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在敦煌寻找唐代建筑

摘要: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融合了众多的外来民族和他们的文化,而这文化多元的内涵和民族交融的 ...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融合了众多的外来民族和他们的文化,而这文化多元的内涵和民族交融的斑斓色彩,在敦煌石窟的建筑艺术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不仅只包括石窟本身的建筑形制,还包括石窟前的窟檐、周边地面建筑以及壁画中大量的建筑画。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画,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壮丽雄伟的佛国世界

01


佛寺建筑——由简单到繁复的演变

隋代壁画中的寺院主要以殿堂的形式出现,在莫高窟第423窟(隋代)的西顶,由一座五开间大殿与双楼来表现弥勒菩萨尚未降生成佛之前居住的兜率天宫形象;而在莫高窟第215窟(初唐/盛唐)南壁中表现的兜率天宫,则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为中间三开间殿堂,两侧各立一座二层阁的建筑群组;莫高窟第225窟的阿弥陀佛净土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建筑特征,殿与楼之间用S形曲廊相连,构成了凹形寺院的主体建筑群,这种布局是壁画寺院的基本格局,广泛应用于寺院中。

02


佛塔建筑——形式多样、日趋华丽

塔是完全由西域传入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而产生的,是壁画中变化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常见塔式有窣堵坡、殿阙式塔、多宝塔、七重楼塔、天宫塔院、舍利塔等等。装饰从最初朴素的光面造型,逐渐发展到建筑构建上出现彩绘,形象逐渐趋于华丽,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莫高窟第428窟(北周)壁画中出现了有壁带的塔。壁带,是指壁中露出像带一样的横木,其加固的功能类似于现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圈梁;第254窟(北魏)著名的舍身饲虎图中可以见到带有中国建筑元素的塔,从透视角度看,塔基是平视效果,而塔身则是俯视效果,使其在整体构图上达到了一种不符合常规透视规则的特殊视觉平衡;而在第231窟(中唐)南壁壁画中的吐蕃式单层多宝塔,则见到了以覆钵配合小塔的五塔形式为顶的塔,两边柱头斗栱上承托不居中替木,下有雀替支撑,与阿里古格古城的一座建筑实物形制非常接近。

相轮:相轮是塔刹的主要部分,位于塔刹的中段。它是一圈一圈的环,环环相连,用在塔上作为种仰望观瞻的表识,起着敬佛的作用。

窣堵坡:意为坟冢,音译自梵文的stūpa,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

覆钵:印度窣堵坡塔的中心是覆钵,源于印度古坟冢形式,作半球形,形状类似倒扣的钵。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斗是类似古代量米的斗形状的木块,栱则是弓形木构件,它们组成的结构叫做斗栱,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使屋檐伸出得更远。

替木:在令栱上方承托梁枋的短木,或是承托檩、枋接头的短木。

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

03

城垣建筑——各个时代的社会印记

垣式壁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建筑类型,初唐的夯土城、中唐的菱形花砖城门墩台,都是当时建筑形制的生动体现。城门等级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城门道的数量和城门前的“棨戟”制度。在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南壁,王宫城门前排列旗、戟的形式,反映了唐代为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建筑门前或三品正职官员宅邸门前陈列戟架的一种礼仪制度。唐代墓葬中淮安郡王李寿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都出现了棨戟的图像,这与当时的等级制度是相符的。
南北朝时期壁画的城墙上还绘出了雉堞与突出的马面。雉堞是古代在城墙上面修筑的矮而短的墙,可借以掩护自己。马面是外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的结构,这两种城防设施,将城垣的防御功能作了高度的概括。(莫高窟第257窟(北魏)、第249窟(西魏)。

04


宫廷和民居建筑——尤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此,佛教故事多以古印度宫廷为背景,进行了丰富的描绘;而民居是最常见又难以长期保存的建筑类型,在壁画中出现的民居形象更显其珍贵。在莫高窟第217窟(盛唐)南壁上可以见到汉地、西域两式民居一墙之隔,汉式民居大门是乌头门,西域民居则是在屋外搭起胡床,这种胡汉杂居的形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乌头门: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门的一种类型,是坊门和高等级住宅的一种特殊造型,结构简单,主要以两根木柱及一根横木搭配成草字头形。其中突出在横梁上面的两根柱头通常雕饰一下并涂成黑色,因而得名“乌头门”。

05


单体建筑——由布局松散向着严密紧凑过渡

寺院、宫殿等建筑群落是由类型繁多的单体建筑构成的,常见的有殿、配殿、堂、楼、角楼、碑阁、露台门、廊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和形体,在不同时代的布局中,它们的关系由布局松散向着严密紧凑过渡。关于单体建筑的描绘,还用于在考古工作和文物修复的工程中,作为参考与留存的实物相互印证。
隋代壁画中的重檐形式(莫高窟第303窟)与现在南方的披檐式屋顶有着类似的结构;盛唐壁画中(莫高窟第148窟)的斜廊与重廊复道,在苏州拙政园中还可以见到实例;在钟楼(莫高窟第217窟)斗栱部分有着绿色的网状结构,表现的是《营造法式》中为防止鸟雀进入而设置的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现在故宫檐下斗栱用的也是类似的铁丝网作为防护;榆林窟第3窟西夏时期的十字平面前殿,更是与正定隆兴寺北宋时期的摩尼殿的形制如出一辙;独乐寺观音阁檐下的擎檐柱,也在榆林窟第3窟的寺院山门中可以找到类似的做法。
还有一些建筑形式在演变的过程中已经消失或者改变,为今人所不了解,也在敦煌石窟的建筑画中有所体现。莫高窟第9窟(晚唐)的明堂图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新解读榜题而考证的建筑形式;平阁是已经消失了,只保存在壁画中的单体建筑。

莫高窟第445窟(晚唐)壁画中的形象,正符合文献中“置三十部鼓吹,三十步置一部,十二皆在平阁上,去地丈余,又有女鼓吹”的记载;“橹,露也,露上无屋覆也。”的记载;楼橹是古代一种用途很广的小建筑,在唐代壁画中有多种在屋顶、城墙、或船上的房屋顶上起平座栏杆,上面有人物活动,多作为军事设施用于登高望远(莫高窟第238(中唐)、138(晚唐)窟)。

另外,在壁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灯楼、照壁、学堂、栈道、茅舍、屠宰房、监狱、茅厕、坟墓等建筑类型,可以看到修庙建塔的过程描绘(莫高窟第296窟(北周)),并从中分析出工人的分工和等级、使用的工具,施工方法,更可以细致的观察建筑的细部结构并展开思考:比如古建筑屋顶的脊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么在唐朝建筑中,屋顶垂脊瓦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莫高窟第172窟(盛唐)北壁三重大殿屋顶脊头

※莫高窟第445窟(晚唐)北壁楼橹、配楼屋顶上的脊头

※山西运城博物馆藏唐薛儆墓石棺脊头

※法门寺出土唐鎏金铜塔屋顶脊头

参考这一系列的唐代建筑样式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样的瓦作对周围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建筑是否也有影响呢?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思考并解决。
敦煌石窟的建筑绘画以表现佛教题材为主要形式,内涵丰富,艺术形象相对准确,充实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模糊认识,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直观的形象资料。



感恩转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