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国考古百年 | 三门峡百年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也是三门峡考古的100年。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了仰韶村遗址,这是在我国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考古界一般以此为我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仰韶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因而它的发掘也意味着三门峡考古的开始。一、三门峡概况三门峡是一个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的城市,是一个因万里黄河第一坝而兴建的城市,享有“黄河明珠” ...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也是三门峡考古的100年。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了仰韶村遗址,这是在我国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考古界一般以此为我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仰韶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因而它的发掘也意味着三门峡考古的开始。


一、三门峡概况


三门峡是一个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的城市,是一个因万里黄河第一坝而兴建的城市,享有“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美誉。她古称陕州,秦属三川郡,汉隋属弘农郡,唐设大都督府,宋金置陕州,元明时陕州属河南府。她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下辖两区、两市、两县,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她北临黄河,南旁千山,东有函谷天险,西有潼关隘口,自古是陕甘进中原,鲁豫入秦川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道家之源,禅宗祖庭,人文圣地。这里有老子西出函谷,留下洋洋五千《道德经》的史实,也有禅宗祖师达摩空厢的传说,还有召公分陕,甘棠遗爱的故事。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辉煌的仰韶文化闻名全国;两周时期,这里先后为焦国、虢国封地,遗存的虢国墓地为一处保存完好、排列有序邦国公墓;汉唐之时,襟带两京,为连接洛阳和长安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多次从长安经三门峡到洛阳。现有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唯一一段道路——崤函故道;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俗称蛤蟆塔)。

百年来,三门峡考古作为我国考古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随我国考古学的发展而发展,随我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长,在旧石器、新石器、三代、秦汉隋唐直至宋元明清时代的考古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考古历程


作为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方,三门峡的考古大致可以分为2期四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工作(第一阶段1921年—1949年),为三门峡考古工作的源起。从某种意义来说,三门峡的考古工作应始于1920年刘长山在渑池开展的田野调查,他带回600余件各式各样磨制石器,促使安特生最终选择在仰韶村进行发掘。1921年10月至12月,安特生组织发掘了仰韶村遗址;1921年—1922年,安特生、师丹斯基、袁复礼还调查发掘了渑池不召寨遗址仰韶文化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无史前时代的谬论,作为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内涵丰富、类型众多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我国考古学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根脉。

第二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考古工作(1949年至今),这时期的考古可大致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的考古工作(第二阶段),三门峡考古的再起航。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个地方考古部门基本没有建立,三门峡的考古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来开展。重要的考古工作有:1951年夏鼐先生主持了仰韶村遗址的第二次发掘;1955—1957年,为配合国家重大建设尤其是“一五”期间黄河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工程——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成立了以夏鼐为组长、安志敏为副组长的黄河水库工作队,先后发掘了上村岭虢国墓地、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陕县东周秦汉墓、刘家渠汉唐墓,调查了黄河漕运遗迹以及灵宝、陕县(现陕州区)、渑池等新石器、三代古文化遗址。


对仰韶村遗址的第二次发掘,证实该遗址存在仰韶和龙山两种考古学文化,进一步摸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处于仰韶文化的繁荣阶段的庙底沟类型,为研究仰韶文化的分期奠定了基础;庙底沟二期文化解决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问题;上村岭虢国墓地的第一次发掘为研究虢国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虢文化研究初露尖尖角。

图一 第一任队长宁景通在发掘中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叶(第三阶段),三门峡考古平稳发展。此时隶属于河南洛阳地区的三门峡考古工作主要是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持下进行,期间受“文革”的影响,田野考古工作陷入停滞。主要考古工作有: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三门峡第二印染厂墓地、唐代姚懿墓,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三门峡573干休所墓葬75座、房产局干部楼元墓;洛阳地区文管会调查了灵宝、渑池、三门峡的碑碣;河南省博物馆发掘灵宝张湾汉墓,调查了渑池古代窖藏铁器;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义马新市区西汉墓进行了发掘,在三门峡甘棠市场、氧化铝厂等地发掘一批北朝墓和隋墓。这些发现主要配合基建进行,以墓葬发掘为主,为研究三门峡地域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初步建立了三门峡考古学文化谱系和时空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今(第四阶段),三门峡考古进入繁盛。1986年因区划调整,三门峡市从洛阳地区分离出来,成立了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开始了相对独立的考古工作。在做好基建考古的同时,配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主动考古工作。主要考古工作有:

旧石器时代:调查了灵宝朱阳镇、卢氏县段家窑、洛河流域包括卢氏县等地的旧石器遗址和地点。

新石器时代:调查发掘了灵宝涧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灵宝铸鼎塬及其周围遗址、北阳平遗址,发掘了三门峡南交口、渑池关家、渑池西湾等遗址;1991年—199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对渑池班村进行了第一个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2002年再次发掘了庙底沟遗址;2005年又发掘了三里桥遗址;2000年至2006年先后6次发掘了灵宝西坡遗址,发现大房屋、墓葬、蓄水池等重要遗迹现象。2006年发掘渑池笃忠仰韶至龙山时期遗址,调查了灵宝铸鼎塬史前聚落(三普);2019年发掘了灵宝城烟遗址和底董遗址;2020年发掘了灵宝北阳平遗址、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

夏商周时期:1990年—1998年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了虢季、虢仲等国君墓,发现了虢国兆域,进一步弄清了虢国墓地范围,加深了对虢国埋葬制度的研究和了解。2000年发掘了虢都上阳城,发现宫殿区、排水设施,城墙及双城壕设施。此前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陆续发现上阳城铸铜区、陶窑、粮仓。上阳城的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城市的布局、功能提供了线索,是虢国研究的重大进展。2017年至2018年,在义马上石河发掘了一批虢国遗族墓,为我们了解虢国灭亡后的去向提供了可靠信息。

图二 虢国墓地M2001全景


图三 虢国墓地M2001发掘现场


此外还发掘了一批疑似为焦国的墓葬,为研究焦国历史提供了参考。在三门峡盆景园、人民银行生活区、西苑小区、九州通、阳光小区、湖滨佳苑小区等工地发现一批战国墓及车马坑。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