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地域文明|汉代玳瑁器初步研究

摘要: 玳瑁特指栖息在亚热带、热带海域的玳瑁龟的背甲。玳瑁由角质和骨质等组成,打磨之后呈微透明状,色泽朦胧柔和,具有深褐色和浅黄色相间的花纹,色彩浓郁却不艳丽,迷幻而不斑斓。玳瑁自古以来就是上等装饰品。玳瑁甲片还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被古人视为辟邪吉祥之物。汉代文献中,玳瑁被称为“瑇瑁”“瑁瑇”或“毒冒”。在古代墓葬中保存下来的玳 ...


玳瑁特指栖息在亚热带、热带海域的玳瑁龟的背甲。玳瑁由角质和骨质等组成,打磨之后呈微透明状,色泽朦胧柔和,具有深褐色和浅黄色相间的花纹,色彩浓郁却不艳丽,迷幻而不斑斓。玳瑁自古以来就是上等装饰品。玳瑁甲片还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被古人视为辟邪吉祥之物。

汉代文献中,玳瑁被称为“瑇瑁”“瑁瑇”或“毒冒”。在古代墓葬中保存下来的玳瑁器数量极其稀少,出土数量要远远低于同样贵重的象牙和犀角。究其原因有三:一、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从海洋中捕获玳瑁龟不易;二、玳瑁龟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原料供应有限;三、玳瑁属于有机宝石,掩埋土中易腐烂。

一直以来,汉代玳瑁类文物出土数量极少,考古学界对此类文物的关注也较少,尤其小型文物常常难以辨别其材质,常见把玳瑁、竹、角混淆起来。笔者不揣浅陋,对汉代墓葬出土的玳瑁质文物作系统梳理,并重点分析玳瑁器对犀皮漆工艺的影响,希望能对汉代玳瑁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不足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汉代玳瑁器的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考古发现的汉代玳瑁器可以大致分为丧葬礼器、梳妆用具、装饰品、饮食器四大类。

(一)丧葬礼器



玳瑁质丧葬礼器目前仅在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里有所发现,一共出土4件。这4件玳瑁质,似髹漆的璧皆为丧葬礼器。巫鸿先生认为,这种璧的象征和礼仪功能很可能为死者魂魄提供特殊通道,引导魂魄在墓中活动甚至上升天堂。

(二)梳妆用具



玳瑁材质的梳妆用具主要包括擿和栉。

1.玳瑁擿

早在战国时期,光亮的玳瑁被切磨成簪类头饰。青岛土山屯M6发现一件木牍,两面均隶书记载着随葬器物,其中一面第五行书有“寿牟簪一”。“寿”通“毒”,“牟”通“冒”。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发髻插着三支梳形擿,分别为玳瑁质、角质和竹质。玳瑁擿和角擿均作长板形,稍弯曲,顶端朱绘花纹,两侧面各有3个小孔,应为装饰串饰物所用。青岛土山屯M6出土多件玳瑁发饰,其中一号棺内出土玳瑁饰品4件,均有穿孔(图一)。

图一 玳瑁饰(图片采自《琅琊墩式封土墓》第31页)

2.玳瑁栉

梳、篦总称为“栉”,古代男女均用。青岛土山屯汉墓M6二号棺内出土玳瑁梳篦,一套三件。器身上具有行云流水般的斑纹,背脊有一周红色漆皮。一般来说,玳瑁质器物表面有变幻莫测的玳瑁斑,无需装饰。此套梳篦在背脊处髹红漆,漆干了之后,会形成一道硬漆膜,可以更好地保护玳瑁梳篦。

(三)装饰品



考古发现的汉代玳瑁装饰品一般个体较小。巢湖放王岗一号汉墓出土两件玳瑁镂空龙形饰,龙身利用玳瑁的自然纹理点缀,构图精巧,边缘打磨圆润。扬州郭坟汉墓出土一件玳瑁饰件,整体为心形。该器型造型简洁大方,较为少见。仪征新集镇国庆村螃蟹地7号汉墓出土一件玳瑁环,此环利用玳瑁的天然纹理做成装饰品,琢磨精细。

(四)饮食器



汉代是我国古代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漆器价格昂贵,珍稀的玳瑁与漆艺结合的器物尤为罕见,弥足珍贵。玳瑁饮食器相对于前述梳妆用具和装饰品来说,所需玳瑁用料较多,这类饮食器出土数量极少,目前主要见于今扬州地区。

1.玳瑁卮

扬州西湖镇中心村高南组西汉墓出土一件玳瑁漆木卮(图二),木胎,圆筒状,平底,下附三矮蹄足。上下木胎系卷制而成,再用薄木片支撑连接,形成两处留白嵌玳瑁。扬州胡场14号西汉墓出土一件针刻云气纹贴饰漆卮。汉代出土金银贴花漆器确实常见局部金箔、银箔剥落的现象,但一般剥落都不均匀。对照西湖镇中心村高南组汉墓出土的玳瑁漆卮,胡场14号墓这件漆卮的长方形露胎部位,显得极为规整,疑为玳瑁类饰物脱落之后留下的痕迹,当时的粘结材料可能就是大漆。

