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活动——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研讨会

摘要:   2021年6月24-26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庆祝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活动期间,举办了“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石叶与细石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神父报告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一步步解开泥河湾的神秘面 ...


  2021年6月24-26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庆祝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活动期间,举办了“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石叶与细石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神父报告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一步步解开泥河湾的神秘面纱。历经百年,数代科研工作者沐风栉雨,风餐露宿,泥河湾考古结出了硕果累累。6月24日下午的“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研讨会,站在泥河湾发现百年历史的节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研讨会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毛保中主持。

讨论会现场

毛保中书记主持讨论会

  谢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在泥河湾盆地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

  他首先回顾了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在泥河湾盆地的重要发现,包括鱼类化石、杨树叶子化石、叠层石等自然地质遗迹,长期坚持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与古环境研究,对泥河湾盆地的演化与环境变迁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强调泥河湾层是泥河湾盆地最早认识、最早命名的科学名词,在早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泥河湾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深入,成为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奠定了泥河湾在国内外学术界不可替代的地位。王乃樑先生是泥河湾早期研究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他通过大同火山灰及泥河湾层内肿骨鹿化石的发现等,提出“泥河湾层”不是单一的地层单元,至少包含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的堆积,这一认识时至今日也是不可动摇的观点,对泥河湾盆地、古湖、河流演变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泥河湾盆地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存后,古人类的出现与演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中心逐渐转移至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这也成为当前泥河湾研究的灵魂。目前,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存研究存在年代争议较大、年代认识混淆的缺陷,特别是早期人类活动时间存在较多争议。解决这一问题,地质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与年代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小哺乳动物研究,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化石的研究将起到关键作用。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与地质地层学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并作为检验测年结果的重要手段,这是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和钥匙。年轻人应该守得住、蹲得住,重视基础研究,对不同的学科应该有所涉猎,综合起来,才能在泥河湾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谢飞研究员发言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主持泥河湾的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实施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

  在发言中肯定了20世纪初期,外国传教士、科学家对泥河湾发现做出的贡献,高度赞扬了建国以来在泥河湾盆地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在座的谢飞研究员、夏正楷教授、王幼平教授等,肯定了目前在泥河湾盆地开展工作各单位的青年工作者,是泥河湾未来发现研究的主力军和希望。

  他提出,泥河湾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其所代表的第四纪地质、环境与人类演化研究的科学价值本身领域,已经扩展至不同学科,甚至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应该像“敦煌学”研究一样,提出“泥河湾学”的概念,号召各个学科、各行各业来全面深入挖掘泥河湾的价值。

高星研究员发言

  夏正楷(北京大学教授,自学生时期就在泥河湾盆地开展地质、地貌与古环境实习,留校任教后更是经常带学生来泥河湾盆地实习、研究)

  首先回顾了自己年轻时在泥河湾野外工作的情况时激动地说: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泥河湾能够不断取得研究成果,靠的是科研工作者们的吃苦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泥河湾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第四纪、古人类研究领域的圣地,靠的就是科研工作者们的吃苦、拼搏、创新、合作,这些内容也可以概括为“泥河湾精神”。今天,泥河湾研究中心建成了,拥有了不可想象的优越条件,但是泥河湾吃苦、拼搏、创新、合作的精神不能丢,在泥河湾未来的科研工作者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和优良传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收获。

  他提出,现阶段两个过渡时期的研究非常重要,一个是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过渡,也就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过程,另一个是中更新世向晚更新世的过渡。现在,对前一个问题的关注比较多,下一个研究的热点应该是后一个阶段。

夏正楷教授发言

  邓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首先回顾了自己读博士和博士后期间所研究的材料与泥河湾动物群的关系,以自身研究经历告诉大家泥河湾科学价值的广度,从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就很容易与泥河湾产生联系。

  更是以他自身经历的一个简单的故事安抚了大家想要发现人类化石的急迫情绪。他回忆他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求学期间的一段经历,在他与一位神父的谈话中,神父认为人类有如此精密的结构,肯定不是自然选择与演化的结果,而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对人类进行了塑造。当他问到:这个无形的“手”为什么无法被看到时。神父说:“当你看到树叶飘动,你知道有风,但你能看见风吗?当你看见灯亮了,你知道有电,但你能看见电吗?”同样的,我们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但我们发现古人类留下的遗物了,能说我们这里没有人吗?

  邓所长用这个故事启示大家,我们在做工作时要沉下心来,用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即使没有找到他本人,也要把他存在的不可否认的证据找出来。

邓涛所长发言

  出席研讨会的北京大学王幼平,北京师范大学杜水生,吉林大学陈全家、王春雪、权乾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王社江、张翼、裴树文、陈福友、李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王晓敏,首都师范大学陈囿成,西北大学朱之勇、贺存定,兰州大学张东菊,天津自然博物馆张彩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益人,安徽省博物馆郑龙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新民,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兴龙等专家学者都作了发言。在发言中,大家纷纷回顾了各自在泥河湾开展的工作,与泥河湾的渊源,回顾了泥河湾过去的点点滴滴;肯定了泥河湾持续百年的科研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赞扬了泥河湾长期以来秉持的开放、包容的科研态度是取得重要成就的重要保障;介绍了目前开展与泥河湾有关系的工作,描绘了未来工作规划和蓝图;对国际一流水准泥河湾研究中心的建成表达了赞叹与赞赏,充分代表了中国的实力和气派;对泥河湾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期待。

  大家纷纷表态,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背景和机遇面前,只要泥河湾有需要,大家义不容辞,积极合作,协作发展,共创辉煌。

王幼平教授

同号文研究员

裴树文研究员

王社江研究员

  6月25日上午,举行“石叶与细石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聚焦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石叶与细石叶遗存开展汇报与讨论,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副研究员主持。王晓敏博士汇报了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群塔梁遗址最新工作进展,报告了泥河湾盆地早期楔形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叶遗存的发现,展示了找到更早楔形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叶遗存的可能;赵海龙副教授汇报了泥河湾盆地下卜庄遗址细石叶工艺与年代,展示了下卜庄遗址船形与楔形两种早晚不同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叶工业遗存的工艺与时代;仝广博士汇报了其开展细石叶技术剥片实验研究的新进展,用多种方式从楔形石核成功剥离细石叶;李锋研究员做了中国北方早期“细石叶”遗存的思考的报告,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其对细石叶、石叶遗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案例;权乾坤博士汇报了西伯利亚细石叶技术遗址及研究动态,朱之勇博士报道了新疆七角井遗址与色皮口遗址采集的细石叶工业制品。

学术讨论会现场

学术讨论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从大区域对石叶、细石叶遗存的发现进行了报道,对不同细石叶技术的时代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对细石叶技术的剥离做了探索,并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不同角度开展讨论,引起学者对该类遗存的广泛关注,对推动石叶、细石叶遗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转自:“河北考古”公众号)

  责编: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