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读后

摘要: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以造像记为中心对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此书的前身是作者侯旭东于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于1998年在东方历史基金会的赞助下出版,并于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学术文库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 ...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以造像记为中心对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此书的前身是作者侯旭东于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于1998年在东方历史基金会的赞助下出版,并于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学术文库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新版不仅在书名上有所变化,还增添了1998年以后相关研究的扼要介绍。全书共分为绪论、主体内容、参考文献、附录、索引、后记六个部分,而全书的主体内容则由上篇: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中篇: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下篇: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这三大部分以及结语组成。

《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作者:侯旭东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定价:98元

本书在结构上的可取之处主要体现在附录和索引部分。附录部分收录了作者所搜集的纪年造像记,每个造像记都标注了它的名称、时间、朝代和出处,便于读者在阅读时前后对照或者根据出处查询材料的详细信息。全书内容庞杂,涉及的学术问题繁多,关于某一问题讨论常常在书中的不同章节有所提及。为解决这一麻烦,作者将书中正文部分提到重要信息以关键词的形式提取出来附在索引部分,并在每个关键词后面标注出其在书中出现的所有页码,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民众信仰;时间范围为北朝;而依据的材料则是造像记。书中所指的民众为普通官吏、僧尼和一般群众,区别于当时社会中的名僧大德以及知识阶层的佛徒。以往对于佛教信仰的研究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着重分析信仰如何从上层传播灌输到下层,夸大朝廷教化的作用,忽视民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自下而上”视角,注意考察民众信仰与佛教教义、中途佛教思想的关系。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记资料,基本上出自秦岭、淮河以北,因此本书讨论的地域范围限于北方。而大部分的造像记资料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即公元400-580年间。

作者以造像记为研究材料来研究民间佛教信仰为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造像是民间活动,造像记则是指在佛造像像座、像背或龛侧所刻的长短不等的文字。看似简短的造像记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造像时间为研究提供了断代依据,造像题材与祈愿内容等直接反映了造像者的主观认识与愿望表达。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书不仅使用了一般文史类著作经常用到的例证法,而且较多地使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

例证法除了使用造像记材料外,还综合使用了历史文献和佛教文献。例如在上篇讨论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时,作者运用三方材料分析得出了佛教在北方的广泛传播是僧人游历四方弘法、释式辅教之书、民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对于文献的使用也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以往多有学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兴盛、造像的发达与当时战乱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而作者却认为这一观点夸大了战乱的影响。他根据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东汉末年至隋四百年间爆发的战争次数与规模,造像记中出现祈望和平、弭兵这些内容的时间分布得出新的结论,即战乱对于佛教发展的作用只是局部的。

统计分析的方法则体现在本书的中篇——造像记中所见民众信仰,这部分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统计分析法就是在分析造像者的奉侍对象时,根据造像记中造像者的主观陈述确定题材所指,以公历的绝对年代的十年为一时段,将公元400-580年共分为18个时间段,统计每一时段内各种题材造像的数量,并计算出每一题材数量占同期造像总数的比例,而且统计是在对造像者身份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些图表,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同一时间段内某一造像题材所占比重以及同一时间段内官吏、僧尼、一般群众所崇奉对象题材间的各自的侧重点,而且能够纵向比较同一造像题材随着时间的演变规律以及同一类身份的造像者在不同时期所崇奉对象的变化,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作者在分析发愿文所反映的不同造像者的不同祈愿内容时,也是用了相同的统计方法。这样的分析方法,用清晰的图表去代替大段繁杂的文字,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直观性。

造像记材料众多,内容纷杂,想要通过造像记研究民众的信仰绝非易事,本书在多个方面均可体现作者对于材料使用的严谨性。一是在统计造像记时,作者将朝代明确但具体年号、年代无考者,只做引证,未列入统计中。二是作者观察到存在有百姓为向父母官献媚而将官吏的名字加入造像记记文的现象,作者将其从有官吏参与的造像中剔除出去。这类官吏实际未参与造像活动,造像记的内容自然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信仰与意愿。三是作者在研究造像记反映的民众信仰时,从实际信仰出发,将造像题材与祈愿内容分别进行研究分析。因为一般民众知识水平较低,对佛教义理掌握不深,在造像记上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造像者选定的造像题材(即崇奉对象)与其祈愿间往往缺乏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如果对此不加重视,默认造像题材与祈愿内容一致,则会在研究民众信仰时出现偏差。以往学者对此重视不足,习惯于依据经典教义来理解民众信仰,这种做法不免遮盖了一些历史现象,难以恰切地把握民众信仰的实质。

除了上述几点,本书还有一大优势在于作者对于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方面,虽然本书的主题是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但是作者在分析造像记之前先是考察了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为下文讨论民众的佛教信仰和本土思想的关系做了铺垫,又在后文讲述了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地了解整个造像活动。在研究民众的崇奉对象(即造像题材)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弥勒、释迦信仰上,对于其他信仰涉及较少。而作者对于十余种主要题材进行了逐一统计与分析,考察了每个题材的历史演进规律与其在民众信仰中所占的比例,补充了以往研究中的缺漏。

另一方面,作者在分析民众信仰时不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罗列与现象的描述上,而是通过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每一个现象出现的原因都进行深入地探究与解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分析崇奉对象的演进原因和通过发愿文研究民众的信仰内涵时。作者从佛教传播内容以及本土观念的角度出发,对涉及的每种造像题材流行的原因进行了考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扩大朝廷的影响与社会大背景的作用来牵强附会。

综上,侯旭东先生的《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一书为学术界研究民众信仰开辟了新的角度,统计分析的方法堪称典范,为今后民众信仰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4月23日7版

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