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出土木材研究

摘要: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北距信阳市25 km处,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地区陆续发掘了8座大型楚墓,包括著名的长台关1号墓、2号墓及7号墓。8号墓位于7号墓南部20 m处。  从2015年8月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发掘8号墓葬,截止目前,已将上部填土清理完毕,露出椁室,并将后室槨板打开。8号墓平面呈“甲”字形 ...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北距信阳市25 km处,自20世纪50年代起,该地区陆续发掘了8座大型楚墓,包括著名的长台关1号墓、2号墓及7号墓[1]。8号墓位于7号墓南部20 m处。

  从2015年8月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发掘8号墓葬,截止目前,已将上部填土清理完毕,露出椁室,并将后室槨板打开。8号墓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方向95°,由墓道、墓室2部分组成。墓葬全长18.5 m,面积127 m2。墓室平面大致呈方形,自上而下呈阶梯状逐层内收,共发现5级台阶。墓室上部没有发现封土,现地表北部低于南部1 m左右。墓室填土中,上部1.2~1.5 m为结构致密的黄灰色填土,之下即为青膏泥。距地表4.5~5.1 m至椁板表面。

  椁室平面呈长方形,由主室、前室、南侧室、北侧室以及北后室、中后室、南后室组成,总长6.2~6.3 m、宽4.8~4.9 m。前室中部有过梁,南北2部分形成相通。前室和南、北侧室被盗严重,主室和后室保存完好。主室为双棺双椁,保存非常完整,其中外棺盖板为弧形,上覆织物(多朽),内侧髹红漆,内棺盖板平,表面有红色彩绘,内侧髹红漆。墓主人头向东,头部及全身被织物敷裹,织物纹样依然可辨。从南后室出土的陶壶和陶鬲可确定为战国中期楚文化遗存,与7号墓的年代相当。

  古代葬人造棺、配椁,对木料的采用是有等级制度的,在木质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和习惯,同时为了研究古人的制棺制度和相关习俗,对出土木材进行树种鉴定。通过树种鉴定,以及这些树种的历史和现代的分布,为研究城阳城址8号墓背景的考证提供理论依据,对信阳一带森林的历史变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6年3月28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志江、马麦桃、张天顺、王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德君参加现场取样;根据墓葬的特殊结构—双棺双椁,取样于不同部位,尽量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不重复取样,共取13个木样。木样详细信息见表1。出土墓葬及陪葬品耳杯见图1。

  1.2 方法

由于所取木样绝大部分已腐朽,稍用力即变成粉末,无法通过宏观识别进行木材树种鉴定,所以尽量选取未腐朽的部分来制作简易木材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奥林巴斯BX41照相系统,日本)观察木材的显微构造特征并记载和照相,同时配合木材分子离析材料,然后与已知树种木材进行对照,依据国家标准GB/T16734~1997[2],最后得出结果。

表1 木材采样信息

Table 1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e unearthed woods

图1 出土墓葬和耳杯

Fig.1 Unearthed grave and ear cup

  2 结果与分析

  2.1 1#~8#木材构造特征

  环孔材。生长轮明显;早材管孔中至大,卵圆、椭圆、稀圆形,宽1~3(稀4)列管孔,侵填体丰富,早材至晚材急变;晚材管孔较小,卵圆及椭圆形,主为管孔团,少数径列复管孔(2~3个,稀4~5个)和单管孔,斜列至弦列;螺纹加厚见于小导管;单穿孔,穿孔板略倾斜至倾斜;管间纹孔式互列,圆形至椭圆形,纹孔口内含,圆形。木纤维具缘纹孔小而少,纹孔口内含或外展,圆形或裂隙状X形。轴向薄壁组织傍管类,有疏环管状、环管束状、少数翼状,在晚材带外部常和晚材管孔一起组成带状呈波状形;薄壁细胞端壁节状加厚不明显或略明显,含少量树胶,晶体未见;纺锤薄壁细胞偶见。木射线非叠生;单列射线较少,高1~9(多数3~7)细胞;多列射线宽2~3细胞,偶见4细胞,高4~28(编号7可达39)细胞或以上,多数7~17细胞,射线组织同形单列与多列及异形Ⅲ型,偶见异形Ⅱ型;射线细胞含少量树胶,晶体未见,端壁节状加厚及水平壁纹孔明显。射线与导管间纹孔式类似管间纹孔式。胞间道缺如(图2:1~6)。

