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三星堆遗址背后的神秘古蜀国

摘要: 近日,神秘的三星堆遗址一次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3号坑提取的青铜兽面正式亮相,通高115厘米的青铜顶尊人像也露出真容,4号坑的中部发现一件凹刃玉凿,8号坑最新出土一件金面具残片……这些奇特怪异的文物,再次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古蜀文明不同于中原文明,但却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蜀人和古蜀文明, ...


近日,

神秘的三星堆遗址
一次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3号坑提取的青铜兽面正式亮相,
通高115厘米的青铜顶尊人像也露出真容,
4号坑的中部发现一件凹刃玉凿,
8号坑最新出土一件金面具残片
……

这些奇特怪异的文物,
再次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神秘。
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
古蜀文明不同于中原文明,
但却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本期推出的是,
历史学者李琳之撰写的文章:
三星堆遗址背后的神秘古蜀国

三星堆出土凹刃玉凿
8号坑出土的金面具


四川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古蜀国。“蜀”在商王帝乙之前的甲骨文中就屡有出现,迄今已发现有相关卜辞50余条(含残辞),其中武丁时期有48条,廪辛、康丁时期有3条。武丁时期带有“蜀”的卜辞,主要表达的内容有四项:

一是记载了蜀人“页王事”,就是蜀人为商王做事,说明古蜀人早在武丁时期就归附了商王朝。卜辞显示,古蜀国首领人物在商王朝中大都身居要职,而且地位颇高。因为能被商王关心而卜问的人,一般都是臣服于商的各氏族或方国的首领一类。

二是记载了蜀人保护商王、警卫王畿的一些军事事件和其他相关内容。其中有三条卜辞联系起来显示:甲寅这一天卜问,从蜀征调人是否吉利?甲寅至丁卯共14天,可能是从蜀征调攻伐缶的人员还没有到达或没有到全,所以14天二月丁卯这天又卜问,从蜀调来的兵员伐缶能否取胜?并连卜两次,都是吉兆。过14天后到庚辰这天,商王又再一次占卜了伐缶之事。

“缶”是一个居地在今晋南永济西北一带的方国,因常与商王朝为敌而屡被商王征讨。由此可知,从商王准备派人伐缶到从蜀征调兵员,这些被征调兵员再从蜀长途跋涉至缶地,大概需要28天的时间。

甲骨文中的“蜀”字
三是记载了商王武丁为祈求蜀国的农业能有好收成而占卜的事情。能让商王关心到一次又一次地为其年景卜问祈祷,说明蜀在商王朝附属国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四是卜问到蜀国,或在蜀国逗留是凶兆还是吉兆。这一类卜辞大都发现于武丁后期,大约有12条,说明两国来往频繁,关系密切。

武乙、文丁时期3条卜辞记载的内容同武丁后期类似,也主要是占问商人到蜀国停留之事。武丁后期至武乙、文丁时期,商人到蜀国如此频繁,意味着商王朝很有可能派人在蜀国担任了一些重要的官职。

陕西周原周文王时期的甲骨文也发现有“伐蜀”“克蜀”字样。说明周文王麾下的周人曾经讨伐,并最终征服了蜀国。

从文献记载看,最早提到“蜀”的是《尚书》,牧野之战中作为周武王伐商的八国同盟军中,就有蜀国。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扬雄所著《蜀王本纪》和东晋蜀郡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对“蜀”更有详细的记载。但遗憾的是,《蜀王本纪》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是北宋时期《太平御览》的片段辑录。

《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记载,蜀王的祖先名叫蚕丛,其后为柏濩,再往后名为鱼凫,三个时期各持续有数百年,最后都修化成神,“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后来有一男子名叫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统辖着汶山下的邑郫一带。望帝统治有100余年。荆地有一人名叫鳖灵,杜宇先是提拔他做了相国,后来杜宇自以为德薄,不如鳖灵,就效法尧舜禅让,把国家交给鳖灵治理,自己飘然离去。鳖灵即位,号为开明奇帝,“生卢保,亦号开明……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后徙治成都。”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颛顼帝曾封其支庶于蜀,世代为侯伯。历夏、商、周三代,还参与了武王伐纣。“蜀侯蚕丛,纵目,始称王。”死后,用石棺石椁装殓,国人遵嘱办理,所以,后来的人们就以石棺椁为纵目人的坟冢。蜀国第二任王名叫柏灌,第三任王名叫鱼凫。鱼凫曾耕猎于湔山,忽得仙道,升天而去,蜀人思念鱼凫,就为他立了祠庙。后来又有王叫杜宇,迁徙到郫邑、瞿上,郫邑即今彭州市北,瞿上在今成都市郫都区一带。“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杜宇的相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杜宇可能觉得开明比自己贤能,于是就禅位于开明“开明立,号曰丛帝……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开明王后来又迁徙到了成都。大约在周慎王五年时,开明氏亡国。开明氏作为蜀王传承有12代。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华阳国志》所说“世为侯伯”,历夏、商、周三代,实际上就是《蜀王本纪》所记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各数百岁”,按武家璧先生说法可称为古先蜀,后来的“杜宇—开明”两朝可称为古后蜀。古后蜀从两周交接之际延续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为秦大将司马错所灭。

