设,看专家们怎么说

摘要: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主办,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中国文物报社和山西大学承办的“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2020年12月6日至8日在古城大同举行。会议主题是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的指示,经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研讨会规格很高,山西省政府、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在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郭物研究员、北京大 ...

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主办,省文物局、大同市人民政府、中国文物报社和山西大学承办的“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2020年12月6日至8日在古城大同举行。会议主题是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的指示,经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研讨会规格很高,山西省政府、大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在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郭物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分别作了《平城时代: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的关键时代》和《北魏平城时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时代》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北魏平城在多元一体民族融合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云冈学学科的建立和人才队伍建设、云冈石窟及石质文物的保护三个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成果丰硕。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

可以将研讨会亮点归纳为十点:

一是形成合力,建设云冈学共同体。组织专班研究制定云冈石窟保护及云冈学“十四五”发展及2035年中长期规划;成立高层次“云冈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建立对云冈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奖励机制,设立“宿白奖”;围绕云冈学及北魏平城民族融合发展主题,每年召开一次规模级的学术研讨会;高校云冈学研究机构要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促进学术研究共同体形成。

二是要加快确定云冈学的研究对象。云冈学要立足自身的文物资源,从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相关联部分三个层级确立研究对象。核心部分是云冈石窟的本体保护及研究,包括石窟保护、石窟寺考古、云冈地区的历史、地理、水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碑志材料等。第二层的对象是大同区域内特别是北魏平城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三层是受云冈模式影响的山西及中国石窟寺文化遗存。

三要建立云冈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首先形成开放的学科平台,将云冈石窟和国内其他石窟关联起来对比研究。其次立足实操,将考古学方法做为入门基本功,开展石窟调查、石窟造像艺术调查、北魏城市建筑及遗址调查及研究。最后运用“考古+”的研究手段,从中西交通、丝绸之路、游牧与农耕、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切入研究云冈石窟的建设以及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人口迁徙政策、治国理政方略,将云冈学不断做大。

四要考虑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建设。借鉴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经验,在考古学名下综合历史、艺术、宗教、文物保护等多学科内容来争取基地、平台和学位点建设。云冈石窟研究院要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大同大学联合共建,招收硕士、博士生。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可以在云冈石窟研究院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大同大学可以招收本科生精英班,开设云冈学相关课程。云冈石窟研究院要将国家文物局区域石窟基地落到实处。各方要争取重大项目,开展攻关研究。

五要进一步加强学术整理。对云冈学术研究史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整理。推进云冈学专业期刊创刊,编撰出版《云冈石窟内容总录》和《云冈学概论(导论)》,明确云冈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和研究史,确立云冈学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地位。走出国门,加强云冈石窟与古代中亚、南亚佛教历史文化的关系研究。

六要加大“云冈学”研究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获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设立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划拨专款每年公开向全球征集“云冈学”研究重大课题与项目;争取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社科基金等专设云冈学研究基金,鼓励全社会共同申报课题、联合攻关,参与到“云冈学”建设之中。

七是要创新“云冈学”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持续稳定扩大云冈学研究队伍。

八是加强民族融合图像学和雕塑史的研究。加强北魏“大人—大像”传统背后的民族聚集、政治团体、理念建构、信仰观念的研究;加强北魏礼乐制度与西域习俗的研究。通过数字技术记录还原石窟,对云冈进行现状展示和历史展示,使全世界都能通过互联网感受云冈,获得对云冈不同角度的认识。

九是加强平城百年发展史的研究。要从宏观到微观打通地上地下考古、文献材料的研究,加强平城与云冈石窟研究的密切关联。多学科联手不断挖掘提升云冈石窟文化价值。以“图像证史”方法来打通不同学科的平台界限,提高透物见人的能力水平。

十是加大云冈石窟科技保护研究。充分认识云冈石窟保护在中国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云冈学建设中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要对云冈石窟保护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加大人才工匠的培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山西省和北京大学在新时代共续石窟寺保护研究,合力推进云冈学研究迈上新高度的新行动。地上文物看山西,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的三晋大地之上的无字之书,见证了华夏的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云冈石窟这一文明圣地也见证了北京大学石窟寺考古研究从无到有,茁壮成长的探索历程。早在宿白先生开创中国石窟寺考古学之前,北京大学杨文如先生就前来云冈考察,撰写了《云冈石窟研究》一书,这是北京大学对云冈石窟研究的开端。

在此之后,宿白先生在1951年撰写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该文不仅弥补了云冈研究的空白,还为研究云冈石窟开凿年代提供了权威参考资料,受到学界广泛认可和推崇。至此宿白先生开创的文字记载和石窟特点并重的研究方法成为中国石窟寺,乃至中国历史考古最基本,最独特的研究方法。正是在杨文如、宿白等一大批北大考古人满怀情深的关注下,孜孜不倦的科研下共同推动云冈石窟成为石窟研究保护绕不过的重镇,成为石窟考古以及佛教考古学的圣地。可以说北京大学学者关注云冈、研究云冈的过程也是北京大学与云冈石窟巩固友谊,深化合作,互相成就的历程。去年10月15日云冈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举办的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的研讨会,就是双方近百年联手走进认识保护云冈石窟的智慧结晶。

