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重焕生机的故宫藏巨幅山水图贴落,是如何修复的

摘要: 一幅原存于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的巨幅《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经过故宫博物馆院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回春”,重焕生机。这件贴落在修复前出现断裂、空鼓、起翘、缺失等病害,断裂破损严重。书画修复组的修复师们通过拼对与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绢丝、翻身揭背、揭画心、补缀画心绢丝缺失处、选配背衬、再次翻身、绷平与全色等诸多步骤,圆满完成修复任 ...
一幅原存于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的巨幅《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经过故宫博物馆院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回春”,重焕生机。这件贴落在修复前出现断裂、空鼓、起翘、缺失等病害,断裂破损严重。书画修复组的修复师们通过拼对与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绢丝、翻身揭背、揭画心、补缀画心绢丝缺失处、选配背衬、再次翻身、绷平与全色等诸多步骤,圆满完成修复任务,体现了高超的修复工艺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修复完成的贴落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出宫”,亮相于“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3月29日,一场修复展示活动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这场活动的主角,是一幅深藏于故宫“迷楼”之中,曾经泛黄、破碎的“壁纸”。没错,它就是原存于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内,纵446厘米、横282厘米的巨幅《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何为贴落?很多人都对它略感陌生。贴落其实是清代宫廷内檐书画中常见的一种装潢形式。其以纸、绢等材料为媒材,由善书法的著名词臣或如意馆画家进行创作,内容以古典诗词、治世谏言以及山水祥瑞为主。装裱时,其四边镶绫边,直接裱糊于宫廷的墙壁或隔扇上,可随时令更换,随时“贴上”或“落下”,故称贴落。如今,贴落已成为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展陈元素,颇受游客喜爱。虽广受欢迎,但受自身条件约束,它也面临着修复保护要求高、难度大的困境。究其缘由,一是由于贴落的尺寸大不易操作,且考验修复人员揭画心、全色时的耐力。二是贴落画的受损程度高,伤况复杂,因此对修复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见证故宫书画修复的集体力量  
《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在符望阁中经历了怎样的春秋?在它的背衬题签处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题签其一为“符望阁下层北部西小间内南墻上贴大贴落一张”;其二为“符望宫北门里间南墙向北画条一件”;其三为“符望阁北门西南墻”。
三处题签的发现,佐证了贴落原存位置与记载之关联。同时,揭示了该贴落的背衬曾有局部更换或加厚的可能。专家推测,该画作于清末从墙壁上揭下并卷折存放多年。送修前,画作曾长期绷铺于古建原状环境中,绢质糟朽、缺失严重,加之其经纵向卷折数叠后横向压折,出现断裂、空鼓、起翘、缺失等病害。并导致画作出现断裂等严重病害。修复前后对比

修复前后对比

可以说,修复前的《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遍体鳞伤......作为故宫博物院修复组组长,杨泽华强调“作为一幅通景贴落画,仅绢本破损严重和矿物颜料的使用上,就让《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工作难上加难”。“对原画进行揭纸。一般来说,古画旧裱共分四层。” 杨泽华指着面前的修复前装裱层次结构示意图讲到“最内层为画心,紧贴画心的托纸为命纸,最后两层是背纸。就《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而言,它的画心层为绢,命纸层为青檀皮+稻草,背纸层1为竹,背纸层2为(桑)皮。揭纸过程必须十分谨慎,否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本就是一项胆大心细的工作,面对如此大尺幅的作品,这项工作被赋予了更大挑战。据杨泽华回忆,在进行背衬的揭除工作时,团队采用直径30公分的卷芯将正面已加固化纤纸的画幅由下端卷起,卷至上端时,两位修复师抬起卷好的画幅,其他修复师在修复台上刷稀浆水。随后,将画幅反扣于台上,边铺展边刷平,画幅翻转后背面朝上即可揭背。在揭画心时,修复师采用揭、搓、揉等方式,去除画绢背后已经失去承托作用的托心、背衬纸。揭心过程需要细致严谨、一丝不苟,绝不能伤及绢丝,因此极度考验耐心,一向被界内人形容为“如履薄冰”。经过拼对与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绢丝、翻身揭背、揭画心、补缀画心绢丝缺失处、选配背衬、再次翻身、绷平与全色等诸多步骤,书画修复组最终圆满完成修复任务。杨泽华一再强调这次的修复工作全面地展现了团队实力,是集体成果。
明朝周嘉胄《装潢志》云“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良工”与“故物”之间,总是惺惺相惜,《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也注定遇上了它命中的良工。
科技助力 如虎添翼
如今的文物修复不再是凭借肉眼和巧手的单打独斗了,早已走上采用传统工艺和先进科技相结合之路。本被应用于医疗、化工等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今正不断被用来对文物进行“体检”和修复。故宫文物医院

故宫文物医院

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介绍,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等三种(非侵入)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都在《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中进行了应用。
透光摄影,是利用光线,从纸质、纺织品等能被可见光穿透的文物的背面进行布光,并在文物正面进行拍摄,从而采集到文物内部更深层的状态和病害信息。多光谱成像则是一种获取目标光谱特征和图像信息的无损分析技术。使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观察《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可判断不同颜色树叶的主要颜料成分,比如浅色的树叶主要用靛蓝描绘,深色的树叶主要用的墨色。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技术通过逐点扫描的方式对待分析区域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进而可以获取该区域内的元素分布成像。其结果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各个目标元素分布图像,能更好地分析各类颜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等信息。 
数字化展示 让成果大众“画”
樊锦诗先生曾说过:“只有把敦煌石窟所有文物的信息数字化,才能切实地让敦煌石窟信息永久保存,才能真正地让后代永续利用。”敦煌石窟如此,故宫亦如此。数字化不仅为文物延长了生命,也拓宽了其生命的宽度。数字化不仅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其文化传播效果。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通过数字采集、云端服务和智慧科技等前沿技术,在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领域深度建设“数字故宫”“为了配合《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修复,我们运用数字技术对符望阁区域进行数字化复原,体现了数字故宫与学术故宫的有机结合。”故宫资料信息部主任苏怡介绍道。在信息空间中,人们可以更快捷、高效地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利用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立数字档案,让文物在二进制的世界中获得永生。
在《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成果的数字化演示中,我们通过网页,点击自由观察、红外成像对比、Cu元素等按钮在线观看《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体检”和“康复”的全过程。将文物修复的信息数字化后面向公众,以方便古书画爱好者进行研究、感受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修复者背后所付出的辛苦,换一种方式让文物更好的被人们认知。 
随着修复工作的圆满结束,《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的故事也画上句号了吗?非也!可以说修复工作的结束,预示着对它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开始。诚如杨泽华所言,要兼及修复与研究保护的一体性。
故宫博物院纪委书记罗先良表示,这次修复工作,是“文化+科技”的文保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经典范例。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即将“出宫”与大家见面,亮相于“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本文转刊自文博中国,原标题为《科技+“良工” 让故宫4米巨幅山水图贴落焕生机》)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