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辞补释

摘要:    2010年9月,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大司空村东北发掘了一座窖穴,窖穴内出土了一版刻辞牛骨。这版牛骨刻字数量多,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与一般卜辞有别。《考古》2018年第3期发掘简报公布了这版甲骨,下面我们在简报基础上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甲骨反面  发掘者认为:“这片刻辞虽有凿和灼,但未见卜辞常用的干 ...


甲骨正面

  

  2010年9月,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大司空村东北发掘了一座窖穴,窖穴内出土了一版刻辞牛骨。这版牛骨刻字数量多,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与一般卜辞有别。《考古》2018年第3期发掘简报公布了这版甲骨,下面我们在简报基础上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甲骨反面

  发掘者认为:“这片刻辞虽有凿和灼,但未见卜辞常用的干支、卜、贞、占等字,刻写顺序也与一般的骨臼朝下的牛骨卜辞不同,其性质当非卜辞,而属习刻刻辞,所记内容似乎与战争有关。反面的凿没有打破刻辞,由此推断,本版刻辞是在废弃的卜骨上刻写而成。为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发掘者复原了该片残骨在整个肩胛骨上的位置。从复原情况看,本版为右肩胛骨的一部分。与绝大多数卜骨刻辞不同的是,本版刻辞为倒书,即从骨扇往骨臼方向书写。如果刻辞之前牛肩胛骨完整,正面界格为从骨扇到骨臼垂直延伸最合理。但此界格为斜向。结合‘倒书’,说明这块肩胛骨在刻辞之前已残。有学者认为甲骨刻手基本上是右手执刀,从下往上推刻,这样字划刀口断面的凹槽呈不等边倒三角形,左壁较陡,右壁较坡且光滑,因右壁所受为切削之力,左壁所受为推挤之力,故产生平整情况的不一致。”

甲骨的时代,发掘者根据H37出土陶片来判断。陶片特征十分明显,陶鬲均为折沿,小方唇,沿面略直,裆部及足根较高。陶簋尚有口沿剖面呈“T”形者。陶豆为平沿或斜沿,浅盘,粗柄。据此可以确定H37的废弃年代应为殷墟第二期。出土刻辞牛骨的字体风格应属于武丁晚期至祖庚早期的典宾时代,而殷墟第二期也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我们认为这个判断是可信的。

  甲骨的正面和反面均有竖条的隔线,甲骨刻辞的内容与一般的卜辞有别,类似《尚书》等文献,由于上下残断,给理解其大意造成了困难,甲骨的内容我们认为应该属于记事刻辞。

正面第一条卜辞“□令牧曰吉□”中的“牧”,相当于《合集》7343“……卜,宾贞:牧……称册……登人敦……”中的“牧”。

正面第四条卜辞“乞(迄)女(毋)往,兹行”中的“”,简报释“ㄅ(伏)”,张惟捷先生认为细审字形,似象人字上抬手臂之貌,重见于第八行。考虑第八行“卒”前缀否定副词“弗”,这种词组一般后加狩、归、入等动词,“”也有可能是某种与出行相关的活动,这与本条末句“兹行”也有较好的联系。此条刻辞疑表达“……最终不要前去从事‘’活动,此路途……”这样的概念。我们认为为伏,可能与战争有关,关于卜辞中的伏击战,大家可以参看王子扬先生的文章。

正面第五条卜辞“逾山”的逾字,大家可以参看裘锡圭先生的《说从“”声的从“贝”与从“辵”之字》一文。

正面第七条卜辞“若之……”,根据反面的卜辞,“若”前当补“作”字。

正面第九条卜辞,发掘者释为“速”的字,作“”,释为“速”是不对的,“速”,甲骨金文一般作“”,从东(束),没有从“矢”的,大家可以参看陈剑先生的文章。字应该是甲骨文里面从两个“矢”的字,一般隶定为“”:

《合集》18277 《合集》29092

于省吾先生将其释为“驲”的初文,裘锡圭先生认为“”的意思与“”相反,在卜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是“迟”的古体,所以“”当是迅速的意思。这条卜辞中也当训为“迅速”。

正面第十条卜辞中的“……之山散子宋……”和反面第六条中的“子宋”,都是同一人,属于武丁的儿子,见于《甲》3281、3041,《虚》1017,由此也证明这版甲骨确实属于第一期武丁时代。根据残辞互补,反面第四条卜辞“败子……”,当释“败子宋”。

