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双庵遗址

摘要: 双庵遗址 : 双庵遗址位于岐山县京当乡南约2.5公里的 双庵村、北窑村及北祈村,西距岐山县城约30公 里,北距岐山5公里,东临王家嘴遗址,东北2 公里即凤雏西周大型宫殿遗址,属周原地区,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考古调查时 发现。1976年冬西安半坡博物馆为配合陕西省 文管会、北京大学及西北大学组成的周原考古队 对周原遗址的发掘,对双庵遗址进行了复查 ...

双奄遗址,新石器时代(龙山),宝鸡,岐山县京当乡双奄村,古遗址,第三批

双庵遗址 : 双庵遗址位于岐山县京当乡南约2.5公里的 双庵村、北窑村及北祈村,西距岐山县城约30公 里,北距岐山5公里,东临王家嘴遗址,东北2 公里即凤雏西周大型宫殿遗址,属周原地区,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考古调查时 发现。1976年冬西安半坡博物馆为配合陕西省 文管会、北京大学及西北大学组成的周原考古队 对周原遗址的发掘,对双庵遗址进行了复查和勘 测,发现遗址的东、南面有大沟环绕,西南是祈 家沟水库,自然条件相当优越,遗址所处地势平 坦,除干渠对遗址稍有破坏外,整个遗址保存较 好,经实测遗址东西宽约920米,南北长约1200 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遂决定正式发掘。发 掘工作从1977年4月开始,1978年5月结束。这 次发掘分四区进行: Ⅰ区位于遗址中心双庵西, Ⅱ区和Ⅲ区位于遗址的东南部,Ⅳ区在北窑村干 渠以西,发掘面积总共1100平方米。发现不同 时期的房址、灰坑、陶窑、灶坑及墓葬等100多 个重要遗迹单位,出土石、骨、蚌、陶质的珍贵 文物900多件。
双庵遗址包含有汉代、战国、西周及客省庄 二期文化等多种文化遗存。各区文化层堆积不 同,以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为主。汉代和战国遗 存仅在几个探方内有所发现,西周遗存大部分在 Ⅳ区,Ⅰ、Ⅱ、Ⅲ区耕土层和扰土层以下均为客 省庄二期文化层。现举其要者略加介绍:
1.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
客省庄二期文化在整个遗址的范围内都有 分布,是双庵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这次发掘发 现的遗迹有房址、灶址、灰坑、陶窑及墓葬等。 房址,共11座,其中方形或长方形的7座(单间 式的2座,套间式的5座),圆形的4座。均为半 地穴式,以坑壁为墙,保存高度不一,约34~75 厘米。房内都有灶坑,有的还有壁炉,房内设窖 穴是普遍现象。房内面积都不大,均为小型房 屋,Ⅳ区F2套间式房屋的面积内外间合并也只 有20平方米,一般的多在10平方米左右。居住 面和墙壁面一般都用白灰涂抹,光滑平整,个别 的柱洞壁也用白灰涂抹,有的房屋居住面系长期 践踏面,也较平坦。灶坑,共22座(包括壁炉), 形状有圆形8座,方形圆角3座,瓢形2座,椭 圆形6座及壁炉3座。一般灶坑的深度较浅,灶 壁与灶底面均用草泥涂抹,均已烧成青灰色,异 常坚硬,多位于房内中间,有不少系房屋破坏后 的零星发现。窖穴(即灰坑),共49座,形状有 圆形袋状、方形圆角、圆桶状、椭圆形及不规则 形5种,其中以圆形袋状最多。其特点是大而深, 包含物丰富,如第4号椭圆形袋状坑,口径1.9~ 2.28米、底径3.40~3.80米,深2米,坑内填 灰土,出土生活用具49件,生产工具20件。烧 制陶器的窑址,共6座,其中4座破坏严重,2座 保存较好。如1号窑,为竖穴窑,由火口、火塘、 火道及窑室组成,窑室已破坏,三条火道,由于 长期使用已烧成青灰色琉璃状,窑底距地表1.7 米,长径1.03米,火塘内有大量陶片及骨笄1件, 残陶环多件,应是陶窑废弃后的堆积。陶窑南侧 附近发现一狗骨架。墓葬13座,分布较分散,不 是集中的墓地,墓坑形状除个别的墓圹不清外, 多数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不一,朝向东、 西、南、西北、东南的都有,葬式有仰身直肢、 侧身屈肢、仰身交腿、俯身葬及跪蹲式,以前二 种较多,死者多数为成年,少数为儿童,均为单 人一次葬,仅有3座只随葬1件陶器外,余均无 随葬品。文化遗物,可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两大类。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 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158件,器形有石斧、石锛、 石铲、石凿、石刀、石矛、石环、石纺轮、刮削 器、敲砸器及磨石等。制法除刮削器、敲砸器为 打制外,余均为磨制,通体磨光的约占半数以 上,一般都是器形规整,棱角清晰,有的有钻孔, 多为两面对钻,刃部锋利。骨器,35件,器形有 骨针、骨锥、骨镞、骨凿及卜骨等。均为磨制, 制作精致。卜骨均残,系羊肩胛骨,只有灼痕, 而无钻凿修治。陶制工具,23件,器形有陶纺轮、 陶拍、陶环及陶器等。生活用具,只有陶制容器 一种,完整的和复原完整的共140件。陶器的质 料,有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及夹砂灰 陶,黑色陶很少。制法以手制为主,有部分器物 的口部系用刀切割而成。器形有无耳罐、斝、单 耳罐、双耳罐、三耳罐、鬲、盆、碗、盘、豆、 盉、鬶、瓶、瓮及器盖等,其中以各类罐数量最 多,其次是斝,其余都较少。纹饰以绳纹、篮纹 较多,弦纹、方格纹及刻划纹较少。这里的装饰 品不发达。


