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四川篇

摘要: 6月8日7日完成了青海境内的考察,晚9点抵达四川省石渠县,开启四川境内的考察。石渠位于四川西北角,海拔4200米,全县97%为藏民,以牧业为主,高山草场水草丰美,景色秀美,但经济较为落后,县城周边公路均为石子简易路,坑洼不平,县容也较为简陋。2013年石渠须巴山摩崖造像考古项目获得十大考古发现后,县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寄予厚望,以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遗产让世人了解石渠,支持石渠,故考察队抵达石渠后, ...

6月8日
     7日完成了青海境内的考察,晚9点抵达四川省石渠县,开启四川境内的考察。石渠位于四川西北角,海拔4200米,全县97%为藏民,以牧业为主,高山草场水草丰美,景色秀美,但经济较为落后,县城周边公路均为石子简易路,坑洼不平,县容也较为简陋。2013年石渠须巴山摩崖造像考古项目获得十大考古发现后,县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寄予厚望,以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遗产让世人了解石渠,支持石渠,故考察队抵达石渠后,受到县政府的热烈欢迎,县长书记亲自出面陪同,我们也深切的感受了他们的热情和期望。
石渠县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松格嘛尼石经城。传说建于格萨尔王时代,据四川考古院同仁介绍,实应为明清始建。全城均以嘛尼经石堆积,最高处达15米,未用任何内部支撑和粘合加固,而屹立数百年,2006年评为国宝单位。松格嘛尼城能够延续至今,并不断在扩建,是因它已成为藏族牧民的灵魂寄托之所,藏民们将之视为莲花大师显灵的神城,虔诚的保护它膜拜它。相比内地一些盗掘国宝帝陵石狮或秦俑头的行径,那些为一己私利,敢于冒犯一切的盗墓者,正是缺乏信仰的无知无畏者。信仰能让人心灵丰富和高尚,当然,其中不包括极端的邪教。
    我们造访当日,当地举办了盛大的活动。
    载录川院队员李飞日志记述:“一到现场我就被震撼了,数千名藏族同袍骑马围着熏烟石堆绕行,空中飞撒五颜六色的风马纸片,男子发出兴奋的“叽嘿嘿”尖叫,整个活动充满神秘的宗教色彩。中午安排了最纯正的藏餐,手抓羊肉、糌粑、酥油茶、酸奶等,现场展示当地毛毡、酥油、奶酪的制作过程。吃完饭赛马,草原上奔驰的感觉让人热血奋张。”“藏民的纯朴热情特别是他们的笑容太美了,没有敷衍、顾虑,完完全全的简单和发自内心。牧人们每天的生活环境单调寂寞,他们渴望得到释放和交流,于是他们通过跳跃的色彩放声的歌唱来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当我们这些外人进入他们的生活时,他们以最热情的方式招待,尽管语言不通,依旧真诚的打招呼,说着扎西德勒。离开是我们挥手和每一位牧民告别,很感谢他们带我进入难得的热情单纯状态。”“牧人的生活有趣吗?也许平时他们也在寂寞中不知所措,生活都是自己的,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只是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清澈和简单,让我羡慕不已”。
    离开嘛尼石经城,赶往须巴山观摩石刻群。须巴山石刻被评为2013年十大考古发现,系一吐蕃时期线刻造像和题记群,共约13幅。线刻造型有吐蕃俗装和梵装。俗装仍为高筒帽三叶冠、辫发及长袖袍,与玉树勒巴沟礼佛图俗装类似。为保护这处遗产,当地将石刻下的道路改道,石刻背后的山上也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牧民已将其视为神山。8世纪距今已经1300余年,造像仍线条流畅清晰,我不怀疑它仍然能很好的保存下来,因为有一群虔诚善良的牧民在守护它。
    晚上考察团5位专家就川藏地区吐蕃石刻的发现和唐蕃古道的关系及历史、石渠县文物保护规划和利用等方面做了报告。从历史到未来,从学术到现实,深入浅出,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和公众考古活动。今天或许还有一大发现:在从松格嘛尼城到须巴山的途中,发现了两组6座疑似吐蕃墓群,其中有几座根据墓上特征基本可确认,期待未来考古工作予以验证,这或将是川境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