“散子宋”的“散”,当训为“杀”。《方言》卷三:“虔、散,杀也。东齐曰散,青徐淮楚之间曰虔。”《墨子·非儒下》:“其宗兄守其先宗庙数十年,死丧之期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此例是于省吾最先找到的,他说,“卢文弨谓‘散’当为‘服’,按卢说非是。《方言》:‘散,杀也。东齐曰散。’,‘散’,‘杀’一声之转。《仪礼·士冠礼》:‘德之杀也’,注 ‘杀,犹衰也。’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衰,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言妻子死,有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衰,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为守奉祭祀而然也”。华学诚校释《方言》,也引《墨子》此例为证,与于先生之说相近。《汉语大字典》亦从之,把它作为“杀衰减”义项的例证。刘洪涛先生指出,是不是传世文献中就没有表杀义的“散”字呢?我们发现是有的,只是不在先秦文献之中,而在两汉文献之中。“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也选了这篇文献,其注释说:“散,指被击溃。”按这段文字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组成一个排比句。其中第一句“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和第三句“以义兵从思归之士,何所不散”都是讲征战之事,文意相近,可证“诛”“散”二字意思应相近。“诛”应训为杀。《战国策·秦策五》“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高诱注“诛,杀也”。据此,“散”也应训为“杀”,与《方言》相合。这段文字是淮阴侯韩信劝说汉高祖刘邦的话。淮阴即今江苏淮安,地近东齐地区,所操方言容或相同,从韩信嘴里说出齐方言词应该不是偶然的。“散”用为“杀”也见于出土的东周齐国兵器铭文 :

《集成》11033:陈贝散戈

  《集成》11083:陈御寇散戈

  《集成》11210:羊角之辛造散戈

所以“散子宋”,当训为“杀子宋”。这片甲骨的发现,说明在商代武丁时期,“散”就有“杀”的意思,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散子宋”与甲骨反面第四条卜辞“□兹悔,山败子宋”联系起来看,大意是说山这个人打败了子宋,并且杀了子宋。说明这片甲骨的内容确实是关于战争的,子宋是武丁的诸子之一,山杀子宋在当时应该是一件大事。

  甲骨反面第一条卜辞“□作若之ㄓ司令(大)□”,“ㄓ司”,ㄓ,发掘简报释为“有”,张惟捷先生释为“侑”,黄锡全先生认为ㄓ是牛头的象形,它的含义基本等于有无之有的“有”字。我们认为“ㄓ司”释读为“有司”是正确的,应该是一种职官名称。

  

  有司,在西周金文中很多,一般作如下字形:

荣有司爯鼎 荣有司爯鬲 有司简簋盖

这片甲骨卜辞的含义是描写战争的,那么有司令,就应当理解成命令有司去打仗,有司有没有武将这种职官的含义呢?我们认为是有的,簋铭文:“率有司、师氏奔追袭戎于棫林,博(搏)戎胡。”簋铭中所说的是一场战争,率军队去讨伐淮夷。簋铭文中他率领的武将职官名称是有司、师氏,鼎铭文中他率领的武将职官名称是虎臣,虎臣、师氏都是武将的职官名称,把鼎和簋铭比较,就可以看出簋文中的“有司”也是武将的职官名称。金文中的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很多,商代“有司”出现得不多,这版甲骨的出现,使我们知道在武丁时期就存在“有司”这一职官。

反面第二条的“爵”字,当释为“觞”,大家可以参看李春桃先生的文章。

反面第三条卜辞“之。二人曰:罙每,亦”,罙,张惟捷先生认为甲骨文中两种型态均存在,读为“探”或“深”,具体可参蔡哲茂分析。“每”,卜辞中大多读为“悔”,“弗悔,其悔”是习语。整体来看,由于“罙”有用作人、氏族名的例子,如《合》8278“乎视于罙。二月”、《明续》S0665“贞:令从罙”、《合》13747“贞:罙其ㄓ疾”等,此行似表示有某两人说道,关于“罙”的悔吝之事,后面“亦”字带出下一分句,可惜细节已不可考。

我们认为这里的“罙”,可以和下面卜辞中的“罙”相联系:

□丑卜,□贞:令或来,曰或罙伐方。十一月 《英藏》1179正

贞:……王罙伐土方,受。《合集》6425

   ……罙伐西土。《合集》7082

  贞:方弗罙西土。

[贞]:[方]其罙西土。《合集》6357

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东罙伐,戎陷于妇好立(位)。《合集》6480

  乙卯卜,□,贞:惠□罙伐□。《合集》6934

《合集》6357的“罙”,黄天树先生在上引文中说到这是战争卜辞,“罙”字犹《商颂·殷武》“罙入其阻”之“罙”。《国语·晋语》:“秦寇深矣。”韦昭注:“深,入境深也。”

反面第五条的“”发掘者释为“圃”,当释为“囿”,可以参看李宗焜先生《甲骨文字编》“囿”字条。

综上,由“散子宋”“败子宋”“伏”“罙”等这些都与战争有关的词语来看,我们认为这版甲骨确实属于武丁时期的战争记事刻辞。

end

图文 | 付 强

(上海三唐美术馆)

原文刊于《绵瓞集——侯马盟书发现55周年暨张颔先生100年诞辰纪念文集》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尹燕飞

终审 | 马煜娟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付强

更多信息...

殷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