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高丹:跋山涉水,新疆新发现乌恰特石窟

摘要: 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 %。此次新疆的专项调查分南疆片区和东、北疆片区进行,涉及全疆10个地(州、市),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调查组对澎湃新闻表示,此次调查组新发现一处石窟点,即和田地区墨玉县的乌恰特石窟 ...

国家文物局近期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完成4532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现场调查工作,覆盖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的80.96 %。

此次新疆的专项调查分南疆片区和东、北疆片区进行,涉及全疆10个地(州、市),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调查组对澎湃新闻表示,此次调查组新发现一处石窟点,即和田地区墨玉县的乌恰特石窟。调查也更正和充实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如库车市克日希石窟等。

▲ 库木吐喇石窟 新2窟 “十三菩萨”(局部)

新疆石窟艺术

新疆石窟约始凿于约公元3世纪左右,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因而本次石窟寺专项考察也根据新疆石窟的分部特点分为南疆组和东疆组两组。新疆的石窟寺也大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新疆石窟雕刻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

壁画艺术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文章《对新疆石窟艺术的几点思考》中写道:新疆石窟壁画艺术的表现技法,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屈铁盘丝”式的线条,再加敷彩;另一种是在线条的基础上再加晕染,然后再敷彩。当然无论是线条还是晕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条在“屈铁盘丝”的基础上可以有适合画面需要的各种轻重变化,晕染也可以浓淡深浅变化运用。

▲ 新疆石窟寺分布示意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目前发现石窟遗迹的有4个地区,由西向东依次为古疏勒区(今喀什)、古龟兹区(今库车、拜城)、古焉者区(今焉耆)和古高昌区(今吐鲁番)。从建筑形制上来看,新疆石窟比较多的发现有中心柱式塔庙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禅打坐的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 克孜尔石窟的飞天

学者们将新疆的石窟寺的艺术风格归结为以下三种:其一为“龟兹风”, 以克孜尔石窟为典型代表,主要见于古龟兹国境内,壁画题材多为反映小乘“唯礼释迦”性质的本生、佛传和因缘故事,券顶壁画布局常采用菱格构图形式,画法上大量运用“西域式”晕染。此类石窟时代最早,为佛教初传中国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实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之滥觞。

其二为“汉风”,具有代表性的是库木吐拉石窟及阿艾石窟,是佛教在中原地区发展成熟以后随着唐王朝对西域统治力度的加强,安西大都护府驻防龟兹,大批汉人和汉僧入居西域而带来的内地佛教艺术形式,壁画的题材为敦煌等地流行的反映大乘净土思想的内容,装饰图案也为唐代所习见的各式花卉、卷草及云朵纹。“汉风”窟是佛教由东向西回传的重要例证。

▲ 库木吐拉石窟

其三为“回鹘风”, 公元九世纪中叶,曾雄居漠北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灭,一支回鹘人迁移到当时称为“西州”的古高昌国地区,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佛教艺术风格,具体代表为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因回鹘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故“回鹘风”石窟与“汉风”窟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在洞窟的建筑形式、壁画的色调及供养人面容、服饰等方面又显示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柏孜克里克石窟在二十世纪初屡遭德、英、俄、日等列强疯狂盗掠,现在许多精美的壁画我们要去到别的国家才可以看到。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持香炉菩萨跪坐像》

新疆全区现存石窟寺遗址59处,摩崖造像3处

新疆石窟寺遗址类型丰富、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我区多种宗教并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新疆此次石窟寺专项调查统计,全区现存石窟寺遗址59处,摩崖造像3处,调查总面积3696.55万平方米,其中有6处为世界文化遗产。

▲ 新疆石窟所在地貌 图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配合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开展新疆石窟寺专项调查是对新疆石窟寺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通过专项调查,为编写新疆石窟寺名录和专项报告提供依据,为编制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参考,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石窟寺保护管理体系提供支撑,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石窟寺保护研究队伍提供实践机会。

▲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

此次新疆的专项调查分南疆片区和东、北疆片区进行,涉及全疆10个地(州、市),1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地州的文物工作者参与调查。调查组通过对区境内已登记和新发现的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和大遗址中存在的石窟(洞窟)和摩崖雕刻等的基本情况、保存状况、主要风险、保护管理及安全防范情况等加以详细调查,将最终编制形成《新疆石窟寺保护状况调查工作报告》《新疆石窟寺安全防范情况报告》等成果。

澎湃新闻联系到南疆片区调查组,他们表示,此次调查组新发现一处石窟点,即和田地区墨玉县的乌恰特石窟。调查也更正和充实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如库车市克日希石窟等。

南疆片区是新疆地区保存石窟寺最多的地区,此次调查按照自治区文旅厅、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牵头,会同南疆各地州文物局,成立了南疆片区石窟寺现状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调查组,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10月起,石窟专项调查小组集中对南疆片区的各石窟群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组由苗利辉、杨杰和吴丽红带队,包括沙娜、李博、穆林肯、王建军、古丽扎尔·吐尔逊、张文爱、任皎、张金亮、张小江、麻杜辉、裴鲁疆和赛买提·阿不拉。

调查组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除测绘数据的37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田野信息采集工作以及调查报告的初稿。

新发现——克日希石窟

克日希石窟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牙哈镇麻札巴格村北、牙哈河东岸山崖上,北约5千米为却勒塔格山。石窟西约2千米为麻札巴格村,隔河与克尔依斯古市遗址、克日希戍堡、麻札烽火台、玛扎伯哈石窟等相望。西北约6千米为森木塞姆石窟。

