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中有话”——伫立千年的凝望

摘要:   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 ...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第17窟 藏经洞 晚唐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发现了藏于第16窟甬道北壁的洞窟。此窟长宽高皆不足3米,就在这仅为19㎥的小窟中,却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亚、西域及西北地区的文书、法器、绢画等近六万余件之多。从1907年到1924年,洞中文物经由一些国外探险家之手,源源不断的流散到了世界各地,这就是让无数国人扼腕叹息的洞窟,举世闻名的藏经洞。

如果说1900年揭开了藏经洞今生的故事,那么就让我们再走进千年前的洞窟中去一探前世的故事。

  洪辩像 第17窟 晚唐

莫高窟第17窟原为晚唐时期敦煌高僧洪辩的禅窟,在其圆寂后,遂改为影堂,安置纪念像,以表功绩。窟中西壁《洪辩告身碑》载,洪辩法师是吐蕃敦煌佛教教团最高僧官都教授,后在张议潮推翻吐蕃起义的过程中,率僧尼部众给予有力支持,随后派弟子悟真随张议潮派遣的使团一道入朝,大中五年( 851)获唐宣宗敕赐告身,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敕黄牒。

洪辩身为一代高僧、吐蕃时期都教授、归义军时期都僧统,在敦煌佛教界和世俗界均有重大影响,故而洞窟中还保存了洪辩高僧的真容塑像,放置在带有壸门的方台上,在其后部墙壁上还绘制有表示高僧日常生活的画面,近事女、比丘尼、圣树、水瓶、挎包等图像。

  近事女 第17窟 晚唐

近事女是指在家受“五戒”的女子,高僧身旁常有的侍者奉事。此窟中的近事女头梳双髻,身穿男子靴衫,腰部系软带,右手执仗,左手持巾子,头部微向前倾,若有所思,静穆的神态中还显露着几分稚气,双目一直凝望着前方的高僧大德。画工用墨线勾勒人物轮廓,线条简练洒脱,寥寥数笔便把一个淡妆的少女描摹而出,也让盛唐以来丰厚为美的造型跃然于壁上。

  近事女 第17窟 晚唐

另一侧执扇的比丘尼,经历了近千余年的时光,俨然模糊了她的样貌,但她却恭敬的站立在圣树之下,挺拔的身姿映衬着苍劲多节的树干。圣树上藤萝缠绕,叶子茂密苍翠,富有无尽的生命力。

  执扇比丘尼 第17窟 晚唐

  圣树 第17窟 晚唐

《历代名画记》李雅条中所载,至少到隋代,高僧写真就似乎有了一定的形制规范要求。莫高窟晚唐第17窟,洪辩高僧像神情怡然,身后持团扇的比丘尼、持杖、方巾的近事女、圣树及所挂的挎包、净瓶,亦或是高僧写真形制的重要历史佐证。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 /韩文君

学术顾问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本平台原创文章

  版权归“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所有,盗版必究。

  欢迎分享文章,转载请注明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版权信息。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