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白桂思《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付馬/譯)出版

摘要: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絲綢之路與中亞帝國四千餘年興衰史,瞭解中央歐亞、“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參考書。   【基本資訊】  書名:《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作者:[美]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  譯者:付馬  書號:978-7-5217-1736-5  定價:88.00元  頁數 ...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絲綢之路與中亞帝國四千餘年興衰史,瞭解中央歐亞、“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參考書。

  【基本資訊】

  書名:《絲綢之路上的帝國: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作者:[美]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

  譯者:付馬

  書號:978-7-5217-1736-5

  定價:88.00元

  頁數:480頁

  字數:427千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央歐亞帝國的興衰同步。絲綢之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央歐亞各民族的歷史。人們對中亞的普遍印象是黃沙遍地,土地貧瘠,文明落後,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靠遊牧過活,天生尚武,好勇鬥狠,能征善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被認為是饑餓的遊牧民和貪婪的野蠻人,讓周圍定居的農耕國家和民族苦不堪言。

   然而實際上,中央歐亞遊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群體,他們的生活非但不貧窮,反倒比周邊農耕區的百姓幸福得多,不斷有從農耕區逃往草原地區的人,對遊牧生活讚不絕口。中央歐亞遊牧民族也並非天生好狠鬥勇,與“野蠻”毫不相干,他們熱衷於和近鄰做貿易,當受到攻擊和侮辱時,一般也會以暴易暴,這和其他民族的行為並無二致。說中央歐亞民族是周邊國家的心腹大患則更是無中生有,相反倒是有很多史料記載,中央歐亞民族在歷史上不斷遭受周邊民族無情的入侵。

中亞位居歐亞大陸的中心,東西南北諸多民族及其文明無數次彙聚於此,既擁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稱號,也因此產生了貴霜文明、粟特文化等幾乎可以照亮整條陸上絲綢之路的燦爛成果。中亞是印歐人的家園故地,印歐人從這裏走向整個歐亞大陸,直到大海之濱。他們歷盡兇險,頑強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保護自己的親人,與勢不可當的來敵抗爭到底,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礎。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

本書將中央歐亞歷史置於整個世界歷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一地區,講述了中央歐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了為什麼數個世紀中,儘管受到波斯、希臘、阿拉伯及其他地區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央歐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並引領著世界科學、藝術等領域文明的發展,一次又一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央歐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歷史的中心。

  【作者簡介】

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當今頗負聲望的中央歐亞研究機構——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授。曾擔任中央歐亞研究系系主任。麥克阿瑟研究員,古根海姆研究員,富布賴特-海斯研究員,日本基金會研究員。傑出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其興趣和主要研究方向是早期中亞史、中央歐亞和東亞人類文化語言學史、歷史語言學(主要是吐火羅語、古藏語、漢語、日本-高句麗語、古突厥語)、理論音韻學、類型語言學、計算語言學、學術和科學方法史。

  

  

  【譯者簡介】

付馬,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員。著有《絲綢之路上的西州回鶻王朝:9—13世紀中亞東部歷史研究》。

  

  

  【讚譽推薦】

本書榮獲R. R. 霍金斯獎(世界歷史與傳記方向)。

R. R. 霍金斯獎旨在表彰藝術與科學所有學科領域的傑出學術作品。本書哂脷v史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資訊,榮獲R. R. 霍金斯獎(世界歷史與傳記方向)。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既有思想又有啟發性,它呼籲重新評估中亞歐亞大陸及其在世界歷史中的作用。這本書需要我們的關注,它會在許多領域引起人們的興趣。

——《亞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資訊,是對中亞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巨大貢獻。

——《全球史雜誌》(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這是白桂思教授一生在中亞努力工作、認真研究的結晶,徹底更正了我們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本書對我們瞭解中亞歷史必不可少。

——《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肯定會引起整個領域的熱烈討論。

——《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大的學術成就。這是第一本全面介紹從青銅時代到現在的中亞歷史。在過去的四五千年中,中亞可能是最重要的文明發展地區,白桂思教授試圖解釋中亞地區在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轉變。他打破了我們對中亞“野蠻人”的誤解,使中亞成為人類歷史的核心。

