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讲座纪要 | 考古新发现与早期人类社会再认识

摘要: 2021年4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五楼5211教室,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考古新发现与早期人类社会再认识》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开端、早期人类行为与迁徙扩散、尼人再认识、类型学的误解与订正、中国境内最新发现及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发现与研究,并就这些新材料对于深入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 ...

2021年4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红五楼5211教室,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考古新发现与早期人类社会再认识》的精彩讲座。讲座主要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开端、早期人类行为与迁徙扩散、尼人再认识、类型学的误解与订正、中国境内最新发现及影响等五个方面的发现与研究,并就这些新材料对于深入认识早期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进行解读。

讲座伊始,王幼平老师介绍道,近年来国内外旧石器时代考古都发表了大批新材料,促使过去关于早期人类的部分陈见得以调整。本次讲座将从五个方面对相关材料与研究进行介绍。

主讲人王幼平老师

一、人类社会的开端

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开端的问题。过去,学界一般认为大约260万年前的人属成员为最早的工具制作和使用者,其石器技术为奥杜威技术(或称模式1)。而近年的新发现则将早期人类(人科成员)使用工具时间提前80万年。考古学家于2010年在埃塞俄比亚Dikika遗址发现了一块339万年的牛骨化石,其上留有石器切痕,但因未发现石器工具而存在争议;后在2015年,考古学家在肯尼亚Lomekwi 3遗址发现了149件石制品,年代大约在330万年前,这批石器体量较大、由砸击法制成,多单台面石核,少数连续剥片,失误较多,与奥杜威技术差异明显;此时最早的人属成员尚未出现,可能是南方古猿阿尔法种等制作了这类石器。实际上,类人猿如黑猩猩等物种便能够制作“石器”或利用树枝食用白蚁,因此,王老师认为这批石器正好体现了从类人猿“工具”向人属成员的工具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

新的石制品的发现将早期人类使用工具时间提前80万年,但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旧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是否应该随之提前?新发现与我们过去熟知的五种石器技术模式的关系是什么?人属成员出现的标志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上述问题的意见还不一致,我们还应持续关注与思考。

讲座现场

二、早期人类行为与迁徙扩散

第二部分内容则关于早期人类行为与迁徙扩散。近年来,非洲、西亚和东亚的中国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相关材料,王老师主要对格鲁吉亚Dmanisi遗址和蓝田上陈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行了介绍。考古学家在Dmanisi遗址发现5个形态差异巨大的头骨,年代在185-175万年之间,其中有一老年个体,从头骨化石看,其在牙齿脱落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存活,因此推测他可能受到同伴的照顾,如辅助进食;这一发现大大拓宽了我们对远古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的认识。这批头骨的脑容量大约为600-775ml,复原身高约为1.2-1.5m,其体质特征较肯尼亚3733直立人和WT15000号标本更为古老;同出的石制品看,他们主要利用石核石片。而在2018年,朱照宇老师团队在Nature上刊布了他们在陕西蓝田上陈旧石器遗址的最新发现,论文重点讨论了更新世早期S15古土壤(距今约126万年)至L28黄土(距今约214万年)17个层位中的石器,目前所见旧石器赋存的最老地层年代测定为距今约212万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遗址就在著名的“蓝田人”附近。因此,Ian Tattersall等人就早期人类走出非洲提出新的认识,将过去的树状模式修改为多线的藤蔓状模式,认为早期人类在走出非洲的过程中可能来回迁徙、不断的交流发展;若据此推测,Dmanisi遗址这些头骨可能属于更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到达东亚又往回迁徙。

上述新发现使我们对早期人类的行为与迁徙扩散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远古人类社会已存在合作与同情心,其二,学界对走出非洲的时间、路线及人群有了新观点。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例如Dmanisi遗址的五个头骨体质形态差异巨大是由于化石为不同种属还是因为年代较早个体变异巨大。

Dmanisi遗址的五个头骨

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多线藤蔓状模式

三、尼人再认识

在第三部分,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界对尼安德特人的认识历程。学界关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关系曾有多种观点:一是认为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是两个物种,二是认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的“大表兄”,三是认为尼安德特人是我们祖先的一部分。尼人普遍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如法国多尔多涅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尼安德特人遗存,在西亚地中海沿岸,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往往同时同地生活,而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除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外还有丹尼索瓦人。

虽然尼安德特人的发现与命名极早,但长期未受到重视。到上世纪80年代,Stringer等学者提出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的体质特征显著不同,进而认为早期现代人是晚近非洲起源完全替代的假说,类型学研究也认为尼人使用的模式3技术与早期现代人的模式4技术间存在“鸿沟”,而在1997年,有学者从尼人化石提取了50个线粒体DNA与现代人对比,并由此推测尼人和现代人之间存在50万年差距。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基因组与古DNA提取技术的发展、测年技术与年代学研究的进步以及考古学的新材料,学者发现了尼安德特与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之间基因交流的证据。王老师还列举了其他证据从体质、文化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尼安德特人与早期现代人相差不大:尼人与早期现代人体质上的主要区别在于眉脊、后脑形态和吻部,但这些差异可能并不构成生物种的差别;尼人也存在艺术与象征行为,在西班牙一处距今6.5万年的洞穴(La Pasiega)内便发现了尼人用红赭石染料绘制的图案;而尼人的“探险”行为与地下洞穴的利用也驳斥了其社会松散的观点——在法国西南的布鲁尼克尔洞穴(Bruniquel)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7.5万年的钟乳石“建筑”及用火遗迹,石笋圈位于地下300余米深,还需爬过500余米狭窄通道的洞厅,显然需要庞大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才能完成。

