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关中地区新出土西晋、十六国时期空柱盘考

摘要:        空柱盘是西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墓葬随葬品中的常见器物。张小舟提出空柱盘为西晋中晚期墓葬标型器之一。王辉以偃师杏园出土的空柱盘形制,认为空柱盘是由商周“中柱盘”演变而来,用于祭祀。此类器物出土于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龙山文化层遗存,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也有发现,材质有陶质、青铜质两大类。学者就此类器物展开讨论,有“器盖”、“盛 ...

  图一 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M85陶空柱盘出土位置

  

  空柱盘是西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墓葬随葬品中的常见器物。张小舟提出空柱盘为西晋中晚期墓葬标型器之一。王辉以偃师杏园出土的空柱盘形制,认为空柱盘是由商周中柱盘演变而来,用于祭祀。此类器物出土于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龙山文化层遗存,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也有发现,材质有陶质、青铜质两大类。学者就此类器物展开讨论,有器盖盛器说、灯具说、防虫蚀用器饮食温器说等。那么,空柱盘与中柱盘是否为同一器物,两者可有承接关系?尤其空柱盘作何使用?笔者以考古发掘新资料为契机,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陶质空柱盘的新发现

  

  20093-6月,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发掘墓葬M85M298出土了灰色陶质空柱盘,为我们研究空柱盘提供了新资料。M85为斜坡墓道土洞室,平面呈字形,总长度约23.5米,坐西朝东,方向80度。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耳室、过洞和后室共七部分组成。墓道位于过洞东,略呈长方形斜坡,长16、东宽1.68、西宽1.44米,直壁略下距地表约1.2-1.6米处修造二层台。前后两室,前室随葬陶器、陶狗。后室放置木棺、骨架及个别随葬物品。耳室置放陶器、陶侍俑等。随葬品有陶质的罐、陶狗、陶空柱盘(图一)、陶灶、男女侍俑等。

  

  图二 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M85陶空柱盘

  

  空柱盘编号M85∶6(图二),出土于前室北部陶罐偏南,圆盘,方圆唇,深腹微鼓,平底。器表图有彩绘,已脱落。腹内有一圆唇空形柱,上、下通透,柱高略低于盘沿。盘通高7、直径19.6、口沿宽0.87、底径9.5厘米;内柱高0.65、口径0.9厘米,与盘同底,底径9.5厘米。

  M298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新修跑道西北部,此区域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17座,M298为其中一大型十六国墓葬。该墓葬为斜坡墓道带天井双室土洞墓,平面形制呈南北向“干”字形,坐南向北,方向0度。南北水平总长75.25米,由墓道、过洞、天井、封门、甬道、前室、过道、后室等部分组成。随葬器物共计124件,其中陶器108件(组)。器类有武士俑、男侍俑、空柱盆、漆木器等。位于前室与后室之间的过道处,出土3件形制相同、大小相异的空柱盘,均为泥质灰陶,轮制兼手修,器表光滑,制作规整。空柱盘标本M298∶107(图三),盆敞口,窄沿内卷,方圆唇,深腹,腹壁斜直,有明显的轮制旋痕。腹底高耸一覆喇叭形空柱。器表素面无纹。通高9、口径23、底径10厘米。

  

  图三 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M298陶空柱盘

  

  关于M85及M298两座墓的埋葬年代,略作阐述。根据墓葬的形制及相关研究,可以确定M85为西晋中晚期墓葬。M298墓葬年代颇有争议,其墓葬形制结构较为复杂,出土随葬器物中的陶鸡、陶狗明显带有后赵及前秦风格。笔者以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陕西咸阳市文林小区前秦朱氏家族墓为依据,结合辛龙《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年代问题再研究》,认为M298墓葬年代为前秦时期。虽然空柱盘被作为西晋中晚期墓葬断代的标识,但由于物质文化的滞后性,其作为实用器出现在前秦墓中不足为奇。

  

  

二 空柱盘考证

  

