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十年砥砺,聚势远航:《石窟寺研究》出版十辑”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摘要:   5月15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石窟寺研究》出版十辑”座谈会在北京市东城区科学出版社举行。此次座谈会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石窟寺会议精神,推动石窟寺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与会专家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石窟寺研究》编委会主任王旭东 ...

  5月15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科学出版社主办的“《石窟寺研究》出版十辑”座谈会在北京市东城区科学出版社举行。此次座谈会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石窟寺会议精神,推动石窟寺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与会专家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石窟寺研究》编委会主任王旭东研究员,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先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先生,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温玉成先生,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主任、《石窟寺研究》主编孙英民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李静杰先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向东先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常务副主任、《石窟寺研究》执行主编、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副主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汪万福先生,云冈研究院考古研究室主任王雁卿研究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长朱小南先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女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理事、青州博物馆研究员王瑞霞女士,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孙莉编审,科学出版社博物馆分社社长张亚娜副编审。本次座谈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委会主任、《石窟寺研究》主编孙英民研究员主持。

  

孙英民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窟寺工作。总书记为石窟寺的保护、研究、文化传承做了系列的指示。国务院去年在洛阳召开了全国石窟工作座谈会。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在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上,安排了十四五期间全国的石窟寺考古、保护、研究工作。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工程里面的重大工程,目前在全国正在全面铺开。按照工作计划,今年上半年,要结束全国的石窟寺普查工作,这个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办好石窟领域里面的这样一本研究丛书,反映当前的时代需求,进一步推动石窟寺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彭斌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期待继续加强与各机构的合作,参与更多有关石窟寺考古工作的出版项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随后,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石窟寺研究》执行主编史家珍研究员做了《石窟寺研究》十辑编辑出版工作的情况报告,报告中史家珍从《石窟寺研究》的创办和发展、《石窟寺研究》的宗旨、定位以及影响全方位向我们展示了《石窟寺研究》作为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辑刊,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基础上,立足全国,面向世界,汇集了目前国内外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和石窟寺保护科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准,日益成为石窟学界不可或缺的学术阵地和重要参考书。在《石窟寺研究》未来展望中,史家珍认为总书记在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石窟寺研究》全体编辑人员的一种激励和指引,他表示将再接再厉,促进石窟寺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充分发挥其“专、精、特”的优势,打造石窟学界一流的学术高地及传播平台。

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聚集石窟寺的重要价值,达成辑刊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并在具体的稿源、内容、及栏目建设,编辑部建设,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黄克忠认为,《石窟寺研究》在石窟寺和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和科技保护方面有所建树,尤其是在辑刊上发表的石窟寺考古学术成果,得到考古界普遍赞赏。黄克忠认为该刊代表了当代石窟寺研究的较高水平,里面有着不少质量上乘的论文,是石窟寺研究和交流的良好平台。并且给出建议,在中国考古界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石窟考古和保护的论文也应该在辑刊中有所体现,如在石窟寺考古中运用的数字技术,三维激光扫描进行的探索记录和无人机在测绘、信息收集中的应用等。而且,对于创作出石窟寺考古与保护相结合的文章的单位或人员,要积极对其约稿。

   杨泓表示,宿白先生对于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内容和方法分为四个研究程序,第一个是考古学的清理和记录,第二个是洞窟、造像和壁画的类型组合与题材的研究,第三个是分期分区的研究,第四个是关于社会历史的、佛教史的和艺术史的综合研究。虽然第四个最容易出成果,但第一个程序是前提和基础,《石窟寺研究》作为刊物可以促成这样的工作,同样会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出来。

  温玉成首先详细讲述了中国石窟寺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阎文儒和宿白两位先生是利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石窟寺的奠基人。随后指出中国石窟寺数量最多、延续最久、内容最丰富,并对其成因提出了两点解释,一是佛教造像与祖先崇拜的结合,可以昙曜五窟为代表,二是佛教造像与儒家忠孝观念的结合,可以宾阳洞、奉先寺为代表。多年以来,温先生潜心于藏区石窟调查,整理积累了大量成果,希望陆续刊发。而石窟寺研究目前只有《敦煌研究》一个对口期刊,严重限制了本学科成果的及时刊布,如果能够再营建《石窟寺研究》这个阵地,必将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刘曙光指出了石窟寺研究和保护所遭遇的问题,即从宗教方面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希望《石窟寺研究》在关注考古、文物保护方面的同时,也从宗教方面来设计版块,引导、吸引大家撰写相关论文,补齐这方面的短板,并表示学习型、专业化的编辑部建设,是《石窟寺研究》下一步所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王邦维首先详细解释了石窟寺中国化的特点和演进历程,阐明了《石窟寺研究》办刊的重要性,并对办刊的质量和方法给出了建议:首先,我们在以研究中国石窟为主的同时,眼界要放宽,对国外的如中亚地区的石窟也要有适当介绍,以便提升辑刊的国际知名度。其次,办刊应该考虑努力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走出去”,要多与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交流合作。

