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北刘遗址

摘要: 北刘遗址位于临渭区 (原渭南县) 南16公 里沋河二支流清水河及稠水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 上。1958年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 华县、渭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73年西安半 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临潼姜寨遗址的发掘对关 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北刘遗址做了比较认真 的复查。同时对白庙遗址也作了复查。并于1976 年春发掘史家遗址时对白庙遗址进行了试 ...

北刘遗址,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渭南,渭南市河西乡北刘村,古遗址,第三批

北刘遗址位于临渭区 (原渭南县) 南16公 里沋河二支流清水河及稠水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 上。1958年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 华县、渭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1973年西安半 坡博物馆考古队为配合临潼姜寨遗址的发掘对关 中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对北刘遗址做了比较认真 的复查。同时对白庙遗址也作了复查。并于1976 年春发掘史家遗址时对白庙遗址进行了试掘。通 过调查、复查及试掘使我们对北刘、白庙两处遗 址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们都是既有老官台 文化又含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北刘遗址西距白 庙遗址仅有500米,西北距史家遗址约2000米。 因北刘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层暴露清晰,内含丰 富,遂决定对北刘遗址做科学发掘工作。西安半 坡博物馆于1979~1980年及1982~1983年断续 对北刘遗址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 积1518平方米。田野工作历时4个年头,收获相 当丰富。我们了解到北刘遗址的总面积约8万平 方米,仰韶文化在遗址上的分布较全面,老官台 文化遗存仅在遗址的南部地势高处有所分布,面 积约2万多平方米。同时发现了很多重要的遗迹 和遗物,对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研究,都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两种原始文化遗址的具体 情况略加介绍。


北刘遗址下层陶器


1.钵 2.三足钵 3.圈足碗 4.三足罐 5.小口鼓腹罐


老官台文化遗存,均居全部探方的下层,遗 迹遗物不甚丰富。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或称窖 穴)27个,其中圆形袋状18个,椭圆形5个,方 形4个。其中圆形袋状坑的口径和底径比较小, 有的几乎呈筒状。总的来看形状不甚规矩,坑壁 多未加工,底部未经装饰处理。坑内多为灰土所 夹杂的陶器残片,残破的石器、骨器及兽骨等。 墓葬9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西南或 西北,仰身直肢一次葬,骨架保存不好。随葬品 比较贫乏,9座墓中仅有4座有随葬品,不及半 数,5座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中多的9件, 少的2件。随葬品中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装 饰品等。遗物,三次发掘共发现完整及复原完整 的陶器143件,石器33件,骨器20件,蚌器4 件,陶制工具14件。陶器的质料,均为夹砂陶, 未见泥质陶。陶色只有红褐色陶及灰褐色陶两 种。器形比较简单,有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 三足罐、深腹罐及小口鼓腹罐等。制法均为手 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小件器物用手捏法。 陶器火候较低,质地疏松,部分陶器有成层成片 剥落的现象,有些陶片在刚出土尚湿润时,手捻 即成碎末。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制陶技术的原始 性,即在制陶中的制坯、晾干及烧制过程中技术 不够熟练,火候达不到一定高度,火力在窑内分 布不匀,氧化不足所致。陶器的纹饰,有斜绳纹、 交错绳纹、附加堆纹、篦齿纹及彩绘等。彩绘多 施于圜底钵及三足钵的口部,形成一周棕红色彩 带,宽约2至4厘米不等,看起来异常美观亮丽。 这批彩陶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我国彩陶的起源提供 了重要的科学资料。石器,原料以石英岩最多, 脉石英、细粒花岗岩石及灰绿色页岩最多,脉石 英、细粒花岗岩及灰绿色页岩较少。器形简单, 有斧、刀、切割器、尖状器、矛、砍伐器、磨棒、 砥石、镞、球及石片等,还有一些细石器。制法, 均为打制,制作比较粗糙。骨器,均为磨制,采 用兽骨作原料,器形有鱼叉、铲、镞、耜和锥等。 鱼叉两侧有倒钩,骨锥尖端锐利。蚌器,有锯、 刀及切割器等,均为磨制。锯有锯齿,刀有穿孔。 陶制工具,主要是陶纺轮及陶刮削器两种。纺轮 圆形,系用残陶片将周边磨光、中间穿孔而成, 刮削器也系采用残陶片打制而成,圆形、椭圆形 及长方形的都有,其周边都有打制的刃口。
北刘遗址的老官台文化遗存,从总的情况 来看,其遗迹、遗物的特征与临潼白家遗址、华 县元君庙下层及秦安大地湾下层类似,或基本相 同,它们都是老官台文化早期类型的典型遗址。 北刘遗址和临近的白庙遗址,其下层的距今年 代,用14C测年法共测了四个标本,除一个偏晚 外,其余三个标本在7700~7000年之间。
仰韶文化遗存,均居全部探方的上层,遗迹 遗物比较丰富。
遗迹: 房址1座,半地穴式建筑,穴壁残高 50~90厘米,门向西北,有斜坡门道直通室内, 门槛高44厘米,宽24厘米。室内南北长4米,东 西宽3.2米,面积12.8平方米,应是一座小型房 屋。居住面和门道均为杂土践踏硬面,未见火烤 迹象。室内未发现灶坑,室内外均未见柱洞。室 内也无什物遗存。灶坑3个,其中圆形1个,方 形2个,均为房屋废弃后的零星遗存,均为三合 土烧结硬面,深约20厘米,内填灰土。灰坑51 个,其中大多数为圆形袋状及椭圆形袋状,个别 的为方形。内填灰土及残破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 具,数量类别均很丰富。围沟1条,仅发掘清理 长25米的一段。整个沟的方向为东南西北走向, 口宽4.8米、底宽2米、深2.4米,内填灰土,有 很多残破的陶片及兽骨等。墓葬14座,其中土 坑墓9座,瓮棺葬5座。土坑墓均为长方形竖穴, 无葬具,头向西南或西北,个别的头向正西或正 东,葬式均为仰身直肢,骨架保存不好。有随葬 品的仅4座,其中1座(M1)随葬品较丰富,计 有盆、钵、瓮、皿、瓶、石斧、石锛、石刀、骨 矛、骨笄、陶环等16件。有的墓仅有随葬品1件。 有5座墓无随葬品。瓮棺葬,均葬幼儿,葬具均 为尖底瓶,有的以瓮作盖,多数无盖,均为横置。