  2.2 9#木材构造特征

  半环孔材。生长轮明显;导管横切面为卵圆、椭圆及圆形,略具多角形轮廓,单管孔及短径列复管孔(2~3,偶见4个),管孔团稀少,斜列;侵填体偶见;螺纹加厚缺如;单穿孔,穿孔板倾斜;管间纹孔式互列,密集,多角形,纹孔口内含,透镜形。轴向薄璧组织主为离管带状及星散-聚合状,并具轮界状及环管状;薄壁组织细胞端壁节状加厚略明显,晶体未见。木射线非叠生;单列及多列;单列射线高1~25细胞或以上,多数4~17细胞;多列射线通常宽2(极少3)细胞,高4~26细胞或以上,多数10~20细胞,同一射线内偶见2次多列部分;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射线细胞含树胶,晶体未见;端壁节状加厚明显,水平壁纹孔不明显或略明显。射线与导管间纹孔式类似管间纹孔式。胞间道缺如(图2:7~10)。

  2.3 10#~12#木材构造特征

  环孔材。生长轮明显;早材管孔卵圆及圆形,部分具侵填体;早材至晚材急变,晚材管孔卵圆形及圆形,单管孔,径列,偶见复管孔(2个),螺纹加厚缺如;单穿孔,穿孔板略倾斜;管间纹孔式少见,互列,圆形及卵圆形,纹孔口内含,透镜形及椭圆形。环管管胞与轴向薄璧组织混生,分布在早材导管周围,在晚材带与晚材管孔、轴向薄璧组织共同形成火焰区。轴向薄璧组织丰富,主为离管类星散-聚合状及带状(带宽1~3细胞),少数傍管类环管状;薄璧细胞端壁节状加厚不明显,分室含晶细胞可见,具菱形晶体。木射线非叠生;单列射线较多,高1~28(多数5~20)细胞;宽木射线(栎式射线)宽10~35细胞,高几十到百余细胞,高度常超出切片或视野范围;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射线细胞端壁节状加厚及水平壁纹孔明显,常含树胶,具菱形晶体。射线与导管间纹孔式刻痕状、肾形或类似管间纹孔式。胞间道缺如(图2:11~14)。

  注:梓木(1#~8#):1-环孔材,晚材管孔斜列,具侵填体;2-射线组织同形;3-射线组织异形Ⅲ型;4-单穿孔;5-小导管具螺纹加厚;6-多列射线宽2~3细胞;枫杨(9#):7-半环孔材,管孔斜列,轴向薄壁组织离管带状及星散-聚合状;8-射线组织同形;9-单穿孔;10-射线单列及两列;麻栎(10#~12#):11-环孔材,晚材管孔径列状,轴向薄壁组织主为离管星散-聚合状及带状;12-射线组织同形;13-单穿孔;14-单列射线及栎式射线;山桐子(13#):15-散孔材;以径列复管孔为主;16-射线组织异形Ⅱ型;17-单穿孔,射线组织异形Ⅰ型;18-多列射线宽2~3细胞。

图2 木材显微结构

Fig.2 Microstructure of the unearthed woods

  2.4 13#木材构造特征

  散孔材。生长轮略明显或明显;管孔卵圆形,具多角形轮廓,常为径列复管孔(多数2~4个)及管孔团(可多至9个以上),少数单管孔稀长径列复管孔(可达6个);树胶、侵填体及螺纹加厚均未见;单穿孔,穿孔板倾斜;管间纹孔式互列,多角形,纹孔口内含,圆形及椭圆形。轴向薄壁组织未见。木射线非叠生;单列及多列;单列射线甚少,高2~9(多数3~7)细胞或以上;多列射线宽2~3(偶见4)细胞,有时2列部分与单列部分等宽,高5~30(多数10~19)细胞或以上,同一射线内常出现2次多列部分,呈缢缩状;射线组织异形Ⅱ型,稀Ⅰ型,偶见异形Ⅲ型;部分射线细胞含少量树胶,晶体未见,端壁节状加厚及水平壁纹孔不明显或略明显。射线与导管间纹孔式为大圆形。胞间道缺如(图2:15~18)。

