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李天纲:徐光启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丨讲座实录

摘要: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那必定当是徐光启。这位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不仅通晓天文历法、数学测量,还精通水利农业和军事科技等。尤其在中西方文化翻译方面,他与欧洲传教士之间的交流合作,除去我们熟知的《几何原本》外,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他就已经翻译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也就是徐光启的《灵言蠡勺》 ...

如果要在中国寻找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那必定当是徐光启。这位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不仅通晓天文历法、数学测量,还精通水利农业和军事科技等。尤其在中西方文化翻译方面,他与欧洲传教士之间的交流合作,除去我们熟知的《几何原本》外,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他就已经翻译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也就是徐光启的《灵言蠡勺》。《徐光启全集》的主编李天纲在讲座中说,徐光启“用《大学》《中庸》里的文句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用宋明理学的术语来解释阿奎那神学”。此外,他还借助欧洲先进思想,发起了影响至今的“数学革命”“历法革命”“农业革命”和“军事革命”。

在“数学革命”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他还提出“度数之学”的实用思想,详细论述了数学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方面的应用,甚至建议开展分科研究。

在“历法革命”方面,徐光启引进圆形地球概念,介绍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推出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更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至今我们天天都在使用的24小时便出自徐光启,他将“十二时辰”改成了“廿四小时”。

在“农业革命”方面,徐光启精晓农学,著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李天纲看来,对中国农业起到革命性作用的有两方面:一是他积极推广番薯,极大地解决了中国古人的温饱问题,促进了中国人口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他积极实验南稻北植,试图解决“南粮北调”难题,减轻南方的负担。

在“军事革命”方面,他曾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极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极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等军事方法,务必“求精”和“责实”。徐光启特别注重火炮武器的制造与使用,不断上疏,希望能引进火炮制造技术,自己也不断探索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等军事思想。甚至,他还与葡萄牙国王、红衣大主教贝拉明通信,不仅谈宗教,还谈论科学与军事;满清入关之际,他希望从澳门引进“红衣大炮”。李天纲在讲座中说,多尔衮入关后,读到了《徐氏庖言》,说如果徐光启还活着,如果崇祯皇帝完全信任徐光启,哪里还能让我们入关呢?

当时,徐光启这一代人把“中国知识”送到欧洲,推动了全球的思想进步。他积极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以博学务实的思想和中欧合作的方式,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被称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启全集》的主编、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近期在“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与我们的生活”讲座中,讲述了“徐光启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下面是讲座文字整理,讲座内容有删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权刊发。




讲座丨李天纲

整理丨严步耕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一生有幸有不幸。他是400年来最出色的上海人,也是最了不起的中国人。但就此称号而言,他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不愧为“三才”兼具,氤氲所钟。天时,指的是400年前进入了“早期全球化”时代;地利,指的是那时的上海正处在时代前沿;更主要的是他有“人和”。

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人物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睁眼看世界”后面还有一句狠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师长说”是你死我活的:你吃不了我,我就偷师学艺吃掉你。这不是“人和”,是“人不和”。这种近代史叙述方式是一个斗争心态。不管是明史、清史,还是近代史、现代史,如果我们多讲讲徐光启的话,至少会对16世纪以来的中西方历史(明清易代史要另说)有一种舒展的心态、柔和的理解。徐光启和欧洲人交往,是以交朋友的心态学习“文艺复兴”。近代历史从他讲起,可能在中西思想、宗教、哲学领域得到“会通”式的启发,从个体精神的“人和”达成文化上的“人和”。


上海徐光启纪念馆内徐光启手迹集字碑文《刻〈几何原本〉序》

1600年以来,在上海发生的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都和徐光启有关。南京、北京也是徐光启待过的城市,但许多他留在帝都的痕迹都被抹掉了。在上海,400年里,他有家族传承、信仰社群扩展,还有书院兴替、书籍刊刻、学派讲习,徐光启的精神一直没有远离这座城市,反而得到发扬光大。徐光启的事情,当时并不被认为重要。比如他和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翻译了《灵言蠡勺》,黄宗羲这样博学的人都读过,其他没有人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有些400年前的大人物,早就作古;徐光启不同,他越来越现代,好像就是昨天刚刚离去。

按徐光启的思路看,近代史就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历史,而是中西交流、中西会通的历史,是中国和西方相互学习的历史。徐光启跟利玛窦两个人翻译的《几何原本》,在当时一点都不重要,但现在“几何”就伴随着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几何”这个词的发明权或商标权,一定是徐光启的。所以,历史不远,就在身边。“历史活着”,一段历史、一种理论、一些原理、一些教训,都不是空洞的,它们在生活中充满了精神性。

《徐光启全集》,[明]徐光启 撰,朱维铮、李天纲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版



1


徐光启与中西文化交流

徐光启有三个身份很重要。

首先,他是一个政治家。1633年,徐光启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在做中国的头等大事——拯救大明,崇祯皇帝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徐光启承诺拿出一部好的历法,把天下乱象搞定。危亡时刻,中国人对天地特别崇拜和敬畏:从皇帝、士大夫到老百姓都认为,把皇历编好了,天象说准了,历法准确了,天下就会慢慢地太平。人与天要相配,君不配德,德不配位,天下就大乱。此外,徐光启还承诺能抵挡满清入侵,他以文官身份挺身练兵,法宝就是从澳门引进“红衣大炮”。他确实是能救大明王朝的,但在1633年去世后,明朝就没得救了。这个判断并非臆测,这是多尔衮说的。多尔衮入关后,读到了《徐氏庖言》,说如果徐光启还活着,如果崇祯皇帝完全信任徐光启,哪里还能让我们入关呢?徐光启的杰出政治家地位,在晚明当属第一人。

其次,徐光启是一个科学家。他翻译了《几何原本》,还编写《农政全书》,主持编纂《崇祯历书》。但是,翻译事业的另一半是外国人利玛窦。

穿着中国服装的传教士利玛窦(左)与徐光启。

徐光启的另一个身份,即天主教徒。所以,徐光启有政治家、科学家、宗教家三种身份。这三种身份是不能割裂的整体。2003年徐光启墓被修复,恢复了1903年的样子(徐光启入葬是在1644年),十字架被竖起来了。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只有一封匿名信,问徐光启是科学家,怎么会相信迷信?这就是割裂了他的三种身份。正是三重身份的合力,令徐光启高大起来。徐光启后来升迁顺利,主要是他的复合身份所产生的独特能力,无人可及。他位列次辅,还是文渊阁大学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