作为我国考古学界的探路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将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作为新的奋斗起点。以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战略合作为契机,集中全校学科及人才资源,加大全方位投入力度,高水平建设好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高质量落实好即将签订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大同大学的战略协议。在石窟考古人才队伍培养、石窟寺保护研究、高科技成果运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心全意助力山西,助力大同市研究保护好云冈石窟。将云冈学建设成为落实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世界一流学科。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山西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

“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第一研讨组围绕云冈学学科建设展开讨论。当前,云冈学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我们的目标是整合各种力量,共同研究,做好平台,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敦煌学创建得很早,大足学在最近几年也发展得很快,很多方面都值得云冈学去学习和借鉴。作为一门学科,云冈学的内涵和外延,应该进一步明确界定。有的学者强调学科群式的学问,有的说是交叉学科。但是,除了云冈学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还要注意云冈学在文化自信当中的作用。还有一些共性的问题。第一个是人才培养。虽然我们对于人才培养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是云冈学领域人才培养依旧缺乏。另外一个问题是学科建设,我们有一个愿景,但是在这个愿景之上,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包括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设置,这样才能够培养有效的人才。比如大足石刻研究院和四川美院合作的方式,值得借鉴。

目前,云冈学的课程设置已经有一些起色,但是,课程如何设置,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切实推动云冈学发展的人才,仍需要深化思考。另外,云冈学已有自己的学术阵地——云冈学的刊物已经获批,但是仍处于有待建设的阶段。除此以外,云冈学建设的基础工作还未完成,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去完善的。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云冈学的建设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启动阶段,政府会有一个强力的推动,但是云冈学的建设阶段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发展,逐步转入常规性工作,也就是说云冈学自身的建设非常重要。另外云冈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云冈学主要是考古、历史、美术等多学科的交叉。比如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不仅需要研究隧道相关的问题,还需要注意岩体力学方面的问题。所以建设多学科交叉的云冈学不仅要重视核心问题,也要重视基础工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

“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会”第二研讨组,聚焦民族融合和国际人文交流议题,围绕鲜卑人的衣帽服饰及具体器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文创和旅游等具体问题;云冈石窟为什么在北魏平城开凿,北魏平城历史研究等问题展开研讨。

着眼于研究民族融合和云冈石窟,佛教史、佛教石窟之外,还应着力考古。1980年代初,宿白先生就提出,平城是中外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个地点,丝绸之路兴盛之初,平城就是那个时候的世界中心。在平城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涵盖的种类很多,有许多外来元素,这些元素需要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纳入平城和云冈研究中。

佛教的传入对平城影响非常大。我们要超越前人,更上一个台阶,就需要在继续加强佛教研究之外,跳出佛教的局限,拓展平城历史、云冈研究视域,比如道教、拜火教的研究、玻璃制造等,把它们当作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去探索。

20世纪30至40年代,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即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记录及实测工作,并辅以小范围发掘,后陆续刊布了16卷32册的大型考古学报告,这是第一部大型云冈石窟考古报告,也是中国所有石窟寺研究中,最早出版的正式考古报告。我们研究如果不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实现新的重大突破,是很困难的。所以理论和方法创新,对我们今后的研究非常重要。

第二研讨组成员来自考古、美术、音乐、新闻传播、旅游管理等领域,各自不同专业背景,带来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这种融合讨论对大家都有所启发。学术研究的一个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希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专业的专家加入云冈石窟、北魏平城与民族融合学术研讨中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继忠:

近年来,云冈石窟在石窟保存环境、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云冈石窟,第三研讨组形成以下五点共识:

一、要充分认识云冈保护工作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占有的重要地位。总书记考察云冈时强调,“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二、云冈石窟保护是云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冈学研究的前提,要高度重视云冈学建设中保护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三、要高度重视云冈石窟保护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目前石窟寺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指出岩体风化、渗水、结构失稳等病害安全风险高,同时也强调保护的关键技术和攻关难度大。目前云冈石窟整体的岩体结构稳定性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云冈石窟保护进入“深水区”,面临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云冈石窟未来的保护不宜干预太大,应加大研究力度,具体研究方面的问题,归纳为以下方面:1.加强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病害机理的研究以及风化病害评估体系的建立。2.加强石窟,岩体,水盐运移监测及防水保护材料与技术的研究。3.加强石窟岩体失稳探测监测,多元信息融合及失稳预测预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4.加强云冈石窟防风化保护材料与工艺的研究。5.关于保护性窟檐建设,要全面评估现有窟檐的功效、功能与效果,未来的窟檐保护宜采用轻质材料可拆装的方式。6.加强近些年来各类文物保护工程跟踪检测与监测,确保文保工程质量及效果评估不断提升文保质量。7.加强数字化采集监测及其与保护的关系研究。8.游客量增加,要尽快完成洞窟最大承载量的研究。

四、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建设。其中包括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

五、加强云冈石窟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游客的管理以及安全,确保游客以及文物的安全。云冈石窟研究院未来要抓住云冈石窟的主要矛盾,做出特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投稿邮箱:wenwuzhisheng@126.com

文物之声

编辑:芈韫婧

审核:张硕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云冈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