北刘遗址下层彩陶


遗物:陶器,三次发掘共出土完整的及复原 完整的58件。陶器的质料,有细泥红陶、夹砂 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及泥质黑陶等,其中 以细泥红陶的数量最多,泥质灰陶次之,黑色陶 较少。一般陶色比较纯正,火候较高,陶胎较薄, 造型美观。器形有曲腹钵、曲腹碗、曲腹盆、双 唇口尖底瓶或平底瓶、深腹罐、瓮、甑、缸、灶、 釜、器盖、盂、杯及器座等,相当复杂。纹饰有 绳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及彩绘等。彩绘多 饰于钵和盆的器表,未见内彩,彩绘纹样有弧线 纹、圆点纹、勾叶纹、宽带纹以及由它们所组成 的各种图案。石器,25件,均为磨制,多数为通 体磨光,形体规整,棱角分明。器形有石斧、石 刀、石凿、石锛、磨盘、磨棒等。骨器35件,多 采用兽骨为原料,器形有骨梭、骨矛、骨镞、骨 凿、骨锥、骨针、骨鱼叉及骨匕等。其中骨镞、 骨鱼叉等制作相当精细。蚌器仅蚌刀1件。陶制 工具48件,器形有陶刀、陶锉和纺轮等。陶刀 均用陶片打制而成,多为长方形,有个别的椭圆 形,有的两端有缺口便于系绳,有的中部有穿 孔。陶纺轮,横剖面为梯形或半球形,顶面和器 身表面往往有条线刻饰,中部有穿孔。陶锉,有 矩形、菱形及三角形,多细砂红陶,陶质坚硬, 表面有麻点状凹坑。装饰品100件,其中骨笄20 件,陶环80件。骨笄均采用兽骨为原料,通体 磨光,呈圆柱形,中部较粗,两端多细尖,是一 种发饰品。陶环,均为残段,横断面多为圆形, 有少量的三角形及长方形,环面多有扭丝、刻槽 及花边装饰,是当时人们的臂饰、腕饰或耳饰 品。另外还发现铜笄1件,完整,未经科学测定, 成分和性质不详。
北刘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从总的情况来 看,无论是遗迹还是遗物的主要特征,都与陕县 庙底沟、华县泉护村、华阴西关堡等遗址的仰韶 文化遗存相同或相似,它们都是仰韶文化庙底沟 类型的重要遗址。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14C测 定的很多标本来看,大约距今6000~5500年。当 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应是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在 多数地区已经形成,少数后进地区可能滞后一 些,仍处在由母系向父系的过渡阶段。
北刘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老官台文化及 仰韶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尤其是对老官台文化 的研究特别重要。
北刘遗址发掘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 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文物部门的重 视。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北 刘遗址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 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的东西200 米,南北200米,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 重点保护区外延100米。
北刘遗址
      秦汉时期遗址。位于桥陵镇北刘村的北侧。遗址距离村庄很近,其东部已被几个砖瓦窑的取土场破坏殆尽,面积原约25万平方米,现已减缩成约6万平方米。遗址的东偏北约1000米处有李思训和梁国公主墓,西北约1500米处为惠庄太子和惠文太子墓,西面约300米处原还有一座唐墓。该遗址地面可见大量的瓦片及陶片,采集到的标本均为秦代至汉代的绳纹板瓦、筒瓦以及陶器残片等,在遗址南端的断面处可见最厚约1.5米的文化层,并暴露出灰坑约6处,直径约1~1.5米。采集到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粗、细绳纹板瓦、粗、细绳纹简瓦等。陶器残片有陶罐、陶盆等。该遗址分布面积较大,对研究秦汉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以及人文状况都有一定的价值。 
 
 
参见《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渭南卷·蒲城文物》第19页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