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随笔 | 李念 :由 云 中 一 路 南 行

摘要: 由 云 中 一 路 南 行开启这一段旅程,看起来像是年轻人随心所欲的冲动,但其实内心早就蕴蓄着特殊的情由。三晋大地,历史悠久,在西侯度曾燃起人类早期文明的星火,陶寺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曾是最早的中国。五千年不曾断灭的文明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他们吸引着我踏上这片深厚的土地,感受时代变迁留下的文明遗迹。这里既是历经战争的兵 ...


1

北魏平城,古老云中

时令虽已近夏至,但雨后清晨还是格外凉爽,由北京出发前往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的大同,一路之上对这个心向往之而终于得见真容的城市充满了期待,虽然起了个大早,但毫无困意,眼睛一直看向窗外的风景。经过一上午的车程,到达大同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简单在大同大学附近吃过午饭后我们就前往大同市博物馆了。大同,古称云中、平城,这古老城市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名字充满了诗情。可是当到达博物馆附近后,一眼望过去像大剧院、美术馆、图书馆这些建筑在塔吊和未完成的楼房作为背景而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确实有一种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安时所说的“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那种失落和遗憾。

在历史上,三到六世纪的中国,呈现出的是众多草原民族向内迁移,诸胡政权林立的混乱局面。直到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才宣告结束。散居在中原大地上的胡汉各族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异族文化的融入,呈现出了一种胡风汉韵兼收并蓄的局面,在大同作为北魏首都的九十五年时间里,各部族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文学艺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展厅里展出的碑刻石墓表、墓志以及彩画漆屏风的题刻文字反映出北魏早期书法由晋隶向唐楷过渡的楷隶风貌;随葬俑群中的大量甲骑具装俑和马驼畜群显示出游牧经济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尉迟定州墓石椁造型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单檐硬山顶,再现了北魏建筑的民居样式;石雕棺床所雕刻的流行于西亚和地中海一带的纹饰,是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沙岭壁画繁缛华丽,家居野宴,车马出行,庖厨炊作,伎乐百戏,林林总总,一派现实世界的写照,展现了鲜卑民族的生活风情。

正如展厅介绍中所言,太武帝灭北凉后,打通了中西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中西亚、西域各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平城,鲜卑乐舞、汉晋雅乐及西凉乐奏响于燕堂庙飨;中西亚的金银器、玻璃器、奇珍异果等进入平城人的日常生活,陈列于案几之上;含有西域、波斯艺术元素的忍冬纹、联珠纹等装饰图案成为当时流行纹饰。与此同时,西域的技艺传入都城平城,平城开窑烧造玻璃,使珍贵玻璃舶来品进入平常百姓之家,加速外来技艺中国化进程,推动世界文明大同。

当我为那一幅幅布局严整,构思精巧的墓室壁画,一组组姿态各异,行诸舞咏的陶塑,一件件器形精美,闪耀光彩的玻璃器和金银器而惊叹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西域商旅不远万里的行程中留下的行行足印,他们一路上的见闻大多已湮没在风尘和岁月中不得而知,但遗留下来的这些痕迹已然构成了我们这些客行者的旅途故事。参观完毕去往酒店的路上,沿着御河一直向南,夕阳照在桑干河上,遥想远古先民在大同湖畔和桑干河岸劳作休憩,沧桑地的文明序曲由此演绎。当我们带着温度与温情,感动与感激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天空还是那片天空,城也还是那座云中之城......

2

千年云冈,古寺悬空

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家,但经过大匠之手泽,年代之磋磨,有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这是1932年梁思成、林徽因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一篇名为《平郊建筑杂录》的文章节选,这段话在参观完云冈石窟后再次读来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梁粉”,较早的知道云冈石窟就是在读到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一行人在测绘辽金建筑的途中参观云冈,并为之震撼,展开专题研究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因此对云冈石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向往之,但一直未能成行,所以在这次的山西旅行中,云冈石窟是我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站。早上从大同城区驱车前往云冈石窟,因为是工作日游客很少,一路畅通,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就到达了云冈,晴朗的天空下伴着阵阵微风前行,有着说不出的快意和轻松。从第一窟开始,随着讲解慢慢前行,生怕错过一处细节。仰着脖子一圈一圈地绕行观看,可叹“心有力而余额不足”,要时不时低下头来缓解头晕和肩颈疼痛。慈眉低垂、面带笑意的菩萨,怀抱琵琶、轻舞灵动的飞天......走进这庄严佛国目之所及都是温柔的神情。在石窟中,希腊、波斯、印度等域外的柱式与纹样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谐共生,展现出文明之间的包容与共通。这些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洞窟造像,正是佛教汉化历程的一个缩影。透过这绵延约一公里,大大小小五万余尊雕像我们得以想见昔日的寺宇恢弘、佛事鼎盛。闭目凝神,细细观想,仿佛又见到了绘描彩塑的画工身影,听到了开窟造像的石工发出的阵阵斧凿之声......

