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业务工作】《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第一部系统呈现石窟寺数字化的考古成果

摘要: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须弥山文物管理所联合编著的《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告是第一部系统呈现石窟寺数字化的考古成果,是探索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石窟寺考古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方法论的范例。  2012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了“须弥山石窟数字 ...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须弥山文物管理所联合编著的《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告是第一部系统呈现石窟寺数字化的考古成果,是探索数字化技术介入条件下石窟寺考古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方法论的范例。


  2012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了“须弥山石窟数字化考古项目组”,联合进行固原须弥山石窟考古工作,运用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全面、科学、详尽地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考古测量和记录,建立须弥山石窟群全息数据库。须弥山石窟群探明、编号的洞窟共151个,根据洞窟在须弥山诸峰自然分布的特点,区划为八个单位。其中圆光寺区为本次考古工作的首个区域。

  《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为多卷集考古报告,分区段刊布须弥山石窟考古调查成果。须弥山圆光寺区为第一卷,划入本区的有14个洞窟,即40~50窟及其附窟。圆光寺区诸窟,是须弥山诸区中唯一明确记录并保存窟前寺院建筑基址的一区。造像数量最多,遗迹最丰富,最能反映须弥山营造史上洞窟开凿、经营等重要信息。

  须弥山石窟群整体布局总图用带有RTK系统的GPS测量方法测量。崖壁立面图用GPS和全站仪结合的方法测量。各洞窟采用多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数字测量,建立洞窟高保真模型,然后按石窟寺考古记录遗迹需要,输出正射影像图。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人工清绘线图。正射影像图,除具有一般测量意义外,还准确反映洞窟崖壁、造像、装銮、风化等传统测量线图难以表达的遗迹现象,在报告中与线图一起发表。

  这本报告的整理出版,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宿白先生的长久心愿。本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宿先生对测绘、尺寸登记表、照相草图和登记、墨拓、文字和卡片记录与简单小结卡片的六项工序要求,把“原真呈现”遗迹本身确定为报告的目标,并以此为准安排章节,尽量做到文字、测图、图版均成系统,彼此相辅相成。

  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对《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的正式发表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考古报告坚持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是数字技术、测量技术、测绘技术和考古学整体应用的重要尝试。报告认真记录了整个过程,对文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贡献。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