  细观M85、M298出土的空柱盘,其形制类似于河南杞县鹿台“中柱盂”(图四),相同于河南信阳长台楚墓出土的“空柱盘”(图五)。而名为“中柱盂”的器物,其形制各异,有空心及底的,有实心的鸟头柱盘,或者花瓣柱头的空心及底的中柱盘。这些形制的差异及命名的混乱,影响了研究者对此类器物的功能及使用方法的客观辨识。经仔细比照,笔者认为以中心柱和底部通与不通,分为两类:一类,实心或空心内柱,内柱略高于器口,且与器底未相通的,这种应该称为“中柱盂(盘);另一类,器内空柱及底且与底部相通的,内柱低于器口的,可以谓之“空柱盘”。中柱盂与空柱盘实为两种器物。

  图四 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出土中柱盂

  

  图五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空柱盘

  

  同时,发现龙山文化层出土的“中柱盘”(暂称中柱盘),柱为空心,与器底相通,柱头略高于盘口,斜倾直腹;郑州黄河医院出土的“中柱盘”(图六),柱头基本平于盘口,腹内收;河南信阳长台1、2号楚墓出土的“空柱盘”,柱头低于盘口,空心及底相通,鼓腹。貌似随着时代的变化,盘内的内柱高度在逐步递减,相互间有一渐变的联系。鉴于王辉提出空柱盘由龙山时代“中柱盘”演变而来,笔者暂持保留态度。

  图六 河南郑州黄河医院C8M32出土中柱盘

  

  地处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东汉经曹魏至西晋都城所在,这一区域出土的空柱盘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洛阳衡山西路M115出土4件,伊川槐庄晋墓M6出土3件,洛阳吉利区晋墓M2490出土6件、M2491出土6件、M2492出土3件,洛阳关林皂角树晋墓M1874出土2件,孟津三十里铺M2360出土4件、M20出土2件。令人惊异的是一个墓中缘何同时出土数件空柱盘,作何使用?

  西安北郊张家堡出土新莽时期的蒸馏器(图七)以及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蒸馏器,为空柱盘功能的考证拓宽了思路。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已确定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可上溯至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蒸馏酒的起源也被追溯到商代晚期。蒸馏作为酿酒末端的分离技术,旨在将酒液与酒醅进行分离。首先,我们对传统蒸发和冷却工艺原理需要有初步认知。传统蒸馏工艺可分为熬煮蒸馏和水蒸气精馏。从蒸馏原理来讲,是以加热和释热方式完成蒸发和冷却两个技术操作过程。熬煮蒸馏工艺复杂,主要由熬煮锅、无箅或有箅的甑桶、冷却器、接酒器组成。简而言之,将水和酒醅放置熬煮锅内,于锅底部加热,利用乙醇和水蒸发沸点的差异,进行加热—汽化—冷却的分离过程,也就是将发酵完毕的酒醅加热熬煮,制取其蒸汽,然后使之冷却成液体。

  

  图七 西安北郊张家堡新莽M115“蒸馏器”结构图

值得一提的是,钱耀鹏在讨论新莽墓所出蒸馏器使用方法时,不仅建议新莽墓出土的青铜蒸馏器物组合应更为科学地称之为“煮馏器”,相应的工艺也应称为“熬煮蒸馏工艺”,同时,侧重强调蒸汽冷却后的承露方式,认为承露可分外接承露和内接承露两种方式:外接承露可以通过蒸馏器组合中的筒形器底部一侧外延的管状流,将冷却后的酒露流出;内接式是将外接的管状流堵塞,在筒形器内部置釜、提梁尊、钟或钫等承接冷却的液体,且二者根据需要可以内外转换使用。

  综上所述,西晋墓出土的空柱盘与熬煮蒸馏工艺是否有关,属于原始蒸馏工艺的哪个关键性构件?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一件青铜空柱状甑(图八),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器物通高15.6厘米,口径31厘米,腹内有一空心柱,柱高13.1厘米。敞口方唇,深腹,口沿上有一周凹槽,可置盖,腹部两侧下部有一对附耳,下腹内敛。底部中央空心柱空透及底,柱高低于器口,柱头顶部作花瓣状,中心凸起,四周镂空,可透气,考古专家根据器形及器底铭文定为“好”“汽柱甑”。

