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现场|孟庆延:河西十二时辰

摘要: 近代学术转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学问不再局限于书斋,那些来自现场的鲜活经验,成为解答历史奥秘的钥匙、理论创新的温床。通过“现场”栏目,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书斋之外的学术场域。2020年秋季,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在驻访交流中,受到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的启发,萌发了对河西地区石窟寺的考察计划。得到文研院的学术支持,考察很快成行,10月16-24 ...



近代学术转型,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学问不再局限于书斋,那些来自现场的鲜活经验,成为解答历史奥秘的钥匙、理论创新的温床。通过“现场”栏目,我们希望呈现给读者书斋之外的学术场域


2020年秋季,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在驻访交流中,受到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的启发,萌发了对河西地区石窟寺的考察计划。得到文研院的学术支持,考察很快成行,10月16-24日,大家从兰州开始,经武威、金昌、张掖,一路向西到达敦煌到敦煌,穿梭于田野和历史,思绪激荡。结束后,各位成员结合考察收获提交的学术论文或随笔,已由文研院编印为《河西石窟寺考察报告》。

在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孟庆延老师的眼中,“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因此也充满着外行的好奇。”本期“现场”特刊发孟老师的考察记《河西十二时辰》,以飨读者。




河西十二时辰


文 / 孟庆延


《河西石窟寺考察报告》

文研院编


2020年的秋季学期,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第九期驻访学者。因为疫情的缘故,相比于往期的驻访学者,我们属于“迷你版”的一届,因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到时长,我们第九期都“缩水”了25%-30%(请忽略统计数据的来源)。到二院报到的那天,大家都还在喟叹桃花源般的研究环境我们只能享受3个月,但谁都没想到“缩水”的我们却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膨胀机会”——组团去河西走廊!这个团可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团,而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韦正老师、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联合带队,同时又有第九期全部邀访学者,还有第七期邀访学者的“代表”黄盈盈老师。这是个毋庸置疑的“豪华”团,因为整个团队的组成,除了韦正老师和丁得天老师外,剩下的大部分都为历史学的学者,而且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从时段上看包括隋唐史、辽金史、蒙元史、明清史;而从研究范畴上看又涵盖制度史、文化史、书法史、艺术史、科学史、宗教史。为期十二天的河西之行,毫无疑问是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也是我学术生涯中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考古学和历史学的魅力。


河西走廊示意图

考察团合影


就如同世界上大多数事情一样,这次河西之旅其实也是“痛并快乐着”的旅程,因为在河西之行之前,邓小南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每个人都要在回来之后交出一份“作业”,也就是河西走廊考察的学术随笔。对于我这样一个始终对河西走廊充满向往、对考古充满兴趣,但又对相关的知识领域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是,当我在deadline迫近,自己开始动笔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过去半年多的河西之行的一幕幕画面却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出来,大家在车上、在壁画前、在石窟寺佛像前的各种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讨论,也再次涌现出来。仔细想想,尽管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在这次“速成班”中学会了断代,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理解了“瑞像”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涵,但是一路上的见闻与感受,却成为了河西铭刻在我身上的福柯意义上的“效果史”。索性,我套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的题目,记录下在我心里留下深刻记忆的“河西十二时辰”。



一、河西:想象的走廊


河西走廊,敦煌石窟,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文史基础,更遑论专业素养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我所有对河西走廊的认知,基本来自于对陈寅恪中古史著述的阅读。在陈先生的笔下,魏晋隋唐其实是理解“华夏何以为华夏”的关键时期。因为自魏晋以来,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原王朝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既有周边尚武的游牧部落的军事威胁,又有已传入中原的佛教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思想冲击,同时还面对着魏晋以来的分裂状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中国的历史与文明逐次展开,渐渐以“隋唐”的大一统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实际上,与其说这一是个中原王朝在政治上重新实现了“大一统”的帝国形态,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思想碰撞,文明交融的大融合时代。


河西走廊上的景色


实际上,这也是我认为的陈先生着力于隋唐中古史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即探寻这样一种相互交融的文明生成史与制度沿革史。在阅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写下的这些文字:


