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榆林窟第2窟:金碧幽雅的西夏水月观音图

摘要:   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两侧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观音画像,其绘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观音画像中最精美的,经常被人们所称道。  水月观音画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幅,保存在敦 ...

  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两侧各保留了一幅水月观音画像,其绘制之精美,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石窟水月观音画像中最精美的,经常被人们所称道。

  水月观音画像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许多幅,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五个庙中,现存五代、宋和西夏绘就的有二十七幅,在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其所绘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水月观音”为中唐时宫廷画师周昉所创,由于这种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甚至传入朝鲜和日本。

本窟令人注目的是西壁门南北两侧各有一铺水月观音图

这两幅画面,皆以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显得宁静素雅。这里的水月观音画像不仅仅是作为人们礼拜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可领悟到一种深旷清凈的意境,这种意境似乎能使人丢弃心中的一切杂念,陷入凝神遐思之中,这是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这样的一种意境,这样美妙的世界,怎能不打动每一位虔诚的信徒,怎能不去信仰和崇拜呢?这幅画以醒目的色彩与形象美,符合了古人所追求的超然独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也将“佛国天界”藉助于画匠之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左幅(水月)观音,倚石抬头,山月流云,池不扬波,动中静态,一望千年…

  观音菩萨坐于断崖上,悠然自若,静观远方,通体笼罩着一层半透明的青绿色圆光。前置净瓶柳枝。上有云天弯月,下有碧水莲花。

观音菩萨倚岩而坐,似在凝思。身光透明,如镜中显影。前有碧水红莲,后倚奇峰修竹。菩萨头戴金冠,长发披肩,左手抚膝,右手轻拈串珠。洞石上置有插着杨柳枝的金色净瓶与金钵,四周云霞衬托,一弯新月挂于云端,灵鸟蹁跹。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正在虔诚礼拜观音。

  

  南侧的水月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裙,左手抚左膝,右手持飘带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似乎正在仰望寂月夜凝神遐思,又似乎在聆听世间疾苦,准备随时救苦救难。观音一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篮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灵石矗立,岩石后面露出绿竹。脚下碧海茫茫,海面上一童子正乘云而来,合掌向观音礼拜,这就是善财童子至普陀珞珈山参拜观音的情形,即“童子拜观音”。天空彩云浮动,一弯新月高悬天际。

水月观音在月色朦胧中正悠闲自若地静座在宝座上,犹如一位华贵的贵夫人,身靠山石,山后有竹林环绕,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正昂着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面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开着朵朵的莲花,似乎正沉浸在这个月夜幽静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又似乎聆听着世间的疾苦,以慈悲的胸怀随时去解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脱离苦海。

  

大海岸边的平地上,一位年轻英俊的汉族僧人,身披袈裟,双手合十,仰首虔诚地隔水遥礼观音。僧人身后有一位头戴金环、披散着头发、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举到额前,遥望远方,左手牵着仅仅露出头部的马。

此画面表现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青年僧人就是玄奘,猴脸人物就是孙悟空。在历史上,玄奘取经是确有其事的。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8岁的玄奘便走上了西行求法的历程。玄奘取道瓜州,出玉门关、过五烽,经莫贺延碛大沙漠而至印度。玄奘曾在瓜州逗留月余,与瓜州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玄奘取经故事在瓜州流传深远,最终进入画家的视野,绘制在榆林窟的壁画中。

在画面右侧正中还绘制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善财童子,正腾云驾雾的赶来向观音朝拜。

整个画面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显得宁静素雅。这里的水月观音画像不仅仅是作为人们礼拜的对象,而且也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人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可领悟到一种深旷清净的意境,这种意境似乎能使人丢弃心中的一切杂念,陷入凝神遐思之中,这是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这样的一种意境,这样美妙的世界,怎能不打动每一位虔诚的信徒,怎能不去信仰和崇拜呢?这幅画以刻意表现出的色彩与形象美来吸引人们,恰恰符合了古代文人及“禅宗”思想所追求超然浊醒,远离尘嚣的情趣和意境,也将“佛国天界”借助于画匠之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史传唐代名画家周昉善写水月观音像,诗人白居易看到后惊叹不己,并为此属诗:“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下,万缘皆空。……”

引述网友汪见殊的一段赏析文字:

“环璎戴珞的观音如高士般背倚青山翠竹,意态萧散的望向天际一轮残月,一手微举在胸前,一手扶膝,带了点漫不经心。闲云出岫,月儿卧在云端,有飞天行经,遥相礼拜,还有僧人弟子在右下方平台上向他合十致礼,可周遭的一切似乎都与观音毫无干系,不能扰他分毫,他依旧是心无挂碍的微仰着头看向月亮。他与高卧远端远离尘嚣的月亮无异。这整幅图都情致动人,令人不自觉的屏息静气,又满怀神往。”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历代名画记》记载,唐周昉(740-800年)始画水月观音像,但无真迹留存;现存最早的水月观音始见于五代时期敦煌壁画中,这一样式到西夏晚期普遍流行并日趋成熟。

