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2019年赤塘山遗址考古发掘

摘要: 赤塘山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赤塘自然村。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150000平方米,分布于三座小山相连、南北走向的长条形山岗,相对高度约30米。遗址西面与凤山遗址相望,闽江小支流莲渚溪从西南向的旗山而来,绕过凤山、赤塘山向北汇入闽江。赤塘山地理位置图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为配合福建省委党校新校区建设,福建博 ...


塘山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赤塘自然村。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面积约150000平方米,分布于三座小山相连、南北走向的长条形山岗,相对高度约30米。遗址西面与凤山遗址相望,闽江小支流莲渚溪从西南向的旗山而来,绕过凤山、赤塘山向北汇入闽江

赤塘山地理位置图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为配合福建省委党校新校区建设,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开展赤塘山遗址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明确了赤塘山是一处重要的以商周及六朝时期的古墓葬为主要内涵的古遗址并取得丰硕成果。
发掘区航拍照

清理商周墓葬10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多寡不等,出土陶器以印纹硬陶为主,原始瓷器次之。陶器纹饰以席纹、方格纹、云雷纹、几何刻划纹为主,器型有甗、簋、罐、豆、杯、尊、纺轮等。从器物特征看属闽江下游黄土仑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的商代末期至西周时期,其中土坑墓M5经光释光测年为距今约2810±560年。这些资料对研究闽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的丧葬习俗,丰富黄土仑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赤塘山土坑墓M10

赤塘山土坑墓M1出土部分器物(簋、甗、豆、杯、罐、直腹罐)
清理东晋、南朝和唐代墓葬共32座,均为单室券顶砖室墓,3.24.3米,宽1.12.1米,高1.62.3米,平面多呈“刀”形型和“凸”字型,墓底“人”字铺或两横两竖平铺,墓砖纹饰纷繁多样,有蓖梳纹、钱纹、弧线纹、卷草纹、叶脉纹、兽面纹、莲瓣纹、鱼纹等纹饰组合,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出土盘口壶、鸡首壶、四系罐、、五盅盘、盆、钵、小罐、碗等青瓷器随葬品,尤其是东晋至南朝早期纪年砖室墓出土的器物可作断代标尺,为闽江下游地区青瓷器的类型学分析提供丰富实物资料。

赤塘山砖室墓M20(东晋)

赤塘山砖室墓M28墓壁(东晋)

赤塘山砖室墓M16(唐代)

本次考古发现了大量东晋时期墓葬,且墓葬规模都不大,未见墓志出土。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记载:“《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贤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七五 《外纪》 引路振 《九国志》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开始陆续南迁入闽。有学者认为,南迁入闽的“并非中原望族,而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士族’”,“这些入闽的士族,生前大都沿袭着‘聚族而居’的习俗,死后也大都是‘聚族而葬’。”

① 感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光释光实验室靳建辉博士对遗址进行的采样和分析。

② 曾凡:《关于福建六朝墓的一些问题》,《考古》1994年第5期


转载自 福州考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