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商邑遗址

摘要: 商邑遗址位于丹凤县古城村,距县城2.5公 里。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约1100米,面 积约165万平方米,312国道穿越遗址中心。南 依丹江,西临老君河,北靠凤冠山,利用有利的 地理位置修建城池,自然屏障,山水环绕,易于 防守。商鞅,又名卫鞅,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政治 家、改革家。据《史记·商君列传》载: “卫鞅 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汉 书 ...

商邑遗址,战国-秦汉,商洛,丹凤县西河乡古城村,古遗址,第三批

商邑遗址位于丹凤县古城村,距县城2.5公 里。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约1100米,面 积约165万平方米,312国道穿越遗址中心。南 依丹江,西临老君河,北靠凤冠山,利用有利的 地理位置修建城池,自然屏障,山水环绕,易于 防守。
商鞅,又名卫鞅,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政治 家、改革家。据《史记·商君列传》载: “卫鞅 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汉 书·地理志》载: “商,秦相卫鞅邑也。”《战国 策》、《史记·商君列传》多有记载。唐代张守节 在注《史记》时明确指出: “於、商在邓州内乡 县东七里,古於邑也。商洛县,在商州东八十九 里,本商邑。周之商国。”


商邑遗址


商鞅变法18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 和文化改革,推行什伍连坐法,废井田、开阡陌, 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治世不一道,使国 不法古”。认为“汤武不循古而为王”,从而奠定 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人大悦,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因商鞅变法功勋卓著,公元前 340年秦王封给商於十五邑。但后来由于变法触 犯了贵族和某些统治阶级的利益,被视为仇敌, 怀恨在心。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驷)继承 王位后不久,公子虔等人因不满变法而诬告商鞅 谋反,遂下令捉捕商鞅。商鞅闻风丧胆,东逃魏 国要求避难,被魏国拒绝后又潜逃回自己的封 地,集中商於十五邑的兵力公开造反,袭击京兆 的郑县,而秦国调集大批的军队围剿商鞅,攻破 了商邑的兵马,商鞅趁机又逃至渑池而被擒,最 终被秦惠王残酷地车裂于栎阳。
西汉时期,仍沿袭秦商邑之地置商县。隋开 皇四年(584年)改商县为商洛县; 唐贞元二年 (786年) 废商洛县为商洛镇。
1984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 学历史系曾两次对商邑遗址进行调查,发现城邑 的东城墙和西南角城墙犹存,东城墙残高约3 米,墙宽约8米,上部残宽约1.5米。西南角城 墙残高约4米,长约300米,距离丹江河400米、 老君河300米。因长期雨水冲刷,城墙破坏严重, 夯土层和夯窝清晰可见,夯土纯净,夯层约10厘 米。采集到带有“商”字的鹿纹、凤鸟纹瓦当、 龙纹空心砖、鱼纹陶盂、青铜鼎、青铜剑、箭镞 等,村里随处可见大量的陶片。


鹿纹半瓦当


1996年5月,为配合312国道改道工程,陕 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商洛地区考古队联合进行抢救 性发掘。在古城岭北段,揭露出东城墙夯土层20 余米,宽10米,高约3米,夯土纯净,每层厚约 8~10厘米,夯窝每组5~7个不等,清晰可见。 特别是在距北端200多米处,有一段残存暴露于 地面之上的夯土墙,顶端有一层约0.3米厚板筒 瓦等建筑残片,证明当时有角楼或其他建筑物。 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和发掘,城池范围清楚,出土 有模印的“商”字和戳印的“商”字瓦当片(字 体为小篆、阳纹)、“与天无极”瓦当以及铜箭镞、 铜剑、铜带钩。与此同时,古城岭东200米砖瓦 厂发现一批战国墓,出土了铜钵、罍、罐、甑、鼎、 鬲以及铁剪等。经过考古人员的进一步研究,从 出土的大量文物中证实,商鞅封地在“商”地虽 然只有两年,但大规模地营建一直延续到汉代。 有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南侧部分夯筑墙依稀可见 残垣断壁,外城利用河流沟岭作天然屏障,防御 楚国入侵。此次发掘,解开了多年来商邑的争 议,为战国以及秦汉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商邑遗址,现被312国道横穿其中,自然分 成两部分,保护欠佳。1992年4月20日,陕西 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 西 至老君河,东至古城岭,南至丹江畔,北至县气 象站南1.5公里处。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 为: 重点保护区外延50米内。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