——Victor H. Mair,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目 錄】

  

  序章 英雄和他的朋友們

  

  第一章 駕雙輪車的武士

  第二章 貴種斯基泰人

  第三章 在羅馬和漢朝的大軍之間

  第四章 匈人阿提拉的時代

  第五章 突厥帝國

  第六章 絲綢之路、王朝更迭與秩序崩潰

  第七章 維京人與契丹人

  第八章 成吉思汗與蒙古征服

  第九章 從中央歐亞的馬上貿易到歐洲人的海上貿易

  第十章 絲綢之路斷絕

  第十一章 失重的歐亞

  第十二章 中央歐亞重生

  

  尾聲

  附錄一 原始印歐人及其離散

  附錄二 中央歐亞古族名考

  索引

  

  【精彩選摘】

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地處歐洲、中東、南亞、東亞以及寒帶、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地帶之間,是一片幅員遼闊的內陸地區。它是構成歐亞大陸的六大地理板塊之一。

地理上的界線往往隨著人類文化和政治的變遷而變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央歐亞的範圍也幾經變化。從上古時代盛期(High Antiquity)到愷撒建立起羅馬帝國,再從羅馬帝國衰亡直到中世紀早期的結束,在上述時段中,中央歐亞的範圍甚至覆蓋了地中海以北歐洲的大部。從文化上講,中央歐亞是一條水準延展開的帶狀地區;它西起大西洋東岸,東抵太平洋之濱,南以更溫暖的周邊地區(peripheral regions)為鄰,北臨北極圈。在中世紀早期結束以後,中央歐亞登上其歷史的頂峰,其地理範圍也達到最大。當時,整個歐亞大陸僅有下列地區沒有被納入中央歐亞的範圍:多瑙河以西之歐洲、近東(或中東,包括: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安納托利亞、伊朗高原西部和南部、高加索地區)、南亞、東南亞、東亞(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的中原地區),以及歐亞大陸北部的寒帶、亞寒帶地區。當然,上述所有地區之間本沒有固定的界線,各地區間的邊界都曾悄然推移反復,但是,各周邊地區的核心地帶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徵,清楚地顯示了它們的非中央歐亞性。在中世紀,西部草原地區的斯拉夫人完成了歐洲化,而在19、20世紀間,大批漢人進入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定居。這兩個歷史過程縮小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央歐亞的地理範圍。

所謂“傳統意義上的中央歐亞”,是指在中世紀早期以後,大抵相當於西起多瑙河下游,東臨鴨綠江,南依喜馬拉雅山脈,北抵亞寒帶針葉林帶的這一片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它包括:西部草原和北高加索草原(即今日之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中部草原和中亞西部,二者亦可合稱為西突厥斯坦(即今日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中亞南部(即今日之阿富汗和伊朗東北);中國新疆;中國西藏;東部草原(即今日之蒙古國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國東北。如今,西部草原的大部、內蒙古和中國東北在文化上已經不再屬於中央歐亞的範疇了。

中央歐亞民族在世界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理解中央歐亞民族與其周邊民族的關係,就無法理解歐亞大陸的歷史。因此,一部關於中央歐亞的歷史也應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歐亞大陸各大周邊文明(peripheral civilization)的歷史——歐洲、中東、南亞和東亞,它們都曾是中央歐亞歷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傳統意義上的中央歐亞與絲綢之路共生共滅。絲綢之路是人們對古代歐亞大陸內部經濟及其國際貿易系統的一種失之偏頗的抽象概括。人們常將它與沿海地區的海路貿易網路區分開來。其實,沿海貿易的某些形式早在史前時期就已出現;歷經上古時代和中世紀,其重要性一直在逐漸增加。但在史料中,我們完全看不出當時的海上貿易與絲綢之路之間有本質的不同。陸上貿易和海上貿易同屬一個統一的國際貿易體系。該體系的重心則是歐亞大陸的陸上經濟。陸上經濟依賴歐亞大陸上的強大政權來經營維持,而這些政權無一例外都將中央歐亞視為其戰略的中心,而非海上。直到西歐人建立起歐洲與南亞、東南亞以及東亞之間穩定的遠洋貿易,海上貿易才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詳見第十章);直到絲綢之路終結,它才完全與絲綢之路分離。

