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区一点五万人实现平稳搬迁

摘要:   临潼人致富不忘秦始皇,汉城人致不了富只怪汉刘邦。同样背靠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西安城北二环西北角外,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是国家1961年首批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城历经四次城市规划修订,这里都被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保持原貌不得开发。这里是城市发展不到的死角,世世代代生活于这里的村民为汉长安 ...

  临潼人致富不忘秦始皇,汉城人致不了富只怪汉刘邦。同样背靠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有着天壤之别。

  在西安城北二环西北角外,3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是国家1961年首批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遗址。西安城历经四次城市规划修订,这里都被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保持原貌不得开发。这里是城市发展不到的死角,世世代代生活于这里的村民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没有自来水管网,吃水主要靠井水,产业只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建房不能超过8米,深挖不得超过1.5米。改革开放前,这里土地平整,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业,取团结水库水灌溉浇种,倒也丰衣足食。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西安城市重心的北移,这里正沦为西安最大的城中村。

  近年来,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遗址区却依然在原地踏步,遗址区内群众的收入不足遗址区外的一半。由于距离主城区较近,这里外来人口激增,乱搭乱建、小房屋出租、小工厂、小作坊集聚,使得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区域内环境得到极大的破坏,遗址区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口所挤占人为蚕食,如不及时采取强力措施,这里的遗址正面临消失的厄运。

  保护和发展历年来成为区域所在地西安市及未央区政府的头等大事,为此历届政府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以世界上通行的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大遗址保护的最高标准,2009年国家文物局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列入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对未央宫周边九个村庄实施整村拆迁出遗址区,拉开了新时期大遗址保护的恢弘篇章。

  为了遗址区的保护传承,近年来靠多种经营、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刚刚富裕起来的汉长安城遗址区村民又将舍家离业,面临着新的选择与牺牲。守着遗产过穷日子,爱也汉长安城,恨也汉长安城,然而对遗址的保护已深入到每位村民的血脉里。采访中,没有村民对整体搬迁保护遗址有丝毫异议,争议只是对家庭财产分割产生的茅盾和希望得到尽可能多谢赔偿的诉求。为了补偿遗址区内村民多年来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政府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与努力。鉴于群众为保护遗址、房屋普遍没有建高的实际,当地政府规定:合法有效宅基地上的房屋三层未盖的,只要在第一奖励期内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者,视为已盖,统一予以奖励补偿。这不但补偿了许多未盖房屋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有效遏制了拆迁引起的抢建加盖现象。同时,对非法买卖宅基地行为一律不予安置、不予补偿。本着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客观态度,1.5万人实现了平稳搬迁。而在整个36平方公里范围内,看不到抢搭乱建的痕迹。

  目前,遗址区内九个村的整村拆迁已近尾声,正进行着大量的建筑垃圾清理,到6月底这里将平整为开阔的保护区,迎接世遗专家验收。

[SITESERVER_PAGE]

家搬走了,故事还在演绎

  2012年10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拆迁启动,首批核心区内9个村、1.5万人离开了这片令他们自豪与烦恼共生的故土,迈入新的生活。2013年2月,记者前往遗址区探访,这些普通人与汉城相生相伴的故事,也为这片土地的新生留下了最真实的时代缩影。

[SITESERVER_PAGE]

西安的二环路在西北角因要绕行保护区在这里成为一个凹口。

  36平方公里,这里的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都城遗址,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成为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首”。

  1、未央宫:生活无虞,陪着皇宫“说说话”

  未央宫守护人王稳正看西马寨巨变

  “用花椒和泥涂墙壁,大老远就能闻见香味,皇后住的椒房殿就是这样得名的。”66岁的王稳正站在汉长安城模拟考古体验区的未央宫浮雕上,指着一个个两千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宫殿,如数家珍般讲述着故事。他吸着鼻子,似乎能闻见穿越千年的椒香。

  “你要逛汉城遗址,王稳正就是个活地图!”西马寨村的村民这样形容。

  王稳正确实是个名人。他的父亲看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长达40多年,文景之治、汉武大略、轮台罪己、昭宣中兴、王莽篡权,一幕幕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典故口口相传,造就了王稳正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结。2008年,他从云南买来一匹小矮马,自己仿制了一辆汉代的马车,载着客人游玩。车身四周的木板上画着汉朝的历史人物,刘邦、吕后、萧何、韩信,个个神态逼真,很令游客新奇。

  “我为啥会赶车?还是要讨生活!”王稳正这样回忆。西马寨村的村民都知道,由于村中那个未央宫前殿遗址的土台,自1961年以来这里不能盖高楼,不能深挖地,既没有工厂入驻,更谈不上现代设施,他们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这个村成型于明洪武年间,然而走入近代,却只有17条泥巷道,六七十年代时家里有病人,只能让几个壮小伙用门板抬着人去遗址区外的医院就医。原先自来水公司的水管要从村口的邓六路穿过,眼看着有吃上自来水的希望了,为了保护文物,管道却从西边“迂回”绕开了西马寨村。落后、贫穷,似乎成为汉城遗址里村庄的代名词。

  为了生计,王稳正学着赶马车、送菜、跑运输,几十年下来,终于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而他也最终子承父业,当起了前殿遗址的守护人。2012年10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拆迁启动,得益于王稳正多年的积累,他和三个女儿原先的房子总共置换出40多万元现款,100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其中,还有每人20平方米、位于北客站商圈的门面房。

  从前殿遗址拾阶而上,登上20多米的夯土高台,遗址区内的一切尽收眼底。对于当下的生活,王稳正觉得舒心:“安顿好三个女子,我也不愁吃穿。未央宫遗址保护好后,如果文物局还同意,我一定要永远留守在这儿,陪着这个皇宫说说话,给大家讲讲历史。以后,我可能还要出书哩!”

  2、直城门:政府补贴比种地还划算

  “汉瓦压馍”的周河湾村已成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市未央区周河湾村的特产“罐罐馍”,花纹都是用西汉的瓦当压制的。

  “我们这儿人都把那段土城墙叫‘红城岭子’,小时候还常上去玩。”59岁的村民周民俊说。周河湾村地处汉长安城遗址的西北部,新莽末期长安城荒废于战火,有段城墙即被大火烧成红色。村的西口,在两千多年前是汉长安城的直城门,敦煌壁画中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折柳送别的生动场景,就发生在这里。

  村主任周炳新说起拆迁的事,长舒了一口气,“我们这里是汉长安城的‘西伯利亚’,很偏远,以前的日子可苦着呢!”虽说村西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城门,村东头是天禄阁遗址,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可以前这些并不能给周河湾的1054名村民带来什么实惠。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村党支部就负责按照国家规定保护这一区域。楼房不过三层,深挖不过1.5米,打口井也要申报,村民们就这样矛盾地生活了几十年。近几年,看着其他离市区近一些的村子里租房赚钱,他们也只能看着眼热。无奈之下,村民就靠着卖罐罐馍挣点钱,贴补家用。

  “以前地里面还能挖出来灶具、金簪、钱模子等汉代的东西,瓦当、下水管这些也很多,现在就少多了。”周民俊说,“还好现在拆迁了,把我们迁出去,过上红火日子,不再用汉朝瓦当压馍了,也让这个遗址不要再受破坏。”

  根据未央区的拆迁政策,周民俊和儿子分到了32万的现金、相应的安置房和门面房。对于近乎花甲之年的周民俊,以后政府还会给他缴纳相应的养老保险,为他的两个儿子提供劳动人口培训。甚至安置后门面房如果租不出去,每月每平方米也有25元的补助。

  2008年起,周民俊和村民们的土地,由未央宫街道办实施了土地流转,用于保护遗址区的彻底安全。“原来种上小麦包谷,两料,一年收成好,除去成本能净收入六七百块钱。土地流转后一亩地政府给补贴1500元,可比务庄稼划算多了!”

  3、长乐宫:我要和历史学家争辩

  湖北老夏的“朝圣”之路

  “历史学家说这个暗道是吕后临朝听政,为避人耳目,从后宫向前殿走的,我要推翻他,按照这个宫殿的水平高度,暗道只能人屈身通过,我看用途还是存疑!”在长乐宫4号遗址夯土台上,来自湖北孝感的高级工程师夏正江身着大衣,手里攥着西安交通地图,认真得有些可爱。

  夏正江并不是历史科班出身,而是个一辈子搞工科的人。听说汉长安城遗址要保护性拆迁,快六十岁的他急了:“我趁春节和年假,专程来这里看看原汁原味的遗迹。”夏正江的儿子在西安高新区华为公司工作,他晚上住儿子家,白天就从高新区坐公交来到遗址区,把汉城遗址大大小小各个地区转了个遍。

  “我一个外地人都这么痴迷,出门坐的518路公交售票员竟然不知道长乐宫遗址。”夏正江有些唏嘘,“中国人老是讲四大发明,这么宏大的古城遗址,我觉得更有价值,汉长安城面积可是古罗马城的四倍啊!”

  在长乐宫5号遗址的“冰库”凌室中,制作精良的西汉下水道和沉淀系统令夏正江赞叹不已:“老祖宗的智慧工艺就是好!可惜这几个遗址都缺少丰富的介绍讲解,我是先上网查看资料,再来现场,才会特别有感觉。”

  早春的天气不错,阳光照射在遗址上,泥土的气息令人舒适。走在旧时皇城的道路上,夏正江有些飘然:“这2000多年前可都是皇帝才能走的路!西方的耶路撒冷是圣城,西安,特别是古长安这么厚重的历史,让人着迷。我到这边就是‘朝圣’来了。”

  天禄阁小学,就建立在西汉天禄阁遗址上,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参考文献,多数是从这个国家图书馆而来。小学中坐落着编撰《楚辞》的西汉散文家刘向的祠堂、雕像,安静而祥和。“随着村民的搬迁,学生也随着分流到其他学校去了,但是天禄阁小学整个会保留下来,也算是个文物。”小学校长潘君介绍。“一个小学都有这样的来头,了不得。”站在小学中的刘向祠中,夏正江看着相应的历史介绍,目不斜视。

  “我觉得,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可以适当引进民间力量,多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这绝不仅仅是政府保护的事,要让历史与现实多多互动,不能让专家们的研究只保存在书本上。毕竟,这么无与伦比的宝藏,这么多震撼的历史,是我们华夏精神的根。”

  夏正江的“朝圣”之路,虽然很辛苦,但也充溢着幸福。

大刘寨村:故土难离,却也高兴

  80岁的师玉林老汉失踪了。

  五个女儿慌了神,手忙脚乱骑上电动自行车,四下里寻找。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大刘寨村自家已拆的房子上,摸着瓦砾,喃喃地说:“没地种了,要换住处了……”“我爸这是故土难离,毕竟是自己待了一辈子的地方。”小女儿师晓霞有点难过,又有些欣喜,“但是想到30个月以后就能住上楼房,过上新生活,心里还是很高兴。”

  找回了老父亲,一家人在临时租住的何家寨吃起了臊子面,也讲述起了他们的故事。

  师玉林家有8亩地,祖祖辈辈除了务地不会别的营生。过去精于耕作的师玉林深耕细作一年每亩地能打上1000公斤粮,也只能年收入五六千元钱。近年来,在女儿女婿的带动下家里种植了葡萄,这两年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有所好转,盖起了新房,却又面临着搬迁。“要说汉城这一块,只让搞种植和养殖。现在人工、物价都在涨,谁还能单靠种这点地挣到大钱!听孩子们说未来的安置区内幼儿园、学校、医院和休闲娱乐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都能住上有水、电、气、暖的楼房,看病、上学、就业、购物都能跟真正的城里人一样了。”说着这些师玉林74岁的老伴刘芳琴规劝他,“我看还是搬了的好!”

  由于汉城遗址中不允许深挖,为保护遗址,村民的房子大都为二层小楼,未央区规定:合法有效宅基地上的房屋三层未盖的,只要在第一奖励期内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者,视为已盖,统一予以奖励补偿。另外,村民拆迁后,每人每月有500元的过渡费。师晓霞、丈夫和父母一起生活,一年可以领取2.4万元的过渡费。他们现在租住的何家寨,一年租金整1万元,加上生活费用,基本能够收支平衡。

  师玉林的五个女儿,都是遗址区大刘寨村、东张、周河湾村等村的村民。小女儿师晓霞和父母过,这一家分到了17万元现款,4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年前,村里给每个老人发了300元红包,安置房的开发商也带着陕西特色的水晶饼给师玉林一家拜了年。

  “以后我的娃成了家,房子就不是问题了。一个娃一套房,媳妇也好找。”师晓霞颇有些自豪。“晓霞,村里有人招工,做沙发套,一个月给1500元!”有人递来了消息。“哎,来了!”师晓霞跑出了家门。 (李龙飞 苏嵘)(来源:陕西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