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研究、保护、利用,新时代圆明园的故事这样说

摘要: 2010年10月,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掀起了新时代圆明园遗址研究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圆明园未来发展路径,助力北京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圆明园沧桑变迁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占地面积352.13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作为清朝 ...



2010年10月,圆明园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掀起了新时代圆明园遗址研究保护利用的新篇章。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探索圆明园未来发展路径,助力北京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


圆明园沧桑变迁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占地面积352.13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杰作,圆明园囊括了天下美景,荟萃中西,宛若世间仙境。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是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是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所有想象力而建造的世界奇迹。但伴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厄运最终降临圆明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多数文物被抢劫、建筑遭焚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再次遭趁火打劫。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裁撤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陷入无人管理状态。民国三年(1914年),圆明园并归颐和园管理。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军十一师接管包括圆明园在内的西郊名胜古迹。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遗址。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撤圆明园事务所,归并颐和园事务所管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奉南京行政院令,圆明园遗址交清华大学办农事试验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圆明园内田地由颐和园事务所收回管理。1964年,圆明园归海淀区绿化队管理。1976年11月17日,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开启了圆明园遗址保护、管理与建设的新纪元,圆明园遗址研究保护与利用逐渐走上正常化。


研究保护工作回顾


推进遗址保护建设 周恩来总理曾三保圆明园遗址占地:两次是建国初期北京101中学选址圆明园建校问题和1953年中央党校拟在圆明园选址修建校舍,周总理讲了一段著名的话:“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将来有条件我们可以恢复;圆明园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1980年,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等1583人联合签名,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1986年4月,北京市政府成立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主持制定了2000年版《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历时17年,收回了原属圆明三园地域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土地使用权,完成园内785户住户搬迁安置和12家驻园单位腾退(北京101中学和中国人保集团万春园别墅暂缓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了圆明园遗址遭受人为蚕食和破坏的现象,基本实现了“迁出去、围起来,管起来”的目标。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动周边社区搬迁腾退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圆明园遗址及其周边规划绿地仍被占压2000多亩,使得周边棚户区大量存在、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与遗址整体环境极不相符。2015年起,海淀区开始启动一亩园、二河开和东西水磨等社区搬迁。目前,仍有福缘门、西静园公墓、达园宾馆、民政局汽车修理厂、101中学、人保万春园别墅区等尚待清退。


有序推进遗址考古发掘 自2010年始,圆明园投入约6950万元,实施了圆明园西北景区、线法画等遗址考古勘探,实施大宫门、如园、紫碧山房等遗址考古发掘。服务社会教育,举办中小学生、大学生等参与圆明园遗址田野考古发掘、科技保护、文物修复、模拟考古、公众考古等实践教学课程。启动“修复1860”科研项目,修复康熙红釉瓷碗、雍正青花碗、乾隆梵文青花高足碗等珍贵文物46件,再现了昔日“万园之园”珍贵文物之美。


开展文化遗产交流传播 为了增强圆明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面,从2010年起,分别在天津、广西、福建、山东、云南、湖北、河北等地举办圆明园文化国内巡展。从2012年起,开启圆明园文化国外巡展,分别在德国柏林、俄罗斯莫斯科、英国利物浦、法国巴黎等举办“圆明重光——圆明园文化展”。


提升遗产基础研究水平 借助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平台,提升圆明园基础研究能力。自2018年起,分别在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相继成立8所圆明园研究院(中心),掀起高校圆明园研究高潮。三年来,与高校圆明园研究院(中心)开展了80余项科研项目合作,拟出版圆明园专著14本、《画说圆明园》儿童读物3本。


未来发展路径分析


全面评估圆明园遗址的综合价值,利用好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历史背景、丰富遗址”比较优势,使圆明园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运载体”,唤醒国民觉醒的“爱国教育孵化器”,保护文化遗产的“遗址展陈博物院”,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样板。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在爱国教育方面 圆明园遗址是19世纪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罪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圆明园遗址作为国人的国耻纪念地,对于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指出:“圆明园不仅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更是人类文明悲剧美的教育基地;不仅是中国人的国耻地,也是野蛮侵略者的耻辱地;是人类对自身人性贪婪、残暴、无耻一面的反省地,也是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理解,促进全人类共同文明的文化圣地。”建议高度重视发挥圆明园遗址作用,将其打造成唤醒国民觉醒的“爱国教育孵化器”,高规格办好圆明园“知耻后勇”展览,使圆明园遗址成为教育国人奋发图强和珍惜和平的宝贵精神家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自强不息。


在研究保护方面 作为文化遗产的圆明园遗址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坚持研究与保护先行。为此,要加强圆明园基础研究,比如圆明园价值、样式雷图档、匾额楹联、老照片、出土文物以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圆明园匠作则例》《御制诗》等研究,为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文献支撑;有序推进圆明园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揭示地下遗址信息,丰富遗址展示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以圆明园大宫门区等重点功能建筑修复,以修复促保护,再次向世人展现“万园之园”盛景,增强民族自信心;将考古、修复、展示统筹起来,利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复原展示遗址,让沉睡的遗址“醒过来”“亮出来”“站起来”,给遗址以尊严,还原圆明园当年美轮美奂的记忆;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在海内外的圆明园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建设圆明园数字博物馆,实现圆明园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在文化传承方面 为了发挥圆明园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要深挖圆明园文化内涵,丰富圆明园学研究,讲好圆明园故事;推进周边搬迁腾退,精心规划清代文化特色街建设,形成“环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中国皇家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展示基地,打造首都文化地标;坚持文创整合产学研,利用好圆明园大IP,举办圆明园文创大赛,建立文创产业联盟,借助“互联网+”,推动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让游客把圆明园“带回家”。


在综合管理方面 圆明园具有多重价值和多重身份。多重身份叠加,赋予圆明园多种管理职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按照保护规划做好大遗址保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要有爱国教育展示设施;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需要提供满足参观游览悠闲的配套设施等。而突出的情感价值又使圆明园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比如,2005年圆明园防渗风波、2006年浙江横店圆明园异地重建风波、2012年圆明园兔首鼠首拍卖风波等。2019年,圆明园关于巴黎圣母院大火的微博“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点击量3.2亿人次;关于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燊逝世的微博“港澳爱国人士何鸿燊遗愿:尽一切努力促成12个铜像的大团圆”,点击量2.3亿人次。所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样板,管理上需要坚持多措并举: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严格依规做好遗址整体保护,惠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好西洋楼遗址区对国人的教育警示作用;作为国家5A级景区,要建设智慧景区,满足游客游览休憩等需要。


(作者单位:圆明园管理处)


编辑 | 张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本文刊登于《中国文物报》6月4日7版

中国文物报《保护专刊》投稿邮箱

wwbbaoh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