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百年考古看展览 上下求索铸文脉

摘要: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路上下求索,代代考古人前赴后继,他们叩问沉默的大地、仰望历史的星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赓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画卷从这里徐徐展开。近期,全国各地的考古院所和博物馆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的相关展览,这些展览分量重、角度新、地域特色明显。这其中, ...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路上下求索,代代考古人前赴后继,他们叩问沉默的大地、仰望历史的星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浩如烟海的历史故事,赓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画卷从这里徐徐展开。


近期,全国各地的考古院所和博物馆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的相关展览,这些展览分量重、角度新、地域特色明显。这其中,有反映地方考古事业发展的综合性展览,比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特别策划了“重庆考古百年展”、正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山东考古成就展”,以及南京博物院策划的“考古江苏”;也有角度新颖,反映行业特点、特色的专题展,比如正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等等。


考古百年,这样走来。适逢暑期,就让我们一起在展览中,品味那些鲜为人知、藏在地层深处的遗珍,感受考古人筚路蓝缕的奉献精神,体会百年考古的沧桑巨变。



01

百年重庆考古什么样?

这场展览告诉你


重庆,这座闻名世界的城市,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历史脉络。重庆考古在探源巴渝文脉的百年征途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梳理和回顾重庆百年考古历程,深挖文物资源内涵,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特别策划了“重庆考古百年展”,展示重庆考古成果,以此纪念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

20世纪50年代初的西南博物院旧照、1954年巴县冬笋坝墓地发掘现场、1958年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文物调查队全体合影、1973年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瓶、彩陶罐图片⋯⋯一系列珍档图片,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望当年。

“重庆考古百年展”位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枇杷山书院负一楼,计划展出时间为2021年6月22日至12月31日。该展览分“探险——考古先驱”“探索——守护文脉”“探究——巴渝溯源”“探绎——传承文明”四个单元,共收集和展出重庆考古百年之路的珍贵照片资料400余张,重庆出土历代文物标本40余件套,并辅以田野考古工具、仪器装备和工作笔记等实物,展示考古人在巴山渝水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百年征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据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葛兰阶、纳尔逊为代表的外籍人士考察了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的三峡河谷地带,发现并挖掘了万州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群。当时,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的瑞典人安特生在重庆和三峡进行考察,葛维汉在重庆中学(现重庆市求精中学)发掘了汉墓。这些国外的探险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在重庆开展的一些带有业余探险性质的考古调查和少量发掘,开启了重庆考古工作的萌芽。

抗战爆发后,以郭沫若、常任侠、卫聚贤等为代表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学者,在重庆江北、沙坪坝等地进行了主动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促使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开展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庆考古工作的启动和发展。从西南博物院到重庆市博物馆古代史部,再到1995年组建的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重庆开始了有组织、有管理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之路。

随着重庆的快速发展,重庆考古由三峡考古为主转变为基本建设考古、后续三峡考古和主动考古并驾齐驱的时代。从传统考古到科技考古,实现多学科共同参与、有机融合、科学交叉的新目标;逐步形成考古发掘与保护、研究、利用并重的“一体化保护”理念;主动意识、课题意识、问题意识的提升,促使重庆考古工作全面开花,史前考古、巴文化考古、宋元(蒙)战争防御体系考古、宗教考古、冶金考古、盐业考古、陶瓷考古等重要考古发现精彩不断、成果丰硕。不断拓展研究方向,深入挖掘重庆历史文化内涵,考古研究成绩突出。


(于桂兰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02

山东历史有多远?