  根据木材构造特征的观察记载,与已知树种木材构造特征对比,依据国家标准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依次鉴定为1#~8#为梓树属(Catalpa spp.)木材[3-5];9#为枫杨属(Pterocarya sp.)木材[4-5];10#~12#为麻栎类(Sect.Cerris)木材[3-5];13#为山桐子属(Idesia sp.)木材[5]。4个树种的横切面都是放大13.2倍,径切面和弦切面都是放大33倍。

  

  3 结论与讨论

  采样于棺、椁的木样鉴定都是梓木和麻栎类木材;梓木和以前七号墓出土的棺木木材相同[1],古代先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尸体,非常重视棺椁的选材,梓木材质优良,纹理通直,不翘不裂,耐腐耐湿,抗蚁蛀;同时,梓木因含有抗菌作用的化学成分对羟基苯甲酸;梓木不仅是一种优质棺木,而且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可从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得到证实[6-8],陕西旬邑县东汉壁画墓[9]和韩城梁带村芮国M28墓葬[10]出土木材都有紫葳科梓树属木材。麻栎类木材属于壳斗科麻栎属,该属木材在国产木材中密度比较大。密度越大,强度越大,同时本属木材侵填体含量较多[3-5];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材材性及树种的研究中的南、北木碑及主椁盖、箱殉木材都是麻栎属木材[11];陕西三桥汉代木桥遗址出土木材也有麻栎属的木材[12]。另外,耳杯是陪葬品,是用山桐子木材制作的,这种木材密度小,属于比较轻的木材,同时又是低接近中等强度的木材,适合做工艺品[5]。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8号墓葬出土的13个木样,经鉴定为4科4属的木材,即紫葳科梓树属、核桃科枫杨属、壳斗科麻栎属、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这些树种在河南信阳地区的今天均有分布,而且数量较多,表明战国中期信阳的气候与今天相近,此墓葬用材均系就地取材所为[13-16]。

  对古代木文化遗产用材树种的识别和鉴定,不仅可以获知当年的主要用材树种,还能获得该用材树种的天然耐久性信息,是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红英,王鑫晓,高江华,等.出土梓木形态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134-138.

  ZHAO H Y,WANG X X,GAO J H,et al.Micr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unearthed catalpa wood[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8,30(5):134-138(in Chinese)

  [2] 成俊卿,李秾,姜笑梅,等.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S].1997.

  [3] 汪秉全.陕西木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73-80,95-98.

  [4] 成俊卿.木材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070-1073,1097-1098,1106-1107.

  [5] 成俊卿,杨家驹,刘鹏.中国木材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50-160,291-294,303-304,350-352.

  [6] 王树芝.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棺椁木材研究[J].文物,2012(10):218-223.

  [7] 王树芝,赵志军,冯广平.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J].农业考古,2015(1):218-223.

  [8] 李朝虹.古代梓、楸考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20-24.

  LI Z H.Distinguishing Catalpa ovata and Catalpa bungei in ancient China[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7,6(4):20-24.(in Chinese)

  [9] 冯德君,王望生,尹申平,等.陕西旬邑县东汉壁画墓出土木材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1):29-32

  FENG D J,WANG W S,YING S P,et al.Identification of unearthed woods from fresco grave of East Han at Xunyi,Shaanxi[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2,17(1):29-32.(in Chinese)

  [10] 冯德君,赵泾峰,常君成等.韩城梁带村芮国M28墓葬出土木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5):197-200.

  FENG D J,ZHAO J F,CHANG J C,et al.Identification of unearthed woods from Rui State Burial at Linagdai Village[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2,27(5):197-200(in Chinese)

  [11] 安培钧,赵志才,韩伟.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木材材性及树种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0,5(2):9-15.

  AN P J,ZHAO Z C,HAN W.Unearthed Woods From NO.1 Qingong Mausoleum at Fengxiang[J].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1990,5(2):9-15.(in Chinese)

  [12] 冯德君,赵泾峰,王自力.陕西三桥汉代木桥遗址出土木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175-178.

  FENG D J,ZHAO J F,WANG Z L.Identification of Unearthed Woods from Bridge Ruins of Han Dynas ty at Sanqiao ,Shaanxi[J].Journal of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8,23(6):175-178.(in Chinese)

  [13]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2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2328-2331,2367-2373.

  [14]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3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588-2590.

  [15]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4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701-4704.

  [16]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中国森林:3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182-1211.

  作者:冯德君,武志江,赵泾峰,李晶晶

  来源:《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