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老粮仓

摘要: 老粮仓,清,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红旗镇,古建筑,省保第六批
老粮仓,清,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红旗镇,古建筑,省保第六批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昌吉开始军囤,驻军3000名,昌吉县城始建仓库,用于储粮积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昌吉县共贮备各色京石粮223石。清乾隆四十二至嘉庆五年(1777年至1800年)征粮6075石,嘉庆十年正月(1807年),昌吉县粮仓储粮22万石。
  依据有关史料记录,清代粮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开端为清兵囤积粮草,解放后又为解放军寄存军粮,为捍卫、建设祖国边境起到了主要作用。
  昌吉清代粮仓的初建时间,在《清实录》中缺少详细记载,后人只能通过对屯垦的文字记载去琢磨、去断定。乾隆二十三年蒲月,谕称:“惟于乌鲁木齐一带及噶勒藏多尔济游牧之罗克伦(今昌吉市大西渠一带)等处,极宜相度地亩,广为屯种,以济军食。”
  清代粮仓牌匾先容:粮仓的“仓”字,《说文解字》的说明是,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谓之仓,也就是储藏粮食的处所。有时仓和廒相连,称仓廒。廒,因秦以敖山为粮仓而得名,实际上就是仓房的意思。仓的呈现无疑与农业有相干,是农业出产的必定产物。在亚洲东部的黄河、长江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农业来源的早,蕴藏粮食的设施发现的也早。在亚洲东部新石器时期已有了储藏谷、米的地下窖藏,这种方法应用了很长时光。在汉代考古发明中,陶仓的类型特殊多,有一种圆形的陶仓,又被称作囷。
  清代粮仓呈四合院式平房建造,保留至今,内部构造完好,功效齐全。清代粮仓中集食粮种植、收割、各类谷物贮存、加工、制醋、制造各类面食、豆腐、点心等什物展现为一体,反映了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边沿大片绿洲上生涯的古代劳动听民的聪慧和智慧,再现了当时西域农耕文化的发展水平和繁华气象。
  清政府平息准噶尔部叛乱,连续不断,从康熙、雍正,一直连续到乾隆时代,三代皇帝与叛乱者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坚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在乾隆二十三年,才算彻底平定了叛乱,坚固了西北边境,增进了多民族的同一和发展。
  经维修续建后的清代粮仓
  1987年,清代粮仓作为宁边古城的一部门被断定为昌吉“市级文物维护单位”。
  清代粮仓建筑系土木结构,因为历史的起因,加之风蚀雨剥,以及人为损坏,使古建筑受到侵害,屋顶砖瓦部分丧失、屋顶漏雨,墙体内外均开裂,留存的粮仓已基本成为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为此,昌吉市市委、市政府引导会同自治区建设厅、新疆重点文物掩护名目办的专家多少经实地勘探、论证,最后做出此修筑物在不转变原有历史风貌的基本长进行落价维修。昌吉市政府先后投入1000万元,持续3年时间,对一号仓与二号仓进行了挽救保护,对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三号仿古粮仓、二期文物本体进行了修葺。
  2010年底,昌吉市清代粮仓遗迹又实现了院落内交粮场景跟室内11个展厅的布展工作。基础摆设展览以反应昌吉市农耕历史文明为主题,包含廒神庙、宁边粮仓、昌吉农耕史、播种、入仓、磨坊、油坊、清代军囤等内容。
  除了粮仓的主体工程外,修护进程中还增加一些景观建设。在粮仓四处建起3.5米至4米高的城墙,城墙东南局部将坚持残垣断壁状,并用玻璃罩起。城墙西北角建城楼,游客可在城墙上观景。粮仓西边将建成一座展厅。在三座粮仓旁边,设置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应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在日晷下方,建成放置五谷杂粮的器皿。
  为丰盛展览陈列内容,更加活泼地展示清代昌吉居民的生活场景,2011年昌吉市文物局发展了宁边粮仓第12展厅清代民居以及院落内铁匠铺、水井等场景的布展续建工作。
  清代民居包括中堂、火炕、书房3部分,以有限的空间多方面展示了清代书香官宦之家的生活画面。续展完成后,使博物馆的手产业展览更加空虚,增添了生活力息,使整个根本陈列更加立体感,更富有生活和时代气味。
  清代粮仓,反映了清代昌吉屯垦的状况。清代粮仓系统历经崛起、繁荣、衰败的历史阶段,固然终极败落,但却是中国粮仓发展史上的最顶峰时代。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