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展品选粹① | 丝路研究与北大人专题展览

摘要: 文研专题展览丝路研究与北大人展品选粹12018年11月5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主办的“丝路研究与北大人”展览开幕暨学术论坛在静园二院举行。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2月30日,并向在校师生、校友和公众开放。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和地中海世界的系列长途交通路网的通称,包括蜿蜒于内亚沙漠绿洲、伊朗高原和欧亚草原的 ...

文研专题展览

丝路研究与北大人

展品选粹

1

2018年11月5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主办的“丝路研究与北大人”展览开幕暨学术论坛在静园二院举行。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2月30日,并向在校师生、校友和公众开放。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和地中海世界的系列长途交通路网的通称,包括蜿蜒于内亚沙漠绿洲、伊朗高原和欧亚草原的陆路,以及穿行于中国海、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路。丝绸之路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问,其研究范畴极为广泛,涉及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地理、族群、语言、宗教、艺术等等,但核心关注点是交流,是物质和文化沿丝绸之路的传播。北京大学的丝绸之路研究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自建校以来,一批又一批优秀学者,如黄文弼、向达、季羡林、宿白、张广达、林梅村、荣新江、段晴等,持续投身这一领域。他们锐意开拓,卓有建树,形成别具一格的学术传统。本次展览通过图文介绍和实物陈列,来系统展示北大百年丝绸之路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对于追怀学术前辈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部分

京师大学堂时期

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筠,浙江嘉兴人。1898年7月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99年7月至1900年7月任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即北京大学校史上的第二任校长。1892年,许景澄作为中方谈判代表主持中俄帕米尔交涉,著有《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译汉考证》等。

罗振玉、王国维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浙江上虞人。1906年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编有《敦煌石室遗书》《石室秘宝》等著作,与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王国维的学问既直接继承清朝以来西北舆地之学的传统,又吸收了西人在新疆、甘肃等地的考古学成绩,从两汉到元明西域史和敦煌学文史语言诸方面均有研究。王国维与罗振玉合编有《流沙坠简》,并撰写一系列敦煌文书跋文以及《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叶瀚《西域帕米尔舆地考》

叶瀚(1861-1936),浙江杭州人,历史学家。其所撰《西域帕米尔舆地考》和《一赐乐业教碑跋》,是北大学人钻研丝路研究的最初尝试。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纂辑股纂辑员。图为叶瀚所撰《西域帕米尔舆地考》首页,清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刻本。

罗振玉为请伯希和拍敦煌照片一事致端方信

1906年至1908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 Pelliot,1878-1945)于在甘肃、新疆一带考察,收购敦煌文书六千余种。中国早期的敦煌学研究,其资料主要得自伯希和所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既有清儒所未见的六朝唐人经籍写本,也有一些后世已佚的经疏、史籍、佛典、道书等,为现当代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二部分

二十到四十年代

筹划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经费建议书

1921年,交通部总长叶恭绰发起成立敦煌经籍辑存会,北大部分学者参与文献整理工作。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校长蔡元培兼所长,沈兼士任国学门主任。在“筹划北京大学研究所经费说明书”中所计划的研究项目之一,即令国学门调查流传国外的敦煌石室之书简。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送陈万里西行

1925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马衡等派陈万里随行美国哈佛大学考察队。陈氏于该年2月16日出发,7月31日返回。1925年10月底,北大考古学会举办甘肃考古展览,展出陈氏为学校所摄照片及购买的敦煌写卷等古物。陈万里是中国第一位科学考察敦煌千佛洞的学者,此行也是北大国学门第一次实地调查。图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同仁为陈万里送行时合影。左起:叶浩吾、沈尹默、马衡、林语堂、徐炳昶、陈垣、钱稻孙、陈万里、容庚、李玄伯、袁复礼、朱家骅、沈兼士、常惠、张凤举、郑天挺、胡适。

陈万里《西行日记》

陈万里(1892-1969),江苏苏州人,考古学家。1917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著有《西行日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实地调查报告》《敦煌千佛洞三日间所得之印象》等。

时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就陈万里西行一事致甘肃省政府函

1927年签署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协议

1927年4月26日,经过反复协商,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北大三院(现北河沿)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组成西北科学考查团,设中外团长各一名,共同决定考察行动及团员的工作分配。考察所得考古资料都交与中国团员,运归北京保存。

西北科学考查团自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出发摄影

1927年4月,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查团”,北大教务长兼国学门导师徐炳昶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分任双方团长。中方团员大部分为北大师生。图为1927年5月9日,西北科学考查团自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出发时的合影。

向达(1900-1966)

向达,湖南溆浦人,历史学家。1930年至1935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期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讲师。1935年至1938年,辗转于欧洲各国,收集抄录大量史料与文献。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1942年至1944年,任北京大学与中研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组长。战后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向达先生在中西交通史、敦煌学领域贡献杰出,著有《中西交通史》《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敦煌艺术概论》《中外交通小史》等。

王重民(1903-1975)

王重民,河北高阳人,历史学家。1934年至1939年,与向达一道在欧洲抄录大量敦煌学资料。在巴黎期间,抄录出P. 2001-4654号的《敦煌汉文写本目录》,并就所见四部典籍作了大量考释工作,研究成果辑成两卷本《巴黎敦煌残卷叙录》。战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信息管理系)。图为王重民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敦煌书库。

王重民抄录《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原件

向达(笔名方回):《论敦煌千佛洞的案例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上、中、下)

载《大公报》民国31年12月27日至30日

常书鸿就敦煌艺术研究所发展诸事宜致胡适函

1944年2月,敦煌千佛洞收归国有,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画家、美术史家常书鸿任所长,开始组织人力临摹壁画、调查洞窟。所展文件为1946年常书鸿为弘扬敦煌艺术等事宜致胡适函。

汤用彤(1893-1964)

汤用彤,湖北黄梅人,哲学家、宗教学家。193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年5月出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主持北大行政工作。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等。

汤用彤就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诸事宜致胡适函

1940年12月17日,时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主任的汤用彤在寄给身在美国的胡适的信中,谈到文科研究院所之充实途径。其中第三项为“在现状之下,斟酌举办少数之学术事业,如……敦煌附近文物之复查等”。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15日-10月9日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1:00;14:00-16:00

展览地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地下一层展厅

温馨提示:

请凭校园卡或身份证观展

更多展品精粹,请关注下次推送。

责任编辑:常洋铭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