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我国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研究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上曾是诸种文化交流的地带。以目前资料而言,云、贵、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至少受到四种文化的强烈渗透,这就是由北向南延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由南向北挺进的越文化,以及川东鄂西固有的大溪文化。有段石器便是受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 ...

Study on the stone tool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China

【作者简介】王海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民族史的研究。

一 序言

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上曾是诸种文化交流的地带。以目前资料而言,云、贵、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至少受到四种文化的强烈渗透,这就是由北向南延伸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由南向北挺进的越文化,以及川东鄂西固有的大溪文化。有段石器便是受东南沿海地区百越文化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

有段石器在学术界的称呼颇不一致,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锛,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斧,也有的学者称为有段石器,甚至有的学者称为石戊。笔者主张以有段石器统一称呼,包括有段石锛、有段石斧、有肩有段石锛和有肩有段石斧四种类型。下面,我们就依据这四种类型,对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进行初步的整理与研究。

二 发现概况

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解放前。1939年9月间,前中央博物院的吴金鼎、曾昭燏等人在云南洱海地区发掘马龙遗址时,出土了若干件磨制石斧,从发表的插图来看,其中一件为有段石斧。迄今为止,三省发现的有段石器累计近六十件,出土地点达二十余处,现记述如下。

川东沿江三峡遗址有段锛l件,新凡县水观音遗址有段斧1件。云南洱海马龙遗址有段斧1件。宣威尖角洞有肩有段锛5件,晋宁县石寨山遗址有段锛1件,滇池区域头咀山有肩有段锛1件、有段锛3件,鲁甸县马厂遗址有段锛1件,安宁县王家滩有段锛1件,祥云县华清洞有段锛l件,禄丰县麻栗坡遗址有段锛2件,禄丰县赵家村有段锛4件,禄丰县岔河等地有段锛6件,禄丰县秀良村有段锛、有肩有段锛各1件,麻栗坡县小河洞遗址有肩有段锛1件,另据报道,滇池区域和小河洞遗址也曾分别发现有段石锛和有段石斧。贵州地区出土的有段石器,据我们新近的整理有三十余件,出土地点均分布在西部的毕节、威宁、赫章、兴仁、望谟五县和水城、盘县两特区内。除威宁中水吴家大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外,其余出土有段石器的地点大都极少见或根本没见共存的文化遗物。

吴家大坪遗址是1972年发现的,1981年又进行了一次复查工作。遗址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地面散见的遗物有磨制石器、陶片、红烧土块、动物遗骸和腹足类(螺蛳)、斧足类(蚌)等水生软体动物。地层堆积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耕土层,厚0.2-0.3米,第二层,灰黄褐色,厚0.3-0.35米,出土磨光石器、陶片、红烧土块,第三层,砂土冲积层,厚0.3-0.4米,未见文化遗物或遗迹。第二层出土的磨制石器有六件,其中两件为有段石锛。陶器能辩别的器形有小口单耳细颈瓶、敞口平底罐等(图一)陶系以夹砂陶为主,也有部分泥质陶,纹饰仅见弦纹和划纹。陶器的口沿、底部皆经慢轮修整。从文化面貌上分析,吴家大坪遗址的文化特征与云南鲁甸马厂遗址相似,如马厂遗址亦出单耳细颈小瓶和有段石锛,陶器中最常见的纹饰只有划纹一种。

三 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型式和断代

考古学中的型和式都是对于一定器物形态的本质概括。型是较大的概念,是若干式的共性的概括,一个型可以包括若干式,一个式乃是许多个体的某种共性的概括,一般是表示某个型在某个时期突出的特征。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把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划分为四型十三式。

A型:有段石锛。可分五式。

I式 1件。川东三峡遗址出土。双面打、磨兼施,正面似靴底形,背面段脊明显,上段薄、下段厚,段以下渐收至刃底。原报告未注明尺寸。(图二,1)