百年考古告诉你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自古轩辕传。”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那么,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山东又有多少年历史呢?2021年7月6日筹备已久的“山东考古成就展”开幕。在这场展览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埋葬在光阴与黄土中的神秘答案。

本次展览展览分为五个单元,通过200余件山东地区的重要考古出土文物讲述从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考古赓续发展,历经百年,做出的诸多开创性的工作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带领大家回望山东考古百年历程,探索齐鲁历史脉络,追溯华夏文明起源。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圣地”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开启了山东考古的先河,也实证了中国文明薪火相传的悠久历史。在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一带,存在着一支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它以磨光黑陶为典型器物,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此后,日照、济宁、聊城等地先后发掘了大批龙山文化墓葬,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对龙山文化的分期分区研究,龙山文化是山东最早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紧密相联。它的发现和确立为我国古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山东的考古工作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代代考古人孜孜不倦,逐渐构建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为山东地区的文化变迁、农业起源、聚落考古研究,以及山东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贡献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随着山东考古的快速发展,更多先进、创新的考古手段被应用。2015年,山东成立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已在烟台、威海、泰安、日照、青岛、东营、潍坊、济宁、青岛等沿海及内陆地区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项目。近年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后李文化时期的炭化黍、炭化稻等植物遗存进行了研究,为山东地区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让黄河流域早期稻作农业的范围进一步北扩。

万载风沙,沧海桑田,遍布齐鲁山河的遗址,如同远古先民为我们埋下的一个个大型考古“盲盒”,在考古工作者们手中,重新绽放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明而生动的色彩,将遥远模糊的古老传说变成了可触碰、可见证的真实历史。

从章丘城子崖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百年考古工作一路走来,不仅为中华文明的探索研究贡献了力量,也在其他方面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相约“山东考古成就展”,见证更多历史回眸、文明觉醒的瞬间。



03

回顾过往 致敬先贤

来南京博物院看“考古江苏”


在中国考古学全面发展的新起点上,南京博物院特别策划“考古江苏”,回顾江苏考古发展历程,致敬考古先贤,礼赞中华文明。位于南京博物院的“考古江苏”馆于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的285件(套)文物中,有五分之一是首次展出。

8000年顺山集文化肇始苏北,7000年青莲岗文化孕育江淮,5000年寺墩文明星耀东南;吴越争霸将引春秋波澜,古彭徐州舞动汉韵楚风,六朝金陵形胜虎踞龙盘⋯⋯

此次展览共分“实证鱼米之乡”“追溯文明之源”“探寻古国踪迹”“印证大汉雄风”“勾勒六朝风华”“再现江南盛景”“服务美好生活”七个单元,诉说了考古在阐释江苏古代文明、描绘江苏灿烂历史和回馈当下民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鼓舞广大考古工作者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不懈奋斗。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苏考古人先后发掘了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常州寺墩遗址、新沂花厅遗址、昆山赵陵山遗址、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兴化东台蒋庄遗址、句容孔塘遗址、无锡邱承墩遗址等,集中体现了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出现中心城市和大型建筑等“文明现象”,代表了长江下游良渚文明早、中、晚期特征,表明古老江苏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

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江苏方国林立,北有徐、大彭、邳、钟吾、郯、干、宜等国,南有吴、越、奄、朱方等国。这些以吴、越、徐为代表的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神秘面纱,经过江苏考古人的调查、发掘与研究逐渐揭开。

江苏地区的汉代墓葬以徐州和扬州为中心,有徐州楚王山、北洞山、狮子山、驮篮山、龟山、东洞山、卧牛山、南洞山楚王陵,以及扬州广陵王墓、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高邮天山汉墓、仪征联营汉墓群、东海尹湾汉墓等。江苏考古在城市聚落、丧葬制度、手工业生产、简牍文字、画像艺术、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彰显和印证了汉王朝的雄风。

六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苏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徐州、连云港等地考古出土的壁画、碑刻、青瓷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建康城、石头城、石窟寺等建筑遗存,勾勒了六朝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艺术等方面的面貌,为六朝历史研究提供了直观而真实的资料。江苏的六朝考古工作经历了探索、发展、总结、转变等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地面调查试掘与文献史料结合进行考证,到配合国家基本建设、以陵墓及世家大族墓葬为重点进行发掘,再转变为墓葬与遗址考古并重。“城市考古”是现阶段江苏六朝考古的重要方面。