古蜀人在四川留下了很多与鱼或鱼凫有关的地名,如乐山县鱼涪津、彭山县鱼凫津、南溪县鱼符津、永宁县鱼凫关、温江和灌县的鱼凫城、奉节县的鱼復城等,这些都是文献记载的“故鱼国”旧址。“鱼凫”不仅仅是指捕鱼的鱼鹰,也指捕鱼的渔梁。鱼或鱼凫极有可能是古蜀鱼凫族人的图腾,而这些地名就是鱼凫族人图腾记忆的孑遗。鱼凫又作鱼妇、鱼符、鱼涪、鱼腹、鱼复等。《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互人之国,为人面鱼身,有鱼偏枯,名曰鱼妇。”与此暗合。

蜀王柏灌,或许就是《山海经》所记不死羽民“伯鹳”。鹳字金文,是带花冠的鸟,作观望状。“此鸟劲捷,虽羿亦不敢射也。”也就是说,鹳鸟是柏灌族人的图腾。
三星堆所出青铜鸟头

蚕丛、柏濩和鱼凫,最后都修化成神,“其民亦颇随王化去”,表明这是一个神权占主导地位的古国,即所谓神国。神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兵器竖立当作一种习俗,而不是作为武器使用,其制度是神道设教,就是以神为最高主宰,以事神、拜神、修炼成神作为宗旨,其政权之牢固虽可“与天地存久”,但这种神权国家,由于没有军队,或军队不是主导力量,很难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

武丁及其以后,古蜀之所以屈服于商王朝,当与其武装力量薄弱,难以抵挡商王朝的强势入侵有关。

古蜀国作为“神化”国家,“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最大规模的一次“神化”是鱼凫王“田于湔山得仙”,全体蜀民随鱼凫王“神化”而去,此后经历一段很长的空白时期,导致古蜀国历史断裂。直至杜宇自立为蜀王,才有了“化民往往复出”这一景观。这段空白期约自西周初至春秋时期。蜀王“神化”之前将宗庙祭器悉数瘗埋,可能就是著名的“三星堆祭祀坑”形成的原因。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因遗址边上一片叫做月亮湾的月牙形土地旁边分布有三个土堆,像三排星星排列起来一样,乡人遂称之为三星堆。三星堆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四期,第一期的年代在新石器晚期,第二期大致在夏至商早期,第三期在商代中期或略晚,第四期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三星堆遗址区

三星堆遗址是1929年被当地一名叫燕道成的农民在清理自家院墙外水沟时发现的。当时,燕道成只发掘出一些玉器和石器。他将这些文物大部分捐给了华西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前身),将一小部分当作礼品馈赠给了亲朋好友,有的甚至因此流传到了国外。

1932年(也有说是1933年或者1934年)春天,由华西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林铭钧率领考古队首次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发掘,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等共600余件器物,其中玉器有玉珠、玉刀、玉凿、玉剑等。

1950年代以来,文物部门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试掘;1960~1970年代以及1980~1984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文管会、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也先后对三星堆遗址遗址进行了发掘,由于当时各种条件限制,收获并不是很大。

惊喜来自于1986年。专家、学者结合以前发掘获得的资料,对三星堆遗址内东、西、南三面,连续进行了六次发掘,清理出了由土坯垒成的古城墙遗址。东城墙长约1090米,南长城墙长约1150米,西城墙长约650米。由于是残遗,原来的城墙实际可能更长一些。城址内发现有房址、祭祀坑、作坊遗址和墓葬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1号和2号两个祭祀坑中发掘出了大批的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和象牙器等。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李琳之

更多信息...

三星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