II式 5件。器身上窄下宽,背面上段圆曲。正面中部弧脊凸起,往下渐宽呈扇形,刃口平直。安宁王家滩遗址1件,长8,刃宽5,厚3厘米,黑色角页岩(图二,2)。水城特区双戛乡l件,长9,顶宽2.4,刃口宽5,厚2.3厘米,黑色玄武岩(图二,3)。禄丰赵家村遗址1件,长8.1,宽4,厚3厘米,火成岩。晋宁石寨山遗址l件,长5,刃宽4,厚2厘米,灰绿色砂岩。(图二,4)

III式 23件。为西南地区最典型的有段石器。器身近似梯形,呈亚腰状。正面平直偏刃,中部隆起成脊,有弧脊和直脊之分。下段均比上段刃部多为方形。这类有段石锛集中分布在云南东部的滇池区域和贵州西部的南、北盘江流域一带。鲁甸马厂遗址1件,长8.5,刃宽2.5厚米,灰色火成岩。(图二,5)江川头咀山2件,一件长9.5,刃宽4.8,厚3.3厘米,黑色角页岩(图二,6),另一件长8.8,刃宽5,顶宽3.8,厚2厘米。(图二,7)水城特区德坞区征集1件,长8.2,顶宽3.3,刃口宽4.3,厚2.2厘米,黑色灰绿岩(图二,8,)威宁麻乍l件,长11.1,顶宽4.4,刃口宽6,厚1.6厘米。(图二,9)

IV式 6件。正面平直,细磨。背面中部隆起成脊,往下斜收至刃底。上段薄、下段厚,单面偏刃。为东南沿海地区常见之所谓初级型有段石岩。北厂麻粟坡遗址l件,长5.5,刃宽3.5,厚5厘米,灰色细砂岩。禄丰赵家村l件,长4,刃宽2,厚l厘米,灰色砂岩。赫章小河1件,长7.6,顶宽3,刃口宽4.1,厚约2.5厘米,墨色灰绿岩(图二,10)。威宁中水1件,长6.2,顶宽2.9,刃口宽3.8,厚2.1厘米,铁灰色玄武岩。(图二,11)

V式 5件。长方形,通体磨光。背面段脊不甚明显,段部以下斜收与至刃,上段稍窄于下段。个别的上段部磨去两边棱,以便于装柄。威宁梨园1件,长11.6,顶宽3.4,刃口宽4.5,厚2.3厘米,铁灰色碎屑岩(图二,12)。威宁杨寨l件,长12.8,顶宽4,刃口宽5.2,厚2.3厘米,铁灰色玄武岩。威宁草海采集1件,长10.2,顶宽3.2刃口宽3.5,厚2.6厘米,灰黑色硅质砂岩。(图二,13)

B型:有段石斧。分三式。

I式 l件。水观音遗址出土。正面平直,背面微凸,上首窄,下段稍宽,双面刃,制作粗劣。长9.5,宽约4.5。厚1.4厘米,灰色斑岩。(图二,14)

II式 4件。正面平直呈梯形,双面弧刃。背面中部微隆成段脊,段脊两侧有不明显的双肩,疑为有肩有段的石器的雏型。由于从侧面(剖面)看不出肩部,故归入有段石斧。马龙遗址l件,原报告称为B式斧,长10.8,顶宽4.8,刃残宽7.3厘米。(图二15)威宁大河湾采集l件,长9.8,顶宽3.3,刃口宽5,厚2.5厘米,黄灰色砂岩。

III式 2件。正面为长方形,背面中部磨成凹弹浅沟段脊,往下渐斜收。上窄下宽,上段薄、下段厚,顶部剖面为椭圆形。双面刃,刃锋厚钝。威宁羊街l件,长10.4,顶宽3.1,刃口宽4.3,最厚处2.7厘米。