简单总结这一部分可知:1.尼人基因遗传到现代人,地理位置上也与早期现代人比邻而居;2.尼人也是艺术家,其探险精神与能力超乎我们原有认知与想象;3.尼人与早期现代人无论是体质或文化无法截然区分;4.多舛命运是尼人的不幸,更影响到我们对人类演化历史的准确复原。

四、类型学的误解与订正

在第四部分,王老师结合新的发现对过去类型学研究的误解进行订正。在上个世纪,F. Bordes和L.Binford便就石器类型学进行辩论:F. Bordes认为不同石器反映的是人群间的差异,L.Binford则提出活动差别说,二者的争议焦点即在文化能否作为人群标识。而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典型的莫斯特文化就是尼人的工具。

近年来,测年技术的发展逐渐推翻了过去类型学研究的认识,例如摩洛哥的杰贝尔伊罗遗址(Jebel Irhoud),早年研究认为杰贝尔伊罗遗址的石器是一种类莫斯特文化,因而认为该遗址的人类为非典型尼人,年代在4万年左右;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其为早期现代人,热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35-30万年。

过去类型学研究的局限将原本为长时段内陆续出现的文化遗存误当作短期内同时出现的现象,因而加深了“尼人与早期现代人为两个物种”的误解,人为地造成了一道“鸿沟”;而近年测年技术的进步,则证明了并不存在所谓“突变”,而是一个长期发展、没有间断的历史过程。对于出现误解的原因,王老师则将其归纳为技术方法的局限、学科之间的隔阂,以及专业与科普的差异。

五、中国境内最新发现及影响

在最后一部分,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中国境内近年的最新发现及其影响。一是夏河人及文化遗存。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内发现了从距今19万到3或4万年的石器,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石片石器,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件古人类下颌骨化石,经古蛋白鉴定为丹尼索瓦人,铀系年代为16万年;去年,张东菊团队从溶洞沉积物中提取确认了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精确日期显示丹尼索瓦人在10万至6万年前(最晚可能到4.5万年前)生活在溶洞之中。这一发现是首次在阿尔泰地区外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还表明旧石器时代可能很早存在因人口增加而平原居住范围有限,人类向高原寻求生存空间的现象,展现了早期人类适应艰苦环境的生存能力。二是南郑疥疙洞。疥疙洞遗址保留了距今10-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地层堆积基本连续,表明中国境内人类的体质、文化都是连续发展,未受到多巴火山及冷期的影响;不过即便到晚期,人类化石已完全现代化,但石器加工仍是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也提示我们中国境内现代人出现以及与古老人群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其三是通天洞和金斯泰遗址的发现。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新疆通天洞遗址开展了数年的发掘工作,发现用火遗迹、动物骨骼等遗存,最重要的则是发现了中国境内最典型的莫斯特文化石器;金斯泰与通天洞联结起东亚已有的零星发现,将莫斯特文化的东界扩大到中国北方边疆地区。其四则概述了国内其他古人类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包括崇左智人洞距今11万年的下颌骨、道县福岩距今10-8万年的牙齿、田园洞的现代人化石,以及云贵高原的新发现,如鹤庆天华洞、大河遗址、龙潭遗址等。最后,王老师总结到,从各地的新发现与研究来看,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完全替代假说也需要修正,现代人起源可能也是多线藤蔓状,在不断迁徙中交流融合。

现代人出现的新认识

讲座尾声,王老师对上述重要发现与认识进行了简单总结:1.近年来国内外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正在挑战史前考古学界及公众对远古人类行为与社会发展的传统认识;2.新发现在东非的打制石器,将人类社会的开端提早距今330-340万年;3.格鲁吉亚Dmanisi遗址早期人类及文化遗存展示出早期人类合作与同情心的特质,以及迁徙扩散北线存在的可能性;4.欧亚大陆有关尼安德特人的多项考古发现与多学科研究进展,以及对传统形态学、类型学认识的订正,都说明现代人的来源问题较已有的两个假说更为复杂;5.考古中国在甘肃夏河白石崖与陕西南郑疥疙洞等重大发现,更进一步显示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对早期人类演化及其社会发展历史重构的关键意义与影响。

最后,王老师提到,近年来关于人类起源的专业书籍和科普读物大量出现,建议大家也能有所涉猎。旧石器时代考古的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希望各位同学不要把眼光局限在自己所研究的时段,长远、广阔的视野对学术研究也很重要。

本文已经王幼平老师审核

撰稿:徐艺菁

摄影:徐艺菁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