地理上的中央歐亞必須與中央歐亞民族以及中央歐亞諸語言相區分。本書的主題是中央歐亞歷史,實則與中央歐亞民族關係最大。因此,筆者自然會寫到那些已經遷徙離開中央歐亞故地的中央歐亞民族的歷史。他們將中央歐亞的語言和中央歐亞文化系統(詳見《序章》)一併帶到了其他地區。作為整體的歐亞大陸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中央歐亞與周邊地區連續互動的歷史:從原初及至今日,不斷有中央歐亞民族和中央歐亞文化進入周邊地區,而周邊地區的民族和他們的文化也在不斷地流入中央歐亞。

對於早先的一些有關中央歐亞和中央歐亞民族的錯誤觀念,現代學者已經給出了有力的批駁。關於中央歐亞和中央歐亞民族的資訊也越來越多地被揭示出來。不幸的是,這些意見尚未被多數歷史學家採納。許多最基本的觀點甚至都沒有被注意到,遑論被接受。關於中央歐亞民族及其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是在專攻中央歐亞的學者的著作中也可見長篇累牘的誤解和偏見。在這些謬誤中,有一些始於晚近,一些則承襲自文藝復興時期的觀念,甚至還有一些觀念可以遠溯至上古時代—比如將中央歐亞民族視為“蠻族”的觀念。筆者將會在《尾聲》中一一辨析這些觀念,在此先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現代歷史學家大都毫無保留地接受周邊民族在史書和其他文獻中對中央歐亞民族的負面書寫。雖然在周邊民族的文獻中也有對中央歐亞民族的正面書寫,但現代歷史學家們對此卻不甚重視;至於中央歐亞民族對周邊民族的看法,他們更是視若無物。中央歐亞民族在中世紀時才開始用本民族語言記事,之前的歷史則只能依靠周邊民族留下的文字材料瞭解。儘管如此,周邊民族的記載卻不似現代歷史學家所說的那般片面。周邊民族的史家和旅行家們同樣注意到了中央歐亞民族對周邊民族的反感,譬如,斯基泰人(也譯“西徐亞人”)深惡希臘人和波斯人,匈奴人深惡漢人,突厥人深惡漢人和希臘人。這種態度在中央歐亞本民族所寫的材料中也有所反映。另外,希羅多德等早期史家對中央歐亞民族誇張失實的描述早就該被糾正,因為在希臘人、漢人和其他周邊民族所留下的文字中都有對中央歐亞民族的積極評價。

人們對前現代中央歐亞的普遍印象基本上來源於對中央歐亞的一種社會形態—遊牧社會的誤解。中央歐亞民族被看作“純粹的”遊牧民族,其社會形態則被認為與定居社會截然不同。事實並非如此。第一,在中央歐亞民族中,本就有一部分處於定居的社會形態中。第二,無論從歷史學還是從考古學的角度看,我們都不能將遊牧民族與城居的、從事農業的民族截然區分。上述兩點筆者按下不表,先列出現代人對中央歐亞遊牧民族的幾點誤解,再一 一批駁:

1.中央歐亞遊牧民族是尚武的民族,他們天生好勇鬥狠,能征善戰。這是因為他們生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活艱辛。他們騎術高明,又善使弓箭狩獵,助長了其作戰之能。

2.中央歐亞遊牧民族一概貧窮。這是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無法產出足夠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他們常劫掠周邊富裕的農耕民族。基於這種“饑餓的遊牧民”理論衍生出“強取豪奪”模式及“貪婪的蠻族”模式,以之解釋中央歐亞民族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3.因為中央歐亞民族天生尚武,又不停遷徙,所以他們很難被打敗。他們常年攻擊周邊民族,是周邊民族揮之不去的夢魘。在現代化之前,中央歐亞民族是冷兵器時代歐亞大陸絕對的王者。