双庵遗址出土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器


1、2.无耳罐 3~5单耳罐 6.双耳罐 7、8.斝 9、10.鬲
11.器盖 12.碗 13.盉 14.盆 15.豆 16.盘 17.鬶


2.西周文化遗存
双庵遗址的西周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整个 遗址的北部,即第Ⅳ发掘区内,大多数遗迹遗物 都在此发现。遗迹,有灰坑和墓葬二种。灰坑, 10座,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以口 大底小的灰坑为主,出土物丰富。墓葬,37座, 清理31座。在清理的31座墓中有3座墓圹不清, 其余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木质棺椁的18 座,分为棺椁并用和有棺无椁的两种。在部分墓 二层台周围发现有红褐色漆皮残片。用瓦或陶片 作葬具的有3座,均为儿童墓。未见葬具的10座。 葬式,除1座为二次葬外,其余均为仰身直肢葬, 头向西偏南。除儿童墓外,成人墓都有随葬品, 多数放置头部的二层台上,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具 或装饰品,未见重器。文化遗物,可分为生产工 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三种。生产工具,有石器、 骨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石凿、石铲、石刀、 磨石及磨棒等。骨器,有骨镰、骨铲、骨锥及骨 镞等。陶制工具,有陶纺轮、陶拍等。石、骨器 均为磨制,通体磨光,棱角清晰,制作技术进步。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大多数为随葬品。陶器 的质料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其他罕见,制法 多为轮制。器形有鬲、鬶、豆、盂、罐,纹饰以 绳纹和弦纹常见,其他较少。装饰品, 有骨笄、骨管、骨坠、骨珠、蚌坠、佩 饰、贝饰、石块等。其他有圭和卜骨等。
双庵遗址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从 出土的大量遗迹遗物来看,其特点与 长安客省庄二期、临潼康家、姜寨五期 的同类遗存相同或相似,其时代也应 相当。除总的文化面貌类同外,还有其 自身的地域特征。双庵陶器的颜色与 客省庄二期等关中东部同类遗址有显 著差异,双庵遗址的陶色以红陶为主, 灰陶很少,黑色陶罕见,据八个灰坑出 土陶片统计,三者分别占有83%、16% 及1%,而客省庄二期的陶色则是以灰 陶为主,红陶和黑陶是个别现象。器形 也有差异,双庵遗址罐和斝数量多,其 他都较少,而客省庄二期等则是各种 罐最多,鬲、斝次之,其他都较少。另 外,双庵遗址的部分陶器与甘宁青齐 家文化有一定关系,而客省庄二期等 遗址与齐家文化基本无关。从这些情 况来看,研究者将岐山县以东的客省 庄二期文化遗存命名为康家类型,岐 山县以西的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命名为双庵类 型,陕北的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存命名为石峁类 型,陕南的因目前资料较少,待后再说。
双庵遗址的西周文化遗存,与周原和丰镐 的考古资料相比较,这批墓葬的年代应为西周 晚期。
双庵遗址发掘以后,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 文物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基本上没有什么破坏。 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 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了保护范 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25万平方米内, 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与重点保护区相同。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双庵遗址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