隋唐以后,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艺术、文化全面繁荣,大量考古成果直观呈现了隋唐以来的繁荣历程。江苏隋唐至明清的历史时期考古,经历了由逐步建立到走向成熟的过程。对城市遗址、墓葬、窖藏文物等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示了自隋唐大运河畅通以后的1400余年间,江苏地区不断开发并日益繁荣的过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面貌,不少新发现和新成果在中国考古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新时代的江苏考古人将秉承江苏考古优良传统,充分认识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考古江苏将继续求索未知、揭示本源,证经补史,探究地域文明;做好考古成果的发掘、整理、阐释工作,科学有效,服务社会公众;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合理利用,讲好江苏故事;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升理论,壮大考古队伍。



04

三峡考古:

中国考古百年进程中的华彩乐章


7月16日,“永远的三峡——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开展。

三峡大坝,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也是继长城之后中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为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环境、地质、文物、动植物等方面的工作者们从50年代起就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调研工作。从1993年至2007年,文物工作者在三峡库区中奋战了14个严寒酷暑,完整地保留了三峡地区的人文环境,留给世界一个永远的三峡。300多家单位、7000多位文物保护工作者、10万民工参与,抢救了1228处文物点,其中地下文物764处、地面文物364处,湖北库区341处、重庆库区787处,总发掘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超过2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万余件套,完成了世纪文物大保护。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完整地建立了三峡地区距今70万年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序列;地上文物保护完整地保留了三峡地区的人文景观,为后三峡的利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览将主题创意、空间设计与数字展示技术相融合,在内容上以三峡工程为背景,以葛洲坝、三峡、后三峡三个阶段为时间轴,从重庆、湖北两个库区来呈现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过程、收获、影响以及模式;在形式上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在活化、交互和深度体验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鲜活、丰富、多元的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展览发挥数字展图像化、互动性、沉浸式等特点,达到“好看、好玩、有意思”的展陈效果,搭建三峡文物保护展示平台,不断更新三峡文物保护的成果。以数字展为主要展览形式,辅以传统展示方式。采用分众化展览理念,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用多种数字技术展示了中堡岛、巴东宋代县衙等重要考古发掘成果。

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序厅”“世纪三峡”“考古三峡”“守望三峡”“传承三峡”和“尾厅”,反映出三峡文物保护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它完成了世纪文物大保护,为后三峡的利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它形成的经验和模式,成为后续大型文物保护工程的范式。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筑造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新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新局面,实践了文物保护新理念,形成了一套大型文物保护工作的新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文化,传播文明,传承永远的三峡。

05

治世之光:

西汉帝陵考古成果致敬考古百年


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协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在汉阳陵正式开幕。


该展览以西汉帝陵为焦点,回顾考古学发展史,归纳西汉帝陵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彰显西汉帝陵考古对陕西乃至中国文化事业的重大意义。展览共汇集陕西精品汉代文物111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1件(组),二级文物20件(组),三级文物45件(组),等级文物占比87.2%。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序厅“百年接续耕耘 继往开来求索”介绍西汉帝陵考古学术史,回顾从筚路蓝缕到成果丰硕的风雨历程;第一单元“汉家陵阙若都邑”图文介绍西汉帝陵大遗址形制布局和功能结构,展现“陵墓若都邑”的文化内涵与宏伟景观;第二单元“治世典范垂千年”展出西汉帝陵出土的印章、货币、祭祀用品等文物,揭示西汉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礼制建设,说明西汉的历史地位;第三单元“盛世华章耀中国”通过西汉帝陵及陪葬墓出土的陶俑、车马器、酒食器、玉器等具有审美和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物,诠释雍容典雅的社会生活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治世之光”。


展出的文物中,“皇后之玺”玉印见证女主威加海内、汉宣帝杜陵金箍玉杯印证帝王奢华生活、汉元帝渭陵玉辟邪反映汉代审美水准、四神瓦当体现五行观念、咸阳杨家湾汉墓彩绘兵马俑再现汉军威仪,西汉帝陵精品文物首次集结亮相,为公众带来特殊的文化体验。


(部分内容根据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西安发布内容整理)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潞欣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文部分内容刊登于《中国文物报》

7月23日第5版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