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制度,无不相互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绝难保持。是以佛家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鑿枘,势不得然也。六朝以后之道教,包罗至广,演变至繁,不似儒教之偏重政治社会制度,故思想上尤易融贯吸收。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至道教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成融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之教义。此种思想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继承此种遗产而能大成者。窃遗中国自今日以来,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1]


一直以来,河西走廊与敦煌石窟对我来说都是“心驰神往”而又“不明觉厉”的存在,就是因为这里是理解文明交汇的绝佳区域。一直存在于文字和想象中的“河西”,也终于要“落地”了。



二、缘起:魔幻的瑞像


其实直到现在,我都没搞清楚河西走廊的考察活动究竟是如何“缘起”的,但是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因为敦煌研究院的丁得天老师也是我们第九期驻访学者成员的话,这次河西之旅估计将很难如此圆满。其实,丁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还要从他在文研院进行的那次学术报告说起。


按照文研院的要求,每位驻访学者都要进行一次学术报告,这次报告要求讲自己最近正在进行中的课题和最新的研究。丁得天老师讲的是什么呢?我记得当时是这样一个报告题目:《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研究——以敦煌为中心》——在这个题目中,我几乎只知道“敦煌”。刘萨诃、番禾瑞像与圣容寺是什么?这些语词和敦煌有什么关系?


盘和都督府御谷山番禾县北圣容瑞像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中唐)


番禾瑞像刺绣(盛唐)

大英博物馆藏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必须承认的是,丁老师的整个报告给我们呈现了非常丰富的史料,也有非常炫美的照片。雪后的圣容寺,还有那些精美的瑞像,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也不断地引发着我的好奇: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其实,文研院的内部学术交流真的挺考验人的,这种考验是同时对听者和讲者产生的——因为它意味着听者要努力地去考虑完全不是自己专业研究领域内的议题;同时也同时意味着讲者需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提问。比如讲座现场我们就七嘴八舌提出了各种问题:“番禾瑞像究竟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番禾瑞像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丁老师的解答其实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学术好奇心,因为他告诉我们的答案是:这佛像曾经准确预言过国家的命运,而且不止一次。丁老师的回答对我们来说,就好像抡圆了的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同时还种下了一颗不明觉厉而又刨根问底中的种子。于是,“去河西”成为了我们的“普遍性”。


背屏式石雕番禾瑞像(初唐)

永昌县博物馆藏



三、断代:“不晚于北魏”


整个河西考察的过程,是兰州开始,经武威、金昌、张掖,一路向西到达敦煌。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学者进行学术考察,因此也充满着外行的好奇。因为上课的缘故,我比大部队晚12小时到达兰州。因此,我的河西之行,实际上是从炳灵寺石窟开始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石窟寺,究竟要看什么呢?这一路上,我们看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石窟寺,各种壁画,大家上来讨论的前几句话经常是这样的:“这是什么年代的?”“不晚于北魏”或者“不早于唐”,再或者“这个绝对是唐以后的”。特别是韦正老师,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做进一步讲解的开场白。当然,在这句开场白之后,接下来就是对断代依据的讲解。无论是从造像的姿态,还是衣着,以及整个石窟寺有无中心柱的建筑构造,韦正老师都会一一给出答案。到了后来,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石窟、造像和壁画的时候,大家总是七嘴八舌地说出“不早于某某(时代)”。这次河西走廊的学术考察团队,无意间竟然成为了一群“看热闹”的外行的“断代速成班”。


北魏 敦煌257窟壁画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并没有真正掌握断代的技术,但是“断代”这件事却不断地刺激着我。我总是在想,断代意味着什么呢?它本质上意味着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细节的捕捉。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研究者经常批评历史研究者囿于细节,过分注重讲故事而忽视大的理论判断;而历史学的研究者则经常批评社会科学用理论框架对史料进行剪裁,忽视对细微的历史材料的捕捉与比对。尽管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历史社会学,我本以为自己对时间和细节的把握还算是挺重视的,但是这次河西考察之旅,却让我更为直观,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时间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细微之处的体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