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福临堡遗址

摘要: 福临堡遗址,新石器,宝鸡市金台区,1957年5月31日,古遗址福临堡遗址为陕西省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鸡市西郊,渭河北岸第一级黄土台地上的福临堡村。台地高出河床约30米,北依马家塬,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最宽处约1000米。地势北高南低,略呈缓坡状。陇海铁路、宝鸡峡引渭渠从台地上东西平行穿过,将台地分割成三部分。引渭渠 ...
福临堡遗址,新石器,宝鸡市金台区,1957年5月31日,古遗址

福临堡遗址为陕西省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鸡市西郊,渭河北岸第一级黄土台地上的福临堡村。台地高出河床约30米,北依马家塬,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最宽处约1000米。地势北高南低,略呈缓坡状。

陇海铁路、宝鸡峡引渭渠从台地上东西平行穿过,将台地分割成三部分。引渭渠以南,台地西南部临渭河的突出地带,为仰韶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临河的断崖上到处有文化层、灰坑暴露。其东西长约600多米,南北宽约300多米。福临堡村覆压着遗址的东半部。引渭渠以北,铁路以南为遗址的北缘,断崖上也有遗迹暴露。这一带又有春秋墓葬区。本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进行过发掘。铁路以北的塬脚地带,有不少唐代墓葬,曾有塔式罐等文物出土。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随工清理发掘。共发掘面积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个,房子12座,陶窑12座,墓葬45座,出土完整和复原陶器500多件。还有其它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装饰品共1130多件。

根据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征,这里的文化遗存被分为三个时期,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个发展阶段。




出土物品编辑本段

第一期遗存,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现遗迹遗物较少,只有小型圆角长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子3座,陶窑2座,灰坑8个,出土陶器仅24件。另外还有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50余件。第二期遗物比前一期发现的稍多。清理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子3座,有圆角长方形、圆形带小龛和椭圆形带室内窑穴之别,其中一座房内还发现粟粒的遗迹。陶窑3座,均被破坏,灰坑39个,以圆形袋状坑为多。陶器共115件,有钵、盆、尖底瓶、平底瓶、罐、缸、瓮、碗等。仍以红陶为主,灰陶少见。另外有碾谷盘、骨锥以及石刀、陶刀用具等150余件。第三期属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的遗存,遗迹遗物发现最多。房子6座,除一座为面积较大的地面建筑外,其余仍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陶窑7座,较前两期陶窑明显进步。灰坑90个,有袋形、圆筒形、锅底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还出现了一种大坑底部一侧连接一小坑的子母坑。其遗物也较丰富,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刀、陶刀、陶纺轮、骨铲、骨镞。装饰品有骨饰、陶环、陶笄、陶塑人物像。生活用具全是陶器。常见器形有盆、盘、尖底瓶、高领罐、深腹罐、大口缸、釜灶、碗形器、双耳罐、碗等,钵的数量大大减少。还有敛口瓮、壶、圆肩罐、漏斗等。


福临堡遗址位于宝鸡市西郊渭河左岸一级 台地上的福临堡村,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 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余米。上世纪50年 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试掘,1984年,陕 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宝鸡考古队配合工程再发掘, 发掘面积近千平方米,清理灰坑98个,房址4 座,陶窑10座,出土大量文化遗物。文化层厚 1.1~2米,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 型,厚度0.5~0.6米、深3米,包含物较少; 二 期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性的类型,厚度0.2~ 0.5米、深2.5米; 三期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厚0.4~0.9米、深2~2.4米。
第一期遗存发现灰坑两个,陶窑两座。灰坑 呈椭圆形,口略大于底。陶窑为竖穴式,由窑室、 窑箅、火眼、火道、火膛、火口等几部分组成, 全长1.75米、宽1.3米左右。窑壁表面抹草拌 泥。在与火膛相对的窑室南壁,有一方孔,内斜 向上,有很重的烟炱,很可能是出烟孔的残迹。 遗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类。生产工具有 石、陶器。用陶片改制的陶刀、石刀、网坠、球 等。生活用品均为陶器,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 类,均以红陶为主,灰陶少见,有极少泥质陶为 灰黑皮红褐胎者。器物有瓶、罐、盆、缸、钵、 瓮及灶。纹饰以绳纹、线纹为主,其次为彩陶, 常见黑彩圆点草叶纹、垂弧纹、弧线三角纹等, 也有一些锥刺纹、弦纹等。


福临堡尖底瓶演变图


第二期遗存,遗迹主要有陶窑3座、灰坑29 个。陶窑有火口、火膛,两股火道环绕窑室底部 一周,实土墩窑箅,基本与第一期陶窑相同。房 址均为半地穴式,有台阶式门道,门道最低处有 柱洞,柱洞之间及门道的台阶上均铺有一层料礓 石。有的房屋室内带有窖穴,内有陶器及陶片。灰 坑有圆形袋状、椭圆形、口大底小等,内有夯土 块、墙皮、涂有红色颜料的石块等物。遗物有生 产工具及装饰品、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包括石、 陶、骨器三大类。石刀、锛、网坠、球、陶刀、 纺轮、环、刮削器以及骨锥、牙饰等。生活用具 均为陶器,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 泥质灰陶最为常见,另外还有少量泥质橙黄陶、 夹砂灰褐陶。器形有尖底瓶、平底瓶、敛口重沿 盆、重沿瓮、深腹罐、大口罐以及少量的釜、灶、 甑等,以平底凹底器为多,其次是尖底,圜底器 仅见于釜,带足器仅限于灶。纹饰有绳纹、线纹、 附加堆纹、划纹、锥刺纹等。
第三期遗存发现有66个灰坑,5座窑,2座 房址。房址有方形圆角半地穴式、地面建筑两 类。地穴式口略大于底,门道留有台阶残迹。室 内有草泥地面。陶窑窑室呈椭圆形,东西长1.38 米,底有3个长条形斜坡火道与火膛相连。3个 火眼呈椭圆形,火膛半月形,圆形火口。灰坑有 袋形、圆筒形、锅底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 则形,还有一种大坑底部一侧连接一小坑的子母 坑,是专门用于贮藏的窖穴。遗物有生产工具和 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中有石斧、铲、锛、刀以及 陶刀、纺轮和骨铲、镞等。生活用品均是陶器, 分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 陶、夹砂红陶,碗形器、钵的数量大大减少,还 有敛口瓮、壶、圆肩罐、漏斗等。平底器最多。 纹饰以绳纹、附加堆纹、线纹最常见,锥刺纹、 弦纹很少。在尖底瓶和少量盆上饰白色彩绘的现 象较流行。主题纹饰多为波浪式漩涡纹、圆圈、 三角纹和宽带纹,黑彩极少见。另外还有骨饰、 陶环、陶塑人物像等遗物。
福临堡遗址第二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定 的特殊性,应是仰韶文化的一个新类型,暂称为 “福临堡二期类型”。它为仰韶文化的中期到晚期 过渡找到了中间环节,是近年来仰韶文化考古的 一个重要收获。
1957年5月31日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 福临堡遗址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 其重点保护区为西至福临堡西460米,北至大路 南环渭水北岸台地,东至村西。一般保护区和建 设控制地带为西至罗家堡,东至退水渠东,北至 引渭渠北,南至崖边。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