C型:有肩有段石锛。分二式。

I式 1件。北厂麻栗坡出土。正面平直,背面柄部圆曲,断面呈半圆形,中部隆起成脊。长6.2,刃宽2.2厘米,黑色角页岩。

II式 6件。背面中部隆起,段部两侧内凹,微露双肩。中部最厚,顶部剖面为椭圆形,单面偏刃。威宁麻乍2件,一件长8.8,顶宽3.4,刃口残宽3.6,厚约2.6厘米(图二,16)另一件长9.4,刃口宽4.9,顶宽4,厚约2.5厘米,茶褐色玄武岩(图二,17)。宣威格宜尖角洞遗址3件,其中1件长8.4,刃宽5.3,厚1.9厘米。(图二,18)

D形:有肩有段石斧。分二式。

I式 2件。一侧起肩较窄,肩矮外撇,形似靴状。柄部扁平,背面中部段脊明显。麻栗坡小河洞遗址l件,长4.8,肩高2.8,顶宽3.6,刃宽5,厚1.4厘米,自色矽质变质岩。(图二,19)毕节地区专署民委会捐献1件,长4.5,顶宽2.7,刃口宽4.5,厚1.2厘米,漆黑色玉隧石。(图二,20)

II式 3件。钝角肩形,正、背面皆精磨,柄部剖面为长方形。双面弧刃。江川头咀山1件,长6.3,刃宽6.9,厚2厘米,灰绿色砂石(图二,21)。威宁洽西沟1件,长5.7,顶宽2.4,肩宽3.6,刃口宽3.6,厚l厘米。(图二,22)

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断代虽缺然乏较多的迭压或打破关系的地层和墓葬依据,但按照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的序列和出土有段石器遗址本身的性质,其时代的断定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有四川西昌礼州,云南元谋大墩子、宾川白羊村、麻栗坡小河洞,贵州平坝飞虎山洞和毕节青场等六处。一般认为,以大墩子和礼州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是金沙江流域的一种典型文化,故它们的时代应该大体相当。碳十四测定,大墩子遗址距今3210土90(公元前1260土90年),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1470土155年。白羊村遗址碳十四侧定的结果是距今3770土85年(公元前1820土85年)。小河洞遗址碳素测定尚未见正式报告,据透露是距今4100年。飞虎山遗址包涵了新、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4120土90年。青场遗址下文化层经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碳十四测定,距今约2950土135年,树轮校正为3210土175年。因此,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约在距今4000-3000年之间,有段石器的绝对年代断不至于超出这个范围内的时间。

出土I式有段石锛的川东三峡遗址,从文化面貌上分析,时代相当于中原的殷与周初。I式有段石斧则出于水观音遗址的第三层。据原报告,该遗址的地层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农耕土;第二层,扰乱土;第三层,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厚0.15-0.5米,晚期墓均出于此层,遗物有夹砂粗陶片、细泥灰陶片及两件铜激、铜饰物,下部厚0.1-0.3米,出土磨制石器、陶纺轮,鬶形器、打制石器和早期墓葬;第四层,生土层,有一座早期墓,未见文化遗物。晚期墓M10出土的铜戈与湖北黄陂矿水库和郑州二里岗殷代铜戈相似,时代约在春秋或西周时期,由此,出土有段石斧的第三层下部的时代定早于西周而上至殷商时期,与出土有段石锛的湖北圻春易家山新石器晚期遗址的时代相同。

云贵地区有段石器的时代大致亦在殷商至西周早期。如出土III式有段石锛的石寨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直接迭压在滇王及其家族的墓地上的,“石寨山文化”(又称滇文化)的上限年代有人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时代遗址(实际上是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笔者注),也就是说,石寨山遗址的下限年代不会晚于春秋早期。而属于石寨山系统的昆明王家墩遗址出土了一件有段铜锛(图三,1),表明有段石锛与有段铜锛在时代上是相互衔接的,暗示着有段石锛的时代与该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相去不远。上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云贵地区有段石器的时代应在殷商至西周早期。