该石窟在早期西方探险队以及以往的普查材料中都有记载。共有6个洞窟,由北向南分布在山崖半腰上。这次调查,在洞窟第1号窟北侧的一条大的冲沟中发现了11个新的洞窟,为禅窟或方形窟。当为一处僧侣集中禅修的场所。

▲ 记录克日希石窟新发现石窟保存状况

和田地区以往的普查仅记录了两处石窟,即色合瓦力木石窟和库克玛日木石窟,而且数量也不准确。色合瓦力木石窟原定为28个石窟,这次经过确定应为19个;库克玛日木石窟原为16个,经确定应为11个。

▲ 调查色合瓦力木石窟

吾喀什石窟位于原定为洞穴遗址,发现有9个洞。根据此次考察,发现其中6个原来应为洞窟,确定这处遗址应为石窟寺,其它3个则是附近村民取土所致。

乌恰特石窟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恰特村,喀拉喀什河的北岸岩壁上。仅有1个洞窟。斯坦因当年在该地考察时发现,后来由于洞窟所在岩壁上方坍塌,将洞窟掩埋。此次调查又重新发现了这个石窟。

年轻世代投入热情

调查组的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大家对调查工作充满了热情,但也时时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艰辛。

此次南疆片区石窟调查工作队员们先后赴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开展石窟寺调查活动,行程近万公里,克服种种困难。队员们通过传统测量,定位坐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等手段对每个调查的石窟尽最大能力采集数据,做到全面、准确。

去年开始考察时,新疆已经入冬,山区的天气变幻莫测,有时晴朗的天空,忽然飘起雪花,队员们每去一处石窟都有许多感慨。如在调查萨喀特喀石窟的时候,山体被大雪覆盖,坡面接近70度,根本找不到上去的路,只能用小铁锹挖出一只脚的地方,手脚并用斜着向上攀爬,很是危险,队员们克服险阻、迎难而上。

▲ 洞窟三维数字化扫描 拍照 测量形制

每到一处石窟点都会迅速进入状态,有条不紊的开始工作,考古组与保护组一边讨论一边测量做记录,摄制组的同事则往往是最后的收尾。遇到砂石堆积严重的洞窟,大家就从窄小的缝里爬进洞窟内部进行观察与测量,摄制组的同事还因为跪姿拍摄照片,膝盖出现大面积淤青。

遇到开凿在山崖上的洞窟,大家就需要踩着厚厚的积雪爬到山顶上去,然而积雪下覆盖着的砂石给向上攀登的道路带来重重困难,前面的同事拿着铁锹或木棍开路。

▲ 调查人员与看护员合影

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博斯坦托格拉克石窟是调查组开始调查的第一个石窟群,由于路途遥远,为了能赶天黑之前回来,队员们早早出发了。该石窟在河滩的另一侧,车只能在淌水的河床上寻找路线,可车却陷在了冰冷的河里,大家蹚水推车才把车从河水推出来了。

此时大家已经精疲力尽,浑身冰冷。于是大家在河边点了一堆柴火,烤了烤湿透的袜子、鞋子和衣服,一起吃了些馕,就抓紧时间开始工作。虽然这个石窟只有一个洞窟保存下来,但看到后室残存有壁画,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文物看护 一生的守候

整个调查过程中,使调查组非常感动的是一路走来不断遇到的文物看护员。他们常年坚守野外,对重复而略显枯燥的文物巡查工作充满了热爱。文物看护员讲述布朗村摩崖造像的情况

12月,调查组去到了位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都维力克村阿克塔西组东南的阿克塔什石窟。石窟附近有农田、林带等,南约50米有一住宅。东部及东南均无人烟。因为车开不到石窟遗址前面,有一段路只能步行前往,陪同大家一起前往的是一位年迈的看护员。

在路上,调查组了解到看护员的父亲曾经就是这个石窟的看护员,在他小时候就记得父亲曾经给他讲过石窟里有壁画。父亲每天都会去石窟巡查,还会告诉周边的村民要保护石窟。他说受父亲影响他现在也会那么做。当走到洞窟前,看护员告诉大家洞窟里原先有壁画的位置,只是现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壁画已慢慢脱落。

▲ 文物看护员讲述布朗村摩崖造像的情况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布朗佛教遗址的两位文物看护员,他们每隔三、四天就要背着馕和水,驱车几十公里前往遗址点巡查,一路穿过边防哨所,翻过沙丘,又沿着悬崖边的石子路艰难前行。回程时,他们的皮卡陷到了沙坑里,一位看护员淡定地拿出铁锹开始挖沙,一边告诉大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所以他们都会随车带着铁锹以防万一。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车子被顺利地推出了沙坑,当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开始鼓掌欢呼时,工作所积攒的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调查组说。

调查组谈道:“在和身边这些简单而又执着地默默为文化遗产奉献的看护员一起工作时,大家常常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文博人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自己的责任;这种精神也给了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激励我们将继续未完的工作,精益求精,为新疆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略有删减)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阅读

  

王旭东:穿越千年的庆阳北石窟寺

北京: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现皇家稻田

  

吴梦麟:房山石经“再研究”一项千年不衰的镌刻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考古中国

网站:www.kgzg.cn

微信:kgzg-cn 微博:kgzg

邮箱:kaoguzhongguo@s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