儘管在史料中的確有一些評論能支持上述觀點,但仔細閱讀這些史料本身,我們會發現這些觀點其實不值一哂。只要稍微檢視客觀的歷史事實即可發現這些觀點的荒謬之處。這些觀點其實都是從古希臘—羅馬“蠻族”觀念直接演變而來的,幾乎沒有任何改變。中央歐亞的遊牧民族並非天生尚武好戰,正如城居民族並非天生擅長行商坐賈,農耕民族也並非天生擅長種地。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和定居民族建立的國家都是複雜而非單一的社會。在遊牧民族所建國家中,從事遊牧活動之人大都弓馬嫺熟。此事當然為非遊牧民族所驚歎,以致他們反復評說。但在人口、財富都遠為龐大的周邊定居社會中則有人數甚眾的職業軍人專門為作戰而受訓,這使得這些民族在與中央歐亞民族的衝突中屢屢佔據上風。

遊牧民族一點兒也不貧窮。確切地說,遊牧社會中有人富貴,有人貧窮,但大多數人處在貧富之間,與其他社會的情況大同小異。但是,遊牧社會中的平民百姓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周邊農耕區的平民百姓要幸福得多;農耕區的百姓則基本處於農奴或比農奴稍好一點兒的狀態。遊牧民族確實熱衷於與近鄰進行貿易;當他們受到攻擊和侮辱時,一般也會以暴易暴,這和其他民族的行為並無二致。說中央歐亞民族是周邊國家的心腹大患則更是無中生有。總之,無論是中央歐亞,還是中央歐亞史,都與“蠻族”毫不相干。

中央歐亞的歷史關涉採用不同生活方式的許多不同的民族。每種中央歐亞文化之下生活著無數的個體,每一個都有血有肉,有獨特個性,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別無二致。如同生活在其他任何地區、任何文化中的人類一樣,中央歐亞民族中也有強有弱,有賢有愚,有名不見經傳的芸芸眾生。中央歐亞民族所具有的一切也都見於歐亞大陸其他民族中。我們理應本著客觀中立之心去書寫他們的歷史。

既然歷史已經告訴我們,中央歐亞民族並非蠻族,那麼他們的真實面目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個群體。中央歐亞是印歐人的家園故地,印歐人從這裏走向整個歐亞大陸,直到大海之濱。他們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礎。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歷史記載明確顯示,中央歐亞民族在歷史上不斷地遭受周邊民族無情的入侵。他們歷盡兇險,頑強地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保護著各自的親人,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與勢不可當的來敵抗爭到底。最後,中央歐亞民族幾乎輸掉了一切,但他們從未放棄鬥爭。本書實際要敘述的正是這樣一部貫穿整個歐亞大陸的鬥爭史—中央歐亞民族與周邊民族的鬥爭。這場鬥爭以周邊民族獲勝、中央歐亞政權全部覆滅而告終。中央歐亞人民由此陷入赤貧的境地,一步步走向滅絕的邊緣。所幸天佑中央歐亞,在20 世紀末葉,它終於迎來了奇跡般的重生。

讀者或許還要發問:這些遊牧或半遊牧政權所主導的中央歐亞歷史,其過程和結局在人類歷史上難道不是獨一無二的嗎?非也。在中央歐亞各政權抵抗周邊政權入侵的同時,美洲的印第安人各部族也在美洲大陸殊死抵抗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大陸多數的世居民族都採取或明或暗的種族滅絕政策。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為保衛他們的領土、民族和家人而浴血奮戰,卻無力回天。他們的玉米地被焚毀,家人慘遭屠戮;倖存者則被押咧敛幻??兀?纹渥陨?詼纭?H僅數十年之前,印第安人還被這些雙手沾滿鮮血的勝利者蔑稱為“野蠻人”。最後,在印第安人亡族滅種之際,勝利者中終於有一些人良心發現,幡然醒悟:歷史上真正的野蠻人恰恰就是他們自己!同理,中央歐亞民族奮勇抵抗周邊民族的壓迫長達2000多年的事實也早就該被正視。中央歐亞的勇士豈是蠻族?!他們是英雄,他們不朽的英名至今仍在他們民族的史詩中回蕩!

  (感謝華翔鳳女史!)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