考察队对石渠县石刻进行考证

石渠须巴山摩崖线刻

可爱的藏区儿童

可爱的藏族女孩

四川石渠松格嘛尼石经城

松格石经城的嘛尼石

绕松格嘛尼城转经的牧民

“重走唐蕃古道”讲座

6月9日
    早上8点,从石渠县城赴俄热寺参观,因寺内收藏丰富的唐卡、金童佛并欲建一小型博物馆,故希望为考察队展示下他们的藏品。离开俄热寺,我们直奔石渠西南端的洛须镇。洛须海拔只有3200米,从县城到这里,不啻飞流直下三千尺。洛须镇与县城附近景观不同,山峦上分布着层层梯田,农业人口比例略高。多半天时间,在洛须镇考察了3处吐蕃时期的线刻摩崖造像和1处晚期八面观音线刻。分别是丹达沟的大日如来和二菩萨、烟角村和金沙江西岸的西邓柯大日如来。三处如来造像皆为梵装,未见吐蕃俗装。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呢?佛教传播更为直接?建造者的族属的关系?总之,耐人寻味。观音线刻是当地文管部门告知,我们循着河沟前行1公里,烈日当头,高原空气稀薄,一个个呼吸急促,气喘吁吁。虽然最后确认其并非吐蕃时期,但对牧民的告知仍感欣慰,反映了石渠县文物保护宣传的功效和牧民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
    今天另外的发现是两处疑似墓葬群和烟角村旺布东附近的早期遗址。遗址所在地恰为金沙江边的一处台地,地面采集到绳纹和蓝纹灰陶片,最迟应不会超过秦汉。疑似墓葬群处有封土和人为石砌痕迹,但到底是何时何性质,还有待确认。
    晚上,石渠县政府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民俗物产展览和文艺演出活动。一身民族服装的康巴汉子和风情美丽的女子模特,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照阿拉姆”摩崖石刻——梵装大日如来

石渠洛须镇烟角村摩崖线刻

踏查四川石渠洛须镇烟角村疑似吐蕃墓

考察藏区寺院

考察队查看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吐蕃时期的摩崖线刻

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吐蕃时期的摩崖线刻

考察摩崖线刻

魁梧的康巴汉子与漂亮的藏族美女

6月10日
    从洛须镇赶往德格县。海拔降低,前一晚浓睡不醒。本以为会一扫疲倦,精力旺盛,谁知车上仍昏昏欲睡且胸闷不适。或是海拔突然降低的反映吗?驱车途中,高山峡谷,土质简易公路呈“之”字形盘绕。因前一天下雨,路上积水,山高、路滑、坡陡弯急,车子颠簸摇晃,向深沟一层倾斜着前行。车上昏睡的人也都惊得睡意全无。比起在都兰热水沟的迷路,这一行车更有“险意”。
    在摇晃和紧张中,午后才抵达德格县。
德格县城位于山谷中,窄窄的街道两侧便是坡地,鳞次栉比的的藏式建筑密集而有序,精致鲜艳的屋檐和木排墙面显出主人的高雅品味。我们下榻的宾馆很小,但干净整齐,网络设备齐全,服务到位,是途中自西宁以来住宿的最管理有序的宾馆,让人感受到这个深藏不露的山城中现代文明的气息,不由对其重新审视。
    据介绍,德格县享有“雪山下文化古城”的美誉,历史上藏文化学者云集,是康巴藏文化研究的中心。县境有著名的格桑尔王神庙,还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也是川境寺庙最多的县份,计有57处之多,并有康巴地区五所著名的五明佛学院。佛学院学研内容涉及佛学、天文、诗歌、文学、医学等内容,培养了大批学者、高僧,影响及印度、尼泊尔、不丹,甚至有超过拉萨之势。

    下午我们参观了德格最著名的印经院。此院不仅是寺院,更类似一藏学图书馆,用最传统的方法印制经书、医学和文学图书。院内珍藏着大量的木质经版,据说为了杜绝错误,做到万无一失,每个经版雕刻的文字内容都要校对12遍以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格的编辑制度吧。为防止火灾,经院内不用电灯照明,白天纯粹的自然光照耀着层次丰富鲜艳的建筑雕刻,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显示一种沉静和神秘。我们离开印经院时,开始下起了小雨,经院窗口处,露出僧人望雨的脸庞,宁静祥和。在我们看来,僧人的工作十分机械,每天数千次的重复着一个动作,似乎人也机器化,还有那黑暗的楼阁、寂寞的日子、单调的生活。。。。。但是我没有看到他们脸上的焦虑,红衣僧人平和的眉间透露着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苍白空洞的,它来自于心灵的充实和沉静。我们觉着需要毅力坚持和恪守的东西,在他们那里一切都自然而然,也许这就是这座经院几百年来能够保持传统的奥秘吧。

四川德格印经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飞摄)

印经的工人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飞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小蒙)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