  这幅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十分经典:画面上南海茫茫,景色寥廓,整个画面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彩,颜料据说是用蓝、绿宝石研制而成,历经千年而颜色不改,且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鲜艳。线条流畅,人物情态逼真。

方形的画面构图中,以对角线为分界线,下部表现观音、善财童子、岩石、大海、修竹,上部则只有一绺彤云点缀,画面有大部分是空白的天空。这种对角线构图,虚实对比,大量留白的手法,源于南宋山水画的流行风格,正是画史上所谓“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常在画面中只画一角,大部分留白,夏圭的山水画也常常只画半边,而有半边留白)的特征。壁画中的这种构图,在有限的壁面上拓展了画面无穷无尽的空间,给观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世界。

尤其是观音身后的轻薄透明的圆光,既像一种圈点重点的符号,指明了观音在本图中的主体性,又犹如一面轻薄的镜子,观音好像就是映照在镜子中的像。这种艺术手法,增加了画面空灵、悠远、神秘的氛围;圆形的头光、背光又为方形的画面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总之,整个画面使远-近、方-圆、虚-实、动-静,和谐而又统一起来。

在色调上,以青绿色调为主。又在观音的面部身体部位以贴金,对比天空部分的彩云,更显得金碧辉煌。现在帖金部分已经氧化变黑,但仍可以感受到清新淡雅、宁静悠远的意境。

  

右幅(水月)观音,垂首静默,岸石竹枝,晴空无月,水波流动,静中动势,山泉奔流。……

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水中盛开着的一对莲花承托着观音菩萨的双足。右侧的岩石上摆放着花盘和插有柳枝的净瓶,身后修竹摇曳,怪石嶙峋,天空祥云缥缈,灵鸟蹁跹,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正在虔诚礼拜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33个不同形象的化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为“”水月观音”。水月观音题材起于唐代,画史上有周昉“妙创水月之体”的称誉(《历代名画记》),在敦煌地区,五代、宋渐渐兴起,开始多为小幅,到西夏晚期成为鸿篇巨幅。

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图中彩云浮空,云霞衬托出岩石上的柳枝和净瓶,青绿色岩石后伸出几枝嫩竹,碧绿的池水中漂浮着红莲。透明的圆月中,观音戴宝冠,披天衣,挂璎珞、飘带及环钏,穿红裙,悠然自若地坐在岩石上,其金色的形体和朱红色的罗裙互相辉映,烘托出观音仙逸超凡的姿态。该图色调富丽明亮,线描流畅,观音造型优美,是现存西夏水月观音中的佳作。

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

  五代时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是一位身材丰腴的男性,面部还有胡须;然而到了宋代,观世音便渐渐女性化;到西夏时,敦煌石窟(包括榆林窟)里的观世音菩萨,无论身材、坐姿还是披肩的长发,都具有了女性化特征,但是其脸上却长着男性才有的蝌蚪胡须,可谓是“非男女相”。

菩萨长着男性才有的蝌蚪胡须,胸前挂有璎珞,画面上金色、宝蓝交织,金碧辉煌。

翠蓝色的长发,披于两肩;菩萨一手撑地,戴有臂钏。

菩萨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

菩萨右手轻拈串珠,手姿十分优美。

北侧的水月观音图,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圆轮中,映衬出一位头戴宝冠、项饰璎珞、长发披肩、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观音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左手微抚岩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水中盛开着的一对莲花承托着观音菩萨的双足。

图中彩云浮空,云霞衬托出岩石上的柳枝和净瓶,青绿色岩石后伸出几枝嫩竹,碧绿的池水中漂浮着红莲。

周围环境,意境幽远,岩石苍苍,流水潺潺;虽然只是左下角不起眼处的一方小小瀑布,但流水描绘工细,可见水面溅起的细小浪花;水草也画得运笔挺拔。

天空中,五彩祥云缥缈,一对灵鸟蹁跹。

水月观音图【临摹】李承仙

初唐诗人王勃有诗《观音大士赞》:“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gàn)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水月观音图【临摹】张大千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记载:“胜光寺……塔东南院,周昉(740—800)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

  黑水城出土西夏水月观音像

  据画史记载,水月观音为唐代画家周昉所首创,诗人白居易看到后惊叹不已,赋诗赞美道:“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像,万缘皆空。”(《画水月菩萨赞》)

水月观音图 史苇湘临摹

白居易的诗句,是对水月观音艺术美感和画面意境的高度概括。水月观音把佛教的菩萨放在有山水树木的背景中,且以月光来衬托意境,这在印度佛教艺术中看不到,完全是中国式的观音。而水、月或水中月又是常见的佛教譬喻,它们是针对无常与世间的一切而说。通常也被认为以水中之月来比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玄理。可以说水月观音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佛理完美的结合,是以中国山水画的境界来表现佛教内容的典型作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