四 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渊源

西南地区有段石器的渊源问题,迄今尚未见专门的沦述。不过,五十年代未就有人蠡测,“广西左右江流域和贵州的盘县等地,曾采集到数十件有肩石斧,其形式和粤西地区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所出相同,暗示这一带可能有与粤西同样性质的文化遗存”,近年,有人提出,云贵地区的古越人是本地新石器时代的土著民族,这似乎是说,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也是本地区新石器文化固有的产物;还有人说,贵州盘县、四川雅安、云南江川、云县忙怀等地发现的双肩石器的类型不同于华南地区所出的双肩石器,究竞怎么个不同法,没有详说。笔者认为,没有迹象能够表明,西南地区的有段石器是起源于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相反,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两广,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却能够找到许多时代要比西南地区早而形制相同或相近的有段石器的标本。

江浙地区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弧脊型有段石锛,即林惠样先生所称的初级型有段石锛。它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图三,2),其背部发展脉络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清晰: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弧背发展至崧泽文化时期的弧背中出现背线(段脊),再发展到良浴文化时期的榫头形有段石锛(林惠祥先生称为高级型有段石锛)西南地区的IV式有段石锛,虽然只发现几件,但在形制和段脊的加工工艺上均与江浙地区所出者无二样,足以证明它们是由上述地区传播过来的。

西南地区II式有段石锛在广东北部和西部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有大量的发现,如曲江马蹄坪遗址出有三件(图三,3),北部山地遗存中出土二十六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时代比粤北地区稍晚的粤西西江两岸遗址出土的这一类有段石锛,无论形制(上窄下宽,器身成扁平长形),还是段部的制作(背部隆起成脊),拟或是刃部的特征(圆形或方形),都与西南地区的II式有段石锛如出一辙。很有可能,这种有段石锛是起源于粤北和粤中地区,然后经粤西地区循西江上溯至云贵高原的。

有肩有段石器是两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特有的文化特征,它出现的最早记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广西龙周团结村遗址和大新县歌寿岩遗址。根据现有的资料,有肩有段石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肩与柄折角处为直角(即直角肩形),一种是两肩与柄的折角处为斜角(即钝角肩形),这两种形式都可以追溯到“西樵山文化”中期(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双肩石器。据称,打制的双肩石器是“西樵山文化”中期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它有四种形式,其中一种(原文所称的III式)是器身呈梯形,长柄或短肩,肩角多大于九十度,弧刃的多(图三4),一种(原文所称的IV式)是短身,宽刃,肩多呈直角,平刃的多。前者若在中部加工出段脊,便成为钝角肩形的有肩有段石器,西南地区的II式有肩有段石斧即属这一类,后者只要在器身中部加工出段脊,也就成为直角肩形的有肩有段石器,广西南部和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出的有肩有段石斧即属于这一类。

至于西南地区III式有段石锛和其它形式的有段石器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特点,但其胚胎仍是在东南地区孕育而成的。譬如广东中部地区、浙江地区(图三、5)和台湾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宽身长方形有段石锛,所不同的是,广东地区和浙江地区的这一类段石锛的段脊表现为平直形或凹槽形,台湾的段脊表现为榫顶形,西南地区的段脊则表现为弧脊形。梁钊韬先生曾指出,石器的背部隆起是东南沿海广大区域内的普遍特征,也是该地区基本的、原始的工具,而有段石器则是由背部隆起以便装柄的形态的进一步发展,西南地区有段石器显然也是受这一影响发展起来的。诚然,这种影响传播到西南地区后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构成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我们研究西南地区有段石器时所不应忽略的一个问题。

编辑说明:文章来源于《四川文物》1987第2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释从略。

编 辑 :高 朋 吴 鹏 贾淑凤

编辑助理 :彭 波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126.com

您的支持和鞭策将会是我们进步的源动力!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