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八千里路云和月——北京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摘要: 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很早就开始发生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是东西方之间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柏林大学教授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地理学名作《中国》一书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一名。丝绸之路考古探险始于李希霍芬的一个学生、瑞典探险家斯文· ...


本文原刊于《北京大学学报》第53卷第1期。





中国与欧、亚、非三大洲很早就开始发生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是东西方之间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柏林大学教授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他的地理学名作《中国》一书首次提出“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一名。丝绸之路考古探险始于李希霍芬的一个学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 Hedin),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古城就是他于1901年发现的。1926年冬,赫定再次来华,准备他的第四次中亚探险考察。由于中国学者的强烈反对。他不得不组建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与徐炳昶、黄文弼、丁道衡、袁复礼等北大清华师生联合考察;北大徐炳昶教授任考察团中方团长,赫定博士任外方团长。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性、跨学科的科学调查,其中包括来自6个国家的37位科学家。科学没有国界,在中亚考察活动中,赫定将现代地质学、地理学和考古学引入中国。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当中,许多人是他的学生,或由他推荐到西方留学,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了许多人才,功不可没。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最近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个伟大战略构想的落实,必将大大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古老的丝绸之路亦将重新焕发青春。若从1927年黄文弼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算起,北大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至今已有88年历史。经三代学者不懈努力,北京大学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中心之一。第一代以黄文弼、向达教授为代表,将考古学引入丝绸之路研究,为北大考古教学与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代以宿白教授为代表,开创北大中外文化交流考古教学,编写讲义《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2);第三代以林梅村教授为代表,引入中亚死文字碑铭写卷研究,创立北大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三级教学体系,编写讲义《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为中国乃至海外培养了大批丝绸之路考古专门人才。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黄文弼,字仲良,生于1893年4月23日,湖北汉川人,以内蒙古、新疆科学考察和西域史研究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西北考古的第一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与冯友兰同窗。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国学研究所助教;1947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疆考古报告编写。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骑着骆驼的黄文弼


1927-1930年,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赴中国西北地区考察,并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考察古河道和沙埋古城。一生四次赴新疆考察,总行程长达38300公里,可谓“中国考古史上的长征”。新疆考察期间,在吐鲁番考察高昌古城和交河古城,发掘雅尔湖麹氏高昌墓地,在罗布淖尔北岸发现细石器遗址,在土垠遗址发掘汉代烽燧和仓储遗址,并首次发现西汉简牍。这次考察采集古物90余箱,拍摄照片500余幅。


汉唐时代,中原王朝在塔里木盆地先后设立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两大行政机构。为了寻找汉代西域都护府,黄文弼在轮台县野云沟调查了两处古城, 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屯守之物,并调查了轮台县野云沟、策大雅、柯尤克沁旧城。结束野云沟考察后, 又赴轮台县东南考察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时称“柯尤克沁旧城”(维吾尔语意为“灰烬城”),并绘制了古城平面图,认为是李广利伐大宛途中焚毁的仓头城。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