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裴世东|从过去到未来:考古学史视野下中国考古

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

作者:裴世东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考古工作的目的是认识历史。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考古学和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是历史科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夏鼐先生将二者比喻为“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

  考古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总书记提出我国考古工作所取得的四个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都是通过考古工作对中国历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掘。百年来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延伸了中国历史的纵轴线;从“殷墟”到“禹墟”,现代考古与典籍文献的“交相辉映”,增强了中国历史的可信度;考古发现展示的农业起源、文字创造、都城营建和科技发明等诸多领域的成就拓展了历史的多样形态,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数量众多的文物和考古遗迹共同构成呈现历史现场的材料,二者的结合最大程度活化了历史场景。

  因此,考古和历史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

  中国特色考古学是指中国考古有别于其他国家考古学的独特风格,其产生和发展是由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考古学的鲜明样态。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的金石学阶段。相对于17世纪以前,西方古物学所弥漫的收藏之风,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伊始,即植根于对中国历史传统的整理。中国考古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诞生,以考证实物资料为手段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发展到清代,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考据达到鼎盛,其研究范围也逐渐拓展,直至清末民初甲骨和简帛材料的发现,成为催生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诱因。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李济等人的田野考古工作标志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在中国发端,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形成进入第二阶段。当时“疑古思潮”在国内大行其道,傅斯年、李济等人充分意识到地下材料的重要性,提出“古史重建”,并以“中研院”史语所为依托开展殷墟发掘等田野考古工作。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成为“史语所”工作中长期坚持的原则,以考古发掘材料验证历史文献真伪,重建上古史的方法进一步得到发展。正如夏鼐先生所言“疑古这一派,为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开了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理论上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方法上趋于专业化和整体化,但是从考古材料的实际出发这一重要原则没有改变,始终以具体的遗物和遗迹为着力点,通过分析、归纳和提炼,阐明有关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问题,进而阐明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的最终目的。

李济(图源:网络)

回顾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始终将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有机结合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最好的途径之一。直到1983年夏鼐先生仍在强调“历史时期考古学中,要尽量采用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这也是体现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重要着眼点。

建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

  中国风格考古学是指中国考古学所表现出的思想特点。中国特色强调的是中国考古学形成的内部源流和内在机制,那么中国风格就是对内在机理的系统化、结构化的解读,表现形式就是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范式及其衍伸的理论。

  民国时期,西方考古学中类型学和地层学广泛应用于中国考古工作,但是作为文化历史考古学形成重要基础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却由于时局混乱、材料匮乏等因素未曾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改变,以夏鼐为代表的考古学家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针对部分考古学者对“考古学文化”概念模糊不清、认识不统一的情况,夏鼐于1959年发表《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强调“考古学文化”概念的规范应用,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夏鼐(图源:网络)

后来,苏秉琦在众多考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对史前陶片的“摸索”和考古类型学的思考,于1981年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一文,系统阐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通过对文化类型的划分和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达到恢复历史原貌的目的,这标志着中国文化历史考古学研究范式的正式形成。基于区系类型思想,苏秉琦又提出“古文化古国”概念,并进一步思考“古国方国帝国”的发展路径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指明方向。这也与总书记当下提出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首要任务“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相向而行。

苏秉琦(图源:网络)

考古学的中国风格是两代考古学人从中国考古工作的实际出发,筚路蓝缕,逐步摸索出与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独特风貌相契合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也是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在考古学的集中体现。

建设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中国气派考古学是指中国考古学所表现出的气魄。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内功”,将中国考古学发展成果及其呈现出的民族内涵展示出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民国时期,以北京猿人、殷墟为代表的重要考古发现,使得中国考古学声名鹊起,成为在国际科学界有影响的领域之一。1949年后,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考古学界的对外交流十分有限,多集中于社会主义国家,主要通过考古学期刊和对外刊物,特别是《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将新中国考古学成果介绍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2年夏鼐曾强调指出:“我们的工作是以考古资料来阐明中国古代文明,由于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中国考古学的工作是有世界性意义的……世界古代文明史的学者们,对于全球性理论问题提出新看法或者修改旧看法的时候,都要把中国考古学新成果考虑进去。”这成为建设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先声。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当下,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建设中国气派考古学最终目的是为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百年考古学史雄辩地证明与阐说中国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从精神和情感层面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之趋势的存在与发展,形成独特思想体系的历史必然;为考古学自身积累了厚重的思想遗产和学术话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历史依据和积淀。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层层递进,相得益彰,也将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思想指南。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编辑:老 胡

  校审:水 木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