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纪念 | 夏鼐先生诞辰111周年

摘要: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夏鼐,1910—1985)  安阳殷墟、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夏鼐的名字,同1950年至1985年间的中国考古工作紧密相连。他生前荣获中国和英、美等六个国家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世民在夏鼐身边学习、工作30余年,先后整理了400万字的《夏鼐日记》、增订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夏鼐,1910—1985)

  安阳殷墟、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夏鼐的名字,同1950年至1985年间的中国考古工作紧密相连。他生前荣获中国和英、美等六个国家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世民在夏鼐身边学习、工作30余年,先后整理了400万字的《夏鼐日记》、增订了220万字的《夏鼐文集》。在近20年的积累上,所著《夏鼐传稿》成为夏鼐的第一部人物传记。

  今天是夏鼐先生诞辰111周年,让我们跟随书中的夏鼐先生,一起追寻这位“七国院士”的成长足迹。

  清华园里读书忙

  上世纪30年代,清华园里有两个学生爱写日记并流传至今,一个是季羡林,另一个是夏鼐,两人均为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

(《季羡林日记》和季羡林)

  1931年,教育家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2月3日正式到任,并向全校师生发表讲话,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当时正值清华大学早期的黄金时代,图书仪器完备,各科名师云集。清华园读书风气很浓,老师对读书的要求也很严,给学生布置了大量阅读功课。即便是节假日,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座无虚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夏鼐尽情地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综观他在清华期间的日记,记事大多很简略,而“读书账”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很多时候,日记的内容就是当日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页,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比如,1931年10月4日至8日的日记,只记了“阅书:《莎氏乐府本事》(全书368页,完)”这么一句。10月12日和13日,同样也只有一句“阅书:恩格斯《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之起源》(全书290页,完)”。由此可见,读书几乎填满了夏鼐清华生活的全部。

  1932年初,夏鼐在日记中计划,本年预备课外读50部以上100部以下的书籍;法文至少要认识2000个以上的生字(单词),年终时能够翻字典阅读浅近的法文书。暑假中读点外交史的书,同时对中国通史方面已出版的书籍,加以系统的研究。

(陈寅恪称赞夏鼐“读史细心”的作业)

  实际上,日记翻到9月9日,他的阅读量已达50部。这一年里,夏鼐共读书66部,超额完成任务。1934年1月1日,夏鼐写道:“今天是元旦,但是佳节良辰对于我已失去它们的意义。我仍是依着预定的计划,读了一卷《通鉴纪事本末》。”在《夏鼐日记》中,屡屡可见他自我督促阅读进展的记录,如“此书颇欲从速阅毕,今日起非赶快阅读不可”等,从中皆可体会夏鼐渴望多读书、快读书的迫切心情。

  《夏鼐传稿》中提到,为学好钱穆的“战国秦汉史”课程,夏鼐从上年年末开始,认真阅读《史记》及三家注,并参考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对《六国年表》《魏世家》《秦始皇本纪》等进行校订,先后写成并发表《魏文侯一朝的政治与学术》《秦代官制考》二文。

(钱穆,1895—1990)

  夏鼐在清华大学所学专业为中国近代史。据《夏鼐日记》所载,夏鼐所读书中专业书占了一大部分。不过,夏鼐的阅读视野没有限于史学一隅。相反,他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读了大量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还把触角探到文学领域,读了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如鲁迅的《伪自由书》、茅盾的《子夜》、伏尔泰的《老实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1935年,夏鼐留学英国,转攻考古学。1946年获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专家。选择埃及学,夏鼐经过了深思熟虑。在英国,他一开始曾考虑转入爱丁堡大学,这里只能学习史前考古学,无法学习国内最缺乏的历史时期考古学。

(爱丁堡大学与伦敦大学)

  夏鼐感到,抵达英国以后,在田野工作的技术方面已经用力不少,短缺的主要是“发掘后如何整理、采集标本后如何研究”方面的知识。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绝非仅仅听讲即可掌握,“必须有具体之实物及实例,始能领悟,然后始能以其方法,返国后应用于搜集及整理中国之古物”。

  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和发展与埃及息息相关。基于此,他进一步认为:“中国将来之考古学,必须以埃及考古学之规模为先范,故中国之考古学界,必须有一人熟悉埃及考古学,以其发掘技术及研究方法,多可借镜。”因此,决意转入埃及考古学系。当然,其中的困难是巨大的:需要花时间学习艰深的古埃及文字,需要注重发掘及保存古物的科学技术,需要广泛阅览参考书。不过,夏鼐最终都一一克服。