图二 玳瑁漆卮(图片采自《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第86页)

2.玳瑁耳杯

玳瑁耳杯仅在分封于扬州地区的西汉诸侯王室墓葬中出土两件。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1号墓出土一件玳瑁银釦耳杯,口径长10.5、连耳宽7.6、底径长5.6、宽2.6、通高2.3厘米。此件玳瑁银釦耳杯由整片玳瑁制成。两耳镶银釦,与墓主诸侯王的身份相符。



二、玳瑁来源


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玳瑁器在西汉中期以前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列侯墓葬中。西汉中期以后,玳瑁器的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墓主身份除了地方官员还有一些豪富。就分布范围来看,西汉中期以后的玳瑁器主要出土于今扬州地区以及山东沿海城市。

汉代玳瑁来源,一是内供,二是外部输入。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早在汉初,扬州就天下闻名,“东有海盐之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江南出枏、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山东因临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玳瑁资源较多。南海产玳瑁。元鼎六年,武帝灭南越,在南越设九郡,从此,南海玳瑁更加方便输入中土。



三、玳瑁工艺对犀皮漆器的影响


汉代漆器重视装饰,除了金、银、铜等金属,玳瑁、琥珀、珍珠等宝石也会被用于装饰高档漆器。玳瑁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种装饰材料,虽然它的颜色亮度不高,但因纹理漂亮独特,汉代常被用来制成梳妆用具或装饰品。漆工用玳瑁装饰饮食用器时,一般把玳瑁镶嵌于器物的最显眼处即腹部,以玳瑁的天然纹理代替彩绘,如前文列举的卮、耳杯等器物,皆选用相对较大的切片饰于器腹,较大的镶嵌面可以更好地凸显出玳瑁的纹理。

玳瑁韧性极好,具热塑性,切割后可作为器物的装饰配件。汉代漆器深沉的底漆可以很好地烘托出玳瑁的纹样,两者搭配起来极其和谐。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墓出土2件玳瑁饰件,可能在漆器腐烂之后,脱落下来。两件饰件运用了玳瑁云雾般的纹样,墨绘的凤鸟如同飞翔在云雾之中,生动形象。动物云气纹在汉代极其盛行,在漆器中常见。

一件制作考究的漆器在汉代价格不菲。在丰厚利润的驱动下,漆工自然会迎合富贵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努力专研技艺,从使用昂贵的玳瑁作为漆器的装饰材料,到逐渐能够在光滑的漆层上仿制出玳瑁的纹样,笔者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即汉代人们对玳瑁的推崇,可能直接催生了犀皮漆工艺的萌芽。

“犀皮”是我国古代漆器一种装饰工艺。在文献中,前人对犀皮漆器的记载,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犀皮”在《髹饰录》中表述如下:“犀皮,或当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杨明注:“摩窳诸般,黑面红中黄底为原法。红面者黑为中,黄为底。黄面赤,黑互为中、为底”。“犀皮”是一类表面用黑、红、黄三色分层髹涂,底、中、面的颜色顺序并不固定,然后通过打磨露出内层色漆,形成表面颜色相叠、花纹美观的光滑漆器。目前发现的几件三国东吴的犀皮漆器,花纹的颜色由黑色、黄色、红色重叠而成,器表呈现出漫无定律、天然流动的纹样。笔者认为其构图应有所本。前文所述,用玳瑁镶嵌于漆器器表,用料较大才能凸显出玳瑁的纹理。然而,玳瑁过于珍稀,难以大量生产玳瑁漆器。因为喜爱,故而模仿,工匠就在生产中不断摸索,用玳瑁常见的颜色交替多层髹漆,在漆层上模仿出玳瑁的纹理。于是,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漆器品种,后世称为“犀皮”。犀皮漆器在髹漆的时候,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对操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在三国犀皮工艺成熟之前,一定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大概在东汉时期,犀皮工艺可能已经比较成熟。



四、结语


玳瑁纹样美观,质地莹润,寓意长寿,故而玳瑁很早就成为人类所喜爱的贵重装饰材料。玳瑁器在汉墓中出土极少,可分为丧葬礼器、梳妆用具、装饰品、饮食器等四大类。汉代漆器工艺高度发达,玳瑁在汉代即成为漆器的一种昂贵的装饰材料。据文献记载,唐代有犀皮工艺,然而目前未见确为唐代的犀皮漆器。犀皮工艺在北宋成为了漆器一个常见工艺。犀皮工艺到底起于何时,如何产生了犀皮工艺,一直是漆艺界争论的话题。通过分析出土三国时期的犀皮漆器,笔者认为犀皮工艺可能在东汉时期已经成熟,其起源受到玳瑁器的启发,纹样模仿了玳瑁斑纹。

本文由作者根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21年第2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官网阅读全文hhttp://dnwh.njmuseum.com/Article/detail/6194,或点击最下方蓝字“阅读原文”。

编辑:张园媛



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编辑部

投稿邮箱:dnwh@chinajournal.net.cn

邮寄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邮政编码:210016

订阅电话:(025)84841253

官方网址:http://dnwh.njmuseum.com

欢迎您的来稿!

敬请关注《东南文化》微信公众号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