  汽柱甑除材质与空柱盘不同,皆腹内中部有中空透底的空心柱,且柱高低于器口。肖冰经考证认为汽柱甑运用于酿酒工艺,作“蒸馏器”使用。具体使用方法为:1.将汽柱甑内上装发酵好的酒醅,下体盛水(酒醅和水),汽柱甑上置凹底铜盘,内盛凉水。汽柱甑底部燃火,蒸汽通过汽柱上升,与凉水盆底凝露沿盆底周缘下落于汽柱甑内储存。2.把汽柱甑放置在鬲上,甑上置凉水盆;鬲内盛浊酒,鬲下燃火;浊酒蒸汽经汽柱上升,遇冷水盆凝聚成滴露,储于甑内。同时,钱耀鹏认为柱甑作为蒸馏器内接式承露使用,即酒露直接在内部承接,是可信的。

  图八 妇好墓出土“汽柱甑”

  

  无疑,汽柱甑功用的推断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捷径。笔者认同汽柱甑的“蒸馏器”功用,并与陶质空柱盘相互比照,认为西晋中晚期出土的空柱盘实际是商代“汽柱甑”的简单模仿和复制。因而,依据汽柱甑的使用方法,结合熬煮蒸馏工艺原理,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西晋中晚期墓葬出土大量的空柱盘,应为熬煮蒸馏工艺中的“蒸馏器”使用。由于空柱盘胎质细腻,其壁较薄,不能在下体直接燃火,否则会遇火炸裂,故不可如青铜汽柱甑在内腹装发酵的谷物直接加热。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在空柱器底部放置能加热的甗或鬲、鼎等,在甗等器内装酒糟与水,其下燃火,其上放置空柱盘,空柱盘顶部用陶盆覆盖。当酒醅加热进行熬煮时(即熬煮蒸馏工艺),蒸汽沿着空柱盘的内柱上升,遇到覆盖的盆器,冷却凝结成酒露;沿器缘滴落,存于空柱盘腹内,完成内接式承露过程。需要强调一点,因魏晋时期,中国气候处于寒冷期,蒸汽遇到顶部的覆盖陶盆时,会直接遇冷凝结,不需要再额外附加其他制冷的器物(冷却盆)。

  这种熬煮蒸馏用具(图九)相对于汉代的青铜蒸馏器,更为简单、便捷,是制酒工艺的一大发展,但就整个酿酒蒸馏工艺发展来看,仍属于原始状态,所酿制的酒精浓度也是很低的。当然,熬煮蒸馏并非没有可能蒸馏出酒精度含量相对较高的酒液,关键在于对乙醇和水沸点的认知水平。

  图九 空柱盘组合示意图

  

  

三 结语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代贵族普遍拥有家庭酿酒作坊,魏晋之际,宴饮之风盛行。自“酒以成礼”作为礼制规范,饮酒成为常态。尤其西晋中晚期,社会各阶层嗜酒,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社会风气。饮酒之风相对刺激了酿酒技术的高度发展,仅《齐民要术》就记载了数十种造曲、酿酒之法。

  从南昌海昏侯出土的“蒸馏器”,至新莽墓一件三套的“煮馏器”,再到空柱盘运用于酿酒熬煮蒸馏工艺,我们发现整个酿酒工艺程序和设备在不断地简捷化,操作更为快捷。西晋中晚期空柱盘运用于酿酒“蒸馏”,不仅可以在大型宴饮、夫妇对饮时现煮现饮,尤其内部承酒方式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大大满足了当时处于气候寒冷期时各阶层饮酒御寒的需求。当然,空柱盘用于酿酒,生产效率不会很高,但如果数量众多,则足够提高制酒量,这也是为何在西晋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空柱盘的数量均在2-3个以上,或许应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西晋及十六国时期出土的空柱盘应是作为酿酒熬煮蒸馏工艺的“蒸馏器”之用。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0年第5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