(夏鼐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前)

  在求学期间,夏鼐有机会两次实地探访埃及,并参与考古发掘研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著名的《埃及古珠考》。串珠在埃及考古里是一种常见的文物,一具木乃伊往往随葬成千上万颗珠子,在这个领域,夏鼐的成果至今无人超越。

  夏鼐的埃及学综合实力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夏鼐传稿》讲了一个小故事。1956年和1957年,根据中埃文化合作协定,中国科学院先后邀请两位埃及历史考古学家费克里和埃米尔·埃芬迪,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埃及古代史”和“埃及考古学”两门课程。

  讲课时,往往由夏鼐将讲稿译成中文,或亲自担任口译。有一次,某专家面对提问讲不清楚埃及古代史上的某个问题,还是夏鼐进行补充才得解围,将问题说清楚。

  这位专家结束讲课时尴尬地表示,自己讲的这些事情,夏先生都熟悉,而夏鼐先生熟悉的许多事情,有的自己却不大清楚,今后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就近向夏先生请教。

  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田野考古发掘,肇始于上世纪20年代。考古学是外来学科,老一辈考古学家中,除李济在国外主修人类学专业、接触过田野考古外,真正在国外经受过科班考古训练的只有三位:梁思永,卧病十多年,身体极度虚弱;吴金鼎,于1948年9月去世;再一位就是夏鼐。

(夏鼐在殷墟实习时手写的第一份发掘记录)

  正如《夏鼐传稿》所说,新中国成立时,夏鼐是大陆唯一既在国外受过正规科班训练,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重要贡献,并且能够亲临第一线的田野考古学家。因此,无论是建立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培养田野考古骨干人才,还是主持考古发掘、开展考古研究,都绕不开夏鼐。(文章摘选自2020年12月19日《齐鲁晚报》 作者:鹊华秋)

  推荐阅读

  夏鼐相关书单:

  夏鼐文集(全5册)

  夏鼐 著

  2017年5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097-8708-3

  本书共收录夏鼐发表于各时期的文章、课堂讲义及其家属提供的自存手稿共213篇(其中部分文章系首次面世),内容涵盖考古理论与实践、考古漫记及历史学研究与评述等,全面反映了夏鼐毕生学术成果和新中国考古研究的全貌。全书除夏鼐的论著外,还补充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王仲殊及本书主编王世民撰写和整理的《夏鼐先生传略》《夏鼐先生的治学之路》《夏鼐先生学术活动年表》,是一部学术价值高、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的考古学必读书。

  夏鼐西北考察日记(全2册)

  夏鼐 著

  2018年9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2506-2

  本书是夏鼐先生1944年1月至1945年11月在中国西部进行考古研究工作的日记,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文字部分,又分为夏鼐生活日记,夏鼐工作日记,将夏鼐在西部进行考察的手记进行整理和汇编,生活日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生活场景,文化背景等信息,工作日记则是了解40年代考古工作的必要资料;下册收入了夏鼐西北考察日记的手记影印资料,是对文字部分的呼应,同时书中还收入了《夏鼐日记》出版时未能原样录入的考察期间沿途拍摄的数百张照片。

  夏鼐传稿

  王世民 著

  2020年11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6487-0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运用朴实的文字,告诉读者:夏鼐怎样奋发勤恳,博览群书,知难而进,敢为人先,成为荣膺中外七个院士称号的一代学术大师;夏鼐作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怎样为新中国考古学健康全面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怎样引航掌舵,为培育考古人才、端正学术方向、缔造严谨学风,不懈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埃及古珠考(全二册)

  夏鼐 著;颜海英 田天 刘子信 译

  2020年9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1105-8

  本书由夏鼐先生博士论文《古埃及珠饰研究》的英文版翻译而来,并添加了1400幅图。书中以分类研究结合统计学的方法,从串珠的考古价值、研究方法、制作工艺、分类、断代以及古埃及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往等作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英文版自出版以来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依然是串珠研究的唯一专著。有鉴于此书的特殊历史和学术价值,在英文版的基础上,非常有必要出版中文版介绍给学术界及广大读者。

  夏鼐考古日记(全5册)

  (即将出版)

  夏鼐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4475-9

  (图文转自:“社科文献”公众号)

  责编:韩翰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