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守故立新的《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

摘要: 着眼于空间和时间维度下历史变化的分区分期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经典命题,亦是硕博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常选题目。但在面对具体课题时,究竟如何展开分区分期的探讨,在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实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徐苹芳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与史前考古学分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造成的”,“秦汉以后考古 ...


着眼于空间和时间维度下历史变化的分区分期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经典命题,亦是硕博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常选题目。但在面对具体课题时,究竟如何展开分区分期的探讨,在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实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徐苹芳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与史前考古学分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造成的”,“秦汉以后考古学文化分区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这意味着,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分期,或需面对更多的考量因素,其并不存在统一的方法,而要根据具体材料和相关研究时段的特点予以开拓。

以此角度而观,袁泉近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堪称历史时期墓葬考古研究的一部力作。其在构建中原北方地区蒙元墓葬整体时空框架方面的贡献,学界已有公论。正因如此,论文中展现的问题意识和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或值得进一步品味。‍

《考古新视野: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

作者:袁泉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76元

从某种角度来讲,分区分期是目的,更是手段。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而时间的单向性,则提供发生变化和因果联系的方向和通道。在基于物质材料的考古推理过程中,构建时空框架,是研究展开的必经之路,但却绝非研究的终点。作者显然深谙于此,其虽在绪论中提出以构建时空框架为目标,但其研究并未停留于通常分区分期研究对区域、期段特点的总结,而是结合各类材料,围绕墓葬呈现的关键文化特征,依照透物见人、透物见史的终极目标,在时间、空间、人群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方法上的拓展。

赤峰元宝山元墓墓主夫妇并坐图(第一章 蒙古衣冠)

通览目录,可知此书以分区为研究框架的基础,但燕云、中原、山东、洛-渭四大文化区分区框架的直接搭建,则是基于对宋元墓葬的通盘考虑,着眼于“长时段”的传承与变化。“长时段”这一特点起于此而通贯全书。书以“蒙元时期”为限定,其各区的分期探讨却并不局限于蒙元时期内的期段变化,而是多以同区域宋金、明清墓葬的相关情况为背景展开比较,勾勒沿袭与变动的动态图景,探究背后的动因。在长时段的描绘中,蒙元时期墓葬的文化特色和坐标得以彰显。同时,如以其研究成果反观宋金、明清墓葬,亦可对后者的认识有所补益。近年来宋金时期山东墓葬分区研究的进展已经显露出对此研究营养的汲取。“长时段”这一研究特点的达成,要求研究者在全面掌握蒙元时期墓葬材料之外,对宋金墓葬材料亦有全局性的精准把握,其背后的资料掌握及运用情况,实二倍或三倍于最终的论文呈现。

山西兴县红峪村元墓北壁夫妇并坐图(第二章 宗祖之位)

在空间维度方面,尽管根据材料特色,作者对四大文化区域的研究重点略有差别,但在“大区域”下进一步细化分区,探讨“小传统”,则是此书各章的共同特点。分区研究本身肩负有勾勒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重任,采用区分“大小”层级的做法进行区域探讨,一方面突出了大区域的共同特色,有利于对大区域下各小区域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宏观把握,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细化小区域因自然环境、区位、原料或特殊政治经济情境而呈现的独特特征,便于具体论题的展开和深入。如此操作,宛如持放大镜游走于地图,令蒙元墓葬的文化面貌分毫毕现。这一特色在第二章对中原地区蒙元墓葬的探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宋金时期,山西及冀南豫北等地是仿木构砖室墓的核心地带,风格近似,但其内部又可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地理单元,各小区的仿木构墓葬内容和形式在宋元时期中几经“离合”,而此项研究恰捕捉到其在蒙元时期分化而后又趋同的变化状态,极其细致地描绘了大区之下各小区墓葬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相关背景,进而启发读者反思小区间人群信息互动和文化影响的层次。

山西屯留康庄村元墓备酒图

蒙元帝国是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社会文化在传统、地域、阶层等因素外,更受到族群文化因素“由上而下”的冲击。新变量的增加使得社会文化的面貌更加复杂。这一变量的增加程度、增加形式、增加方向,究竟如何参与塑造了蒙元社会的文化面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燕山内外这一边界地区,这一情况尤为典型。此区为农牧交界的地带,辽宋时期、金元时期亦为不同政权的边界地区,而至元代,其又是上都、大都之所在。自然环境、经济、族群、政治、阶层等诸多因素于此区交汇,使得此区的墓葬面貌尤显复杂。作者对此区的分析,虽然仍以大区-小区的结构展开,但其探讨的侧重点明显倾向于族群与阶层,而这两个维度,从材料来看,显然是把握和观察墓葬文化变动的关键,亦是反观历史变动对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视角。其小区研究以由北至南的顺序安排,其意图在于先厘清族群因素,再利用此成果,对更复杂的大都地区进行观察。其在大都地区观察到的阶层、门第对墓葬规格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从更长的学术史线索来看,对两都附近官勋墓葬和河北地区平民墓葬的分别考量,亦是对宿白先生、齐东方先生、秦大树先生等前辈学人唐宋丧葬制度研究的回应与延续。

洛渭地区蒙元墓出土随葬品组合(第四章 稽古达变)

研究方法的创新自觉,来源于强烈而独特的问题意识。在历史时期考古研究中,

愈是近古时期,文献资料愈是充足,历史时期考古的“施展空间”愈是易受质疑。实际上,随着新史学的展开,“总体史”被强调,文献史料在政治史之外的问题场域下有时表现出乏力的一面,而考古资料在日常生活史、社会史、技术史乃至环境史等方面则日渐显现出其信息价值。对这一情形的体察,敦促作者提出了更具基层关怀意义的问题。

山西屯留康庄村元墓备茶图(第五章 茶酒并进)

除上述在时空框架的搭建中,作者留意到阶层、族群等因素对区域文化复杂面貌的影响外,在第五章中,作者特别开掘了蒙元时期墓葬材料特有的信息价值。其综合运用文献、图像和文物,三者结合,通过对墓葬形制、装饰的解析,对文献中较少涉及的基层丧葬礼仪、家族秩序、性别互动进行了深入探究,进而透过墓葬这一镜面,管窥蒙元时期一般人群的丧葬观念和生死观念、区域社会的礼仪过程、社会上下的互动情况等。这一考察背后闪烁着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等多学科的斑驳色彩,亦透露出大历史学科背景下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方法的交错融合。由此,研究技术的复杂性与研究对象的复杂面貌错落辉映,既给人以启发,亦促成别样的阅读体验。

《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不仅将蒙元墓葬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亦为历史时期墓葬考古时空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案,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问题意识,展现了历史时期考古研究的某种可能性。而精心设计的叙述结构与条分缕析的优雅行文,或许是读者于本书丰厚学术价值之外的所能得到的另一重美好馈赠。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编辑 | 张 怡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