  刘国祥建议,石窟寺研究的范围应该有核心期刊,起到学术引领作用;数字化保护方面,应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创造更优秀的研究成果;随着现在的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我们应该提高数字化检索能力。

  李静杰提出了《石窟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如在审稿方面,存在时间长而导致投稿流失的问题。稿源需要更加国际化,编辑部应组织翻译有价值的优秀的文章;目前创办季刊会更加突出自身的优势;并建议,在刊发文章方面多引导考古学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

  汪万福表示,《石窟寺研究》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建议发行季刊,这有利于更好地展示石窟寺研究领域中的最新的、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辑刊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王雁卿在谈话中表示,《石窟寺研究》是石窟寺工作者做洞窟调查和研究的案头必备。记录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了研究才能更好地准确地做记录。边疆地区的石窟寺考古研究需要更多的重视和关注。《石窟寺研究》是石窟寺科研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一个高质量平台,希望该辑刊越办越好。

  朱小南引用宿白先生提出的理论,表示要用考古学的方法去做石窟寺的调查和研究。并希望通过《石窟寺研究》来促进这一想法的实践。

  李志荣发言,赞叹石窟寺研究已经走过的十年历程。认为各位的发言,是对宿白先生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重申和继承。在当前石窟寺学术界迫切需求、国家高度重视、石窟寺考古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依托于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的《石窟寺研究》升级为期刊已迫在眉睫,并正当其时。升级后的《石窟寺研究》要更立足扎实的基础工作,当仁不让地成为反映石窟寺考古基础工作的阵地;成为石窟寺考古领域的不断思考和进步的方法论、技术、学术的引领者;变成宿白先生学术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希望高亮突出对石窟寺考古基础工作的关注。升级为期刊之后,编委会同志会全力以赴努力工作。

  王瑞霞表示,国家对石窟寺研究的重视,不单单停留于石窟寺本身的层面,更着眼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层面。在这种大环境下,把我们的辑刊变成期刊,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优秀稿源对优秀平台的要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同时,王瑞霞建议《石窟寺研究》设置多样性的栏目,如小型石窟的调查、新的研究动态等。最后她希望能为《石窟寺研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彭斌表示今天的座谈会是对过去十年编辑出版工作的总结,更是《石窟寺研究》未来工作的规划。他表示,办期刊最重要的就是讲时效性,依据现在的体量建议首先调整为半年刊,其次在稿源质量方面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加强编委会建设,由编委会主导辑刊的学术水平,实行编委责任制。例如每名编委在任期内要投一篇稿件、组一篇稿件、审一篇稿件。继续坚持双匿名审稿制,保持辑刊的学术水平,最后他建议通过栏目建设、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来增加辑刊的可读性。

  

  最后,王旭东发表讲话,他表示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提议对推动石窟寺研究学术领域的工作非常有启发,并认为目前在该领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前辈们不畏困难,开拓前行;后辈们再接再厉,传承好石窟寺的研究,这使我们看到了《石窟寺研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次,这个学术领域正在逐渐形成一套新的技术理论,这给予了我们办好辑刊的信心。王旭东表示,十年来《石窟寺研究》十辑的出版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经验,为石窟寺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石窟寺的研究工作上,他认为石窟寺考古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要从石窟寺的考古工作抓起,他希望未来石窟保护管理机构能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广泛聚集各方专家人才推动石窟寺的考古工作,同时他对《石窟寺研究》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殷切期望。

  2019年~2020年期间,习总书记分别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和大同云冈石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并指出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此次活动的举办将有助于提高《石窟寺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有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总书记在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史家珍表示,《石窟寺研究》对石窟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弘扬有重要意义,龙门石窟研究院作为主办方之一,会将此次会议的与会专家们的建议落实好,进一步提升辑刊的编辑出版水平,深化石窟寺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为促进石窟寺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video]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872883005656989700[/video]

文/高思颖、胥可欣

  图/张梦蕊

  视频/张健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