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交流平台 | 说说考古绘图“封口线”的画法

摘要: “封口线”是考古绘图时在遗存口部惯用的一条实线。在国内,有关考古绘图的介绍并不晚,但直至1993年马洪藻先生《考古绘图》的出版,才算迎来系统化的参考标准。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田野考古制图》,对考古绘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此期间,学界对绘图讨论纷繁,然而基本集中在数字绘图的应用介绍等方面,针对以灰 ...



“封口线”是考古绘图时在遗存口部惯用的一条实线。在国内,有关考古绘图的介绍并不晚,但直至1993年马洪藻先生《考古绘图》的出版,才算迎来系统化的参考标准。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田野考古制图》,对考古绘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此期间,学界对绘图讨论纷繁,然而基本集中在数字绘图的应用介绍等方面,针对以灰坑为代表的遗迹中曲直兼存、以陶器为代表的遗物中基本直线的“封口”现象,则反思较少。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前者宜根据其内堆积状况进行曲线封口,若堆积因发掘破坏,可以暂取直线,并配以文字说明,后者则应按照器物口部如实绘制,从而为精细发掘、规范研究提供思路。

一、灰坑


灰坑是田野发掘中常见的一类遗迹,但绘制其“封口线”却时常面临一个疑问,即:该线究竟是坑的口部线,还是坑内堆积的上部线?若以坑口而论,“封口线”沿坑口作正投影绘制也并无不可,但问题在于此时我们无法通过线图获取有关堆积的信息。若以坑内堆积而论,那么废弃时堆积的几种状态:堆积在坑口之上(溢出)、与坑口齐平和在坑口之下,就对讨论十分必要了。其中,当堆积与坑口齐平或在其下时,剖视的“封口线”均可参考堆积上部线。但当堆积处于坑口之上时,由于田野发掘需要通过不断刮面来确认其边界,所以很多原初界线难以保存,此时绘就的“封口线”基本与事实相去甚远。由此可见,参考坑口,可能会影响整体分析灰坑,考虑堆积,又往往陷入实际困境。另外,我们还经常在发掘中遇到一些自然形成的小坑,或者地层中出现下凹的堆积,基本也以灰坑对待,这又属于借灰坑概念的“篮子”,人为划分堆积的结果,“封口线”也许并不存在。

以上显示了灰坑“封口线”绘制时的复杂性,但现实条件下,我们却基本一笔划过,鲜少依据灰坑的坑口起伏和堆积变化做出相应选择。当然,这与大多数灰坑的结构简单不无联系,但更大程度上还与我们轻视灰坑的意识相关。事实上,除少许专门用来祭祀等外,大多灰坑仍以倾倒生活垃圾为主,凹凸不定、复杂变化是其显著特征,因此根据堆积的曲线封口才是当时人们具体行为的真实反映。绘制时,笔者认为不妨将灰坑分为A、B两类讨论:A类,在探方四壁、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上有所体现,其“封口线”通常易于得知;B类,在探方四壁、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上没有体现的,其坑口变化、坑内堆积若不多加留意,就会被下挖地层和重复刮面蚕食殆尽。因此,针对A类,仅需观察与测量即可,而B类,则需田野发掘中时刻注意堆积在平面上的变化,及时标点测量,并做好文字记录,后期若能据此复原,实属幸事,倘若不能,也可暂取直线,通过披露相关文字,掌握灰坑的整体情况。总之,以不做说明的一条直线,或牵强附会的任意曲线封口,均不可取。


二、陶器


不同于灰坑,陶器一般只关注器物本身,而围绕 “封口线”的存在与否,笔者也曾与他人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有过讨论,基本观点主要有二:一是陶器的“封口线”源自假想,辅助绘图;二是线条存在,是陶器口部实况的表达。观点一认为该线是剖切面下切时与器物口部相交形成的,两点间的连线仅是绘制器物时的参照。因为在许多近于规整的陶器中,器物口沿往往是测量器高的参考线条,而在日常对照的发掘报告、简报中,器物绘图又是精挑细选,以直线居多,所以久而久之二者界限模糊,使人误以为“封口线”不过是人为建构的辅助线条。这种观点虽与正投影的原理相悖,但极具迷惑性。观点二则是对一的反向推导,认为如果该线出自假想,那么两点一线的封口形式并不符合不规整陶器中口沿的实情,线图呈现的也只是一件“残器”。

另外,关于陶器,我们还必须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制陶都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之后还要经过手捏、拍打、刮削,才得以成型,即便轮制,特别是迎来快轮技术的巅峰时期,社会也已步入龙山时代。因此,不规整才是史前陶器的常态,如果盖以直线封口,器物虽然美观,但信息的真实性势必受损。当然,日常整理内容的庞杂,偶尔会使我们忽视这类细节,也有甚者,即便知晓,仍选择有意规避,从而呈现“线条优美”的器物假象。但作为考古绘图人员,古今信息的传递者,我们应该依据器物口部状况,对关键点位进行测量,有一分材料绘一分图,材料之内,做到最大程度地、真实地呈现信息,从而摆脱直线封口的僵硬习惯。提及这点,我们也应向早期学者致以敬意,诸如夏鼐、苏秉琦等先生,其文章绘图均以写实为主,陶器多以曲线表达口部,精准而令人享受(图一)。

图一 早期学者所绘陶器

1、3.粗陶罐 2.双耳罐 4-6.陶鬲

(1-3引自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定》插图七;4-6引自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插图三九:1、2、5)


三、小结


灰坑和陶器仅仅是此类现象的突出代表,在发掘与整理中,由灰坑到灰沟、墓葬,由陶器到青铜器、瓷器,直线封口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实际恰恰需要根据遗存的基本情况做出区分。这不仅要求我们在田野发掘中对遗迹内的堆积予以重点关注,绘图时也应根据堆积状况以曲线封口,特殊情况下可以运用直线,但需要予以说明。对于遗物,绘图则应该按器物口部如实绘制,做到曲直有据可依。

附记:本文是在淮安板闸遗址整理资料期间,与同门2021级博士研究生宋瑞、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聪磊同学讨论形成的初步认识,并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吴卫红教授的指导、建议下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潞欣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