同这追求与天地共久长的石头史书一样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悬空寺是大同之行的最后一站,悬空寺距云冈石窟近两小时的车程,属实有些偏远,但这悬空古寺还是以其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的美名吸引着我们成行了。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唐开元二十三年诗人李白游览后手书“壮观”二字以示称叹,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除了建筑上的巧夺天工外,悬空寺内现存的铜铸、石刻、泥塑等众多造像在风格和体例上都具有鲜明特色,为难得的艺术珍品。最为重要的是,整个悬空寺建筑的最高层“三教殿”供奉释迦摩尼、孔子、老子于一殿,在众多的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将宗教、力学、美学三者结合在一起,将佛教、儒家、道家集中于一体的悬空寺真正体现出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当我低头弯腰伏着身子爬上这座悬空古寺的时候,一抬头与檐间出挑的脊兽正面相迎,此刻山风吹来阵阵清脆的铜铃声,定睛细看,风铃上正站着一只麻雀向我投来不知是惊喜还是惊异的神情。一座山峰、一泓山泉、一丛野花、一只雀鸟、一片流云,此时合一的又何止是三教,分明是天地间长养着的一切生灵......

3

清凉圣境,朝台登峰

“五台山,万丈高,杨五郎出家把道学”(二人转《二本蓝桥-打水歌》),“唯有儿五弟把性情改,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京剧《四郎探母》)。不知各位最早听说五台山是在何时何地,但在我的印象中,最早听说五台山是通过戏曲,在孩童时代听过的戏曲中上边两句带有五台山的唱词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五台山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据明代高僧镇澄撰《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灵鹫寺为最早,初建于公元68年,为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时诏令兴建,成为“释源宗祖”之一。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香客如云,我们一行到每处庙宇都是随着人流向前涌动。面对这样香火鼎盛的画面,我不禁回想起大学和研究生的两堂佛学与佛教文化课程,大学的课堂上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选择佛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但大致的意思是这样一个历千年之久的宗教,在今天依然活跃在民众的生活中,这发展本身就是一件有趣且动人的事情。到了研究生阶段,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来描述对佛教的认识,依稀记得大家大致的回答是求、保佑这些内容。跟随导游游览的过程中,听说在五台山当地还流传着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巡游朝台时的故事,多年前我去到清东陵的时候就对乾隆皇帝的裕陵印象深刻,大殿的东暖阁辟为佛楼,成为后世帝陵纷纷效仿的定制,地宫布满精美的佛教题材雕刻,三万多字的梵文、藏文经咒使得地宫宛如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佛教在中国的兴衰沉浮也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了每段沧桑国运下的世道人心,面对古今那些虔诚的朝圣者留下的遗迹故事和这一路上所遇到的发生争执的游客与举止怪异行为偏邪的老者时的困惑与思索,在登上北台叶斗峰,看见岩间的野花、坡上的牛马时,也就都随风烟散尽了。旅行总有遗憾,因为时间和路程原因,我们未能得见那“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佛光寺东大殿,也未能朝完五台山全部台顶,有时候看来是缺憾的事情未尝不是一种圆满,毕竟未得见的也就成为了心念,也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下一次行程开启的机缘。

4

解州圣贤,永乐朝元

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站是盐运之城运城市,一下车就差点被闷热的天气劝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对一个胖子来说绝对是“酷刑”,在运城的两天身上几乎没有干爽的时候。来运城的第一站就是解州关帝庙,这个解字在当地方言中读作(hai四声),不光当地百姓这么叫,连路牌下的注音都是如此,这或许和我的老家唐山下辖的乐亭县的乐(lao四声)的读法是一种情况吧。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宋明清三代经过多次扩建和重修,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赞誉。关于关帝庙几次大的修缮故事和关公形象的多次变化,以及关公信俗的流布都是十分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留待感兴趣的朋友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整个行程最令我震撼的就是最后一站永乐宫,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动工兴建,一直到至正十八年才竣工,是一项工期长达一百一十余年的大工程,与位于繁峙的公主寺有“南北双珠”的美称。永乐宫四座大殿共计有壁画960平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朝元图》堪称元代壁画艺术的顶峰之作。整个上午我跟随导游两次观看朝元图,之后又在殿内停留良久,借着经由门窗透进来的微光一一细看,近三百个神仙层次清晰,面容衣饰各不相同,朝着相同的方向行进,驻足良久,沐浴在这一片祥和之中,仿佛自己也是这朝圣的洪流中的一员,耳边仿佛传来阵阵仙乐,带着虔敬不断前行。

由于殿内禁止拍照我只能一遍一遍的观行,累了就同负责安保的师傅聊天,大哥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讲了自己年轻时北漂十余年的经历,相谈甚欢,到了午饭时间大哥要换岗的时候我说也不能拍照那就让我再看一眼吧,此时大哥用眼神默许了我想拍照的想法,也就有了接下来的这些图片。最后要重点提及的是永乐宫的原址并不在芮城县龙泉村,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蓄水,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永乐宫整体由黄河滩搬迁至现在的古魏,前后历时十余年,现在的永乐宫搬迁展览馆还保留有当时搬迁的影像资料和所用工具,这一搬迁历程堪称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奇迹,期间的艰辛与汗水成就了今日的永乐宫,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由芮城返京,途经大禹渡,再看一眼母亲河,心里满是不舍与感动,期待下次再相逢。

李念 艺术学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此文转自“一院中文”微信公众号


>

北朝考古
欢迎关注
责编:粟特人
编辑:吴蕾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