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发现 | 晋西高原居住传统的萌芽——从德岗谈起

摘要: 晋西高原①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的前沿地带,谈论该区域,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千沟万壑、梁峁绵延的黄土景观,以及窑洞成群的人文景观。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居住传统在史前龙山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即已蔚然成风,并延续至今,是包括晋西高原在内的南流黄河沿岸最具特色的居住模式。然则其何时始现,如何兴起,尚无定论,或许德岗 ...


晋西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的前沿地带,谈论该区域,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千沟万壑、梁峁绵延的黄土景观,以及窑洞成群的人文景观。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居住传统在史前龙山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即已蔚然成风,并延续至今,是包括晋西高原在内的南流黄河沿岸最具特色的居住模式。然则其何时始现,如何兴起,尚无定论,或许德岗遗址的发现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

半窑洞的出现


德岗遗址地貌


德岗遗址东川河南岸半山腰上,2019年我们发掘清理了一批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仰韶中期五边形房址,房基建于阶地生土之上。

房址中墙体保存较完整的F1、F3壁面光滑,且倾斜向上呈收顶之势。与仅存斜壁的袋状坑H2同时且处于同一平面的F1墙体,残高最大值0.7米,若以西区原始地面被毁部分厚度1米左右计算,则F1地面以下墙体的原始高度至少在1.7米左右。同时,房址居住面设置柱洞,根据对后期窑洞复原研究,该类柱洞内的柱子可能起支撑屋顶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测F1、F3这两个房址应为半窑洞。

德岗遗址 F1墙体倾斜状态

德岗遗址F3墙体倾斜状态


关于半窑洞房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根据常山H14遗迹最先确认这一现象,该座半窑洞口部以下0.5米是直壁,以下逐渐扩大呈覆斗状,地面中部有4个柱洞。21世纪初,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钱耀鹏教授对这类房址作了进一步梳理,其年代均在庙底沟二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斜壁深坑,室内多有支撑顶部的柱洞遗迹,另行盖顶,个别房址如武功赵家来F10,前部有夯土墙


德岗仰韶中期的F1、F3形制虽为五边形,但其特点与庙底沟二期阶段所见的半窑洞基本吻合,进一步印证其为半窑洞的可能性。发掘者根据翼城的发掘情况,推测枣园遗址仰韶初期F1为一座窑洞,也不排除其半窑洞的可能,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探索窑洞的相关线索,为处于仰韶中期的德岗遗址出现半窑洞提供了借鉴。


二、

窑洞的兴起



半窑洞在晋西高原的出现,为仰韶晚期兴起的窑洞埋下了伏笔。山西地区是史前窑洞发源的重要区域,相关发现屡见不鲜,除枣园F1外,较早的还有太谷白燕遗址第二地点F501,白燕F501平面近似“凸”字形,以斜坡门道进入窑洞内室。此外,清徐都沟遗址、平遥弓村遗址、北合流遗址也有此类窑洞的发现特别是北合流F4已发展成前院后室的“吕”字形建筑,时代略晚的白燕遗址第一地点F2亦如此,这就构成了早期窑洞在山西中北部发展的基本脉络。不过晋西高原仰韶晚期遗址发掘工作偏少,分布情况仍缺乏直接证据,但上述发现处于黄河东岸的晋西高原附近,结合陕北横山杨界沙、靖边县五庄果墚等遗址发现的这一时期窑洞情况来看,晋西高原这一时期的窑洞自不在少数。


不限于此,在陇东宁县阳坬遗址、关中高陵杨官寨等遗址亦有仰韶晚期窑洞的相关发现。据目前已知资料,仰韶晚期包括晋西高原在的黄土高原,窑洞已成为一种新兴趋势,集中分布于山西中北部、陕北、关中及陇东等地区。


仰韶晚期窑洞分布


此后的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窑洞建筑广泛发现于黄土高原,学者从不同角度做过一些梳理。以晋西高原为例,石楼岔沟、兴县白崖沟、岢岚乔家湾、河曲坪头均是窑洞成排的典型聚落,陕北榆林寨峁梁近年完整揭露了一处以窑洞为主的小型聚落与石楼岔沟等地点聚落模式类似,环山成排分布,这种居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在采石筑城浪潮兴起,大量聚落向高海拔的山顶转移的龙山时代,窑洞这类房屋建筑方式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更加受到石砌房址拥有者之外的普通大众的欢迎,成为晋西高原的一道特色人文景观。



寨峁梁窑洞复原图
(摘自《论寨峁梁房址的建造、使用和废弃》一文)

围绕山包的窑洞(摘自寨峁梁简报)


反观这一居住传统的萌芽,当与该区域仰韶中期德岗遗址此类半窑洞的出现密切相关。仰韶晚期,窑洞逐步兴起于包括晋西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半窑洞此时也并未完全消失,直至庙底沟二期阶段仍有少量发现。龙山初期采石筑城之风在晋西、陕北地区风靡一时,窑洞赖以修建的坡地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建造土窑之风也得到空前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几千年来黄河沿岸的居住传统。


注 释

①本文晋西高原是吕梁山至黄河东岸的地区。

孙周勇 邵晶:《论寨峁梁房址的建造、使用和废弃》,《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1期。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3期。

钱耀鹏:《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文物》,2004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第110—112页,文物出版社,1988 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翼城枣园》,第23-28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3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清徐都沟遗址》,《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京燕,畅红霞:《山西平遥榆社发现仰韶晚期遗址和东汉墓葬》,《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22日。

王俊 张光辉:《山西榆次北合流遗址》,《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县阳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 10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付淑敏:《论龙山文化土窑洞的分期》,《文物季刊》,1994年2期。

李小龙 程鹏飞:《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窑洞式建筑结构演变研究》,《草原文物》,201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石楼岔沟原始文化遗存》, 《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兴县白崖沟遗址调查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3期。

王晓毅:《山西岢岚县乔家湾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考古》,2011年第9期。

赵杰 王继平:《山西河曲县坪头遗址新石器时代房址发掘简报》,《考古》,2014年第10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6期。


1

END

1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张光辉

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21年6期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张光辉、马煜娟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