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案例

多学科深度融合探寻泛欧亚语系起源与分化

摘要:   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Martine Robbeets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该研究团队通过对98种泛欧亚语言254个基本词汇概念的3193个同源集进行贝叶斯谱系建模分析,重构了泛欧亚语 ...

  2021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宁超研究员与德国马普所-人类历史研究所Martine Robbeets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封面文章“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该研究团队通过对98种泛欧亚语言254个基本词汇概念的3193个同源集进行贝叶斯谱系建模分析,重构了泛欧亚语系各分支语言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推算了泛欧亚语系的分化时间和起源地。

a 泛欧亚语系98种语言的现今地理分布。

b语言学分析重建的泛欧亚语系各语言支系在新石器(红色)和青铜时代(绿色)的地理分布。

  此项研究推翻了原有关于泛欧亚语系起源的多项论断,将泛欧亚语系可能的起源中心追溯到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早期的粟黍农业人群中;并推测原始泛欧亚语系的起源时间为距今9100年,其分支语系-原始阿尔泰语(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族的共同祖先)分化时间为距今6800年,蒙古-通古斯语的分化时间为距今4500年,日-韩语的分化时间为距今5450年。

  此项研究还首次报道了19例来自于韩国、日本九州以及琉球群岛的古DNA数据,并与东亚地区迄今已发表的所有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所有泛欧亚语系区域内的代表性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都包含东北亚的四个代表性的遗传成分,如黑龙江流域、西辽河、黄河以及日本的绳文文化人群,黑龙江流域遗传成分代表了除绳文人之外的所有人群根部祖先成分来源。通过对朝鲜半岛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群在遗传上含有绝对比例的来自中国北方农业人群的遗传成分,并且至少在距今6000年前,朝鲜半岛居民就与日本土著的绳文人发生过不同比例的基因交流,又在随后的历史过程中,绳文人的祖先成分在朝鲜半岛上被中国北方农业人群所替代。通过分析日本九州的弥生时代农业人群的基因组,表明日本群岛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转变过程中不仅包含文化和农业技术的变革,同时也受