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霍巍:考古发现与高原丝路——考古文化系列讲座(五)

摘要: 2017年4月16日上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阳市孔学堂联合举办的“考古系列文化讲座”第五期在贵阳市孔学堂举行。此次讲座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主持,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霍巍教授主讲。讲座现场讲座开场周必素研究员周必素研究员先对霍巍教授进行了介绍。丝绸之路,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从西安出发经甘 ...

2017年4月16日上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阳市孔学堂联合举办的“考古系列文化讲座”第五期在贵阳市孔学堂举行。此次讲座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主持,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霍巍教授主讲。

讲座现场

讲座开场

周必素研究员

周必素研究员先对霍巍教授进行了介绍。丝绸之路,大家了解比较多的是从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而今天霍教授带来的是全新的丝路——高原丝路,是霍巍教授提出的新的理念,与我们所了解的传统丝绸之路有所不同,霍巍教授将用考古材料对其进行阐释,接下来请大家聆听霍教授的讲座。

讲演内容

霍巍教授

  

今天这个讲座是通过考古发现来谈高原丝绸之路,从考古学的角度入手,结合文献材料,提出这个问题,介绍一下我的研究成果,谈一谈高原丝路对于我们的昨天、今天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1、“高原丝绸之路”的含义

“高原丝绸之路”是一个代称,是一个比较广阔的概念,指代古代西藏高原与外界联系、交流的途径及方式。它是一个网络,不是指单一的某条路线,但却包含着不同时代、不同走向、不同段落、不同功能在内的各条路线。

2、西藏史前时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去年在藏北地区我们第一次发现了有地层的旧石器,距今3万年,证明三万年前人类已在高原停驻,从事简单的劳作。

藏东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小米(粟)遗存,在西藏东部的澜沧江畔,第一次以考古学确凿的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证明,早在距今5500年前,西藏高原就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藏中部昌果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麦和粟的混种现象,粟类作物(小米)可能是通过黄河上游或者长江上游,向西传递到今天的青藏高原。麦类(青稞)的原产地应该是在今天的中亚或者是印度,有可能是通过西藏的西部地区进入到藏西和藏北,然后向东扩散,在西藏的中部地区形成一个交汇地带,跟粟混种在一起,形成粟和麦的混种区。粟和麦的传入说明当时就已经形成了一条连通东西的大走道。

带柄铜镜,出土于今天的拉萨,经过研究发现,它很有可能是通过南亚或者是中亚地区进入青藏高原。

不同地区出土铜镜对比

双圆柄首青铜短剑,左边一枚出土于西藏西部皮央遗址的墓葬,右侧两枚出土于四川的盐源,其形制完全一致。两者之间相隔数千里,很显然,应该有通道的存在,这种同型的青铜短剑才能在广袤的区域里面流动。

3、吐蕃王朝时期对外交流的全面扩展

吐蕃最强盛时期外向型的交通网络,一个是往中亚地区扩展,一个是往南亚。在吐蕃时期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及考古材料证明,这个时期跟周边国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交流,各个层面的交流都非常丰富。

从考古学的角度给大家举些例子:

大昭寺:大昭寺当中的中心殿塔,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殿塔与印度佛寺建筑中的毗诃罗(Vihãra,即僧房院)相似。

大昭寺藏的吐蕃银壶:欧亚文明交流的见证,宿白先生认为这个银瓶上面的纹样和整个瓶的造型主要是来自中亚的阿勒山地区,有可能是中亚地区的原形,在中亚地区制造。

大昭寺藏的吐蕃银壶

下图为一件漆木器装饰品上的吐蕃武士形象——头巾低平,上衣三角大翻领,袖口、衣领处使用丝绸,使用马镫,与欧亚草原文化金银器上的骑者形象较为相似。这个工艺特点应是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因素。

吐蕃武士形象

欧亚草原文化金银器上的骑者形象

克里弗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吐蕃衣物,样式是唐装,但使用了具有西方构图因素的大团科对鸟衔绶。

4.吐蕃古道的考古发现

唐代初期,开辟了一条经过西藏、尼泊尔到印度的通道,我们称为吐蕃古道。近年来,我们团队在吐蕃古道上关于路线考古有一些重要发现。

《大唐天竺使之铭》在西藏中尼边境吉隆河谷发现,年代为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为唐代官方使节王玄策使团所刻,是目前西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唐代汉文碑铭,为唐代初年开通的唐—吐蕃—天竺通道的唯一实物证据,见证了唐朝官方最早对印度的出使活动。

最新的考古发现,西藏西部还有通向印度中亚的藏西之路。

西藏象泉河上游穹隆古鲁甲寺附近的墓地,考古发现有丝绸、黄金面罩、茶叶等,这些发现均与这条通道有关。

带有“王”、“侯”字样的织物,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汉制的丝绸这时已传入藏西地区,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也出土过类似的丝织物,不过纹样是层叠型的,说明这些丝绸可能是中原王朝为了这些边疆民族的首领们专门制作,并赏赐给他们的。

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中,有两件铜器内发现了茶叶的痕迹,一件木案里面也发现有茶叶的痕迹。据碳14测年,其年代为距今1800年左右。

唐代吐蕃时期饮茶已蔚然成风。这些最早的茶叶传入藏地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宋之际连接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的“茶马古道”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汉晋时期通过西域汉晋“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黄金面罩,其制作工艺是融汇中西的。在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亦出土有黄金面罩,显示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交通网络。

5、唐宋以后的茶马古道

连接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地的西藏边缘交通网络,主要还是一条内向型的路线,是我们祖国内部的区域型的交往路线,是高原古道的发展和延续。这些古道在近现代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成为联系西南地区各个民族最终的经济血脉。

小 结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史前时期已有固定的通道。

处于亚洲腹心地带的吐蕃王朝极大的拓展了对外交流的孔道,形成网状结构的交通路线,影响深远。

通过今天的讲述,我强调的是:今天我们讲丝绸之路,离开青藏高原,第一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第二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丝绸之路的框架。这些高原古道是连接“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主干道之一,应视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批学者非常关注这一题目,今天把我的心得传递出来,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分享,我讲的较为粗略,只能勾勒一个大致的线条,希望能够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和理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根基和时代价值。谢谢大家!

文 字:李二超(根据霍巍先生发言材料整理)

编 辑:杨 偲

审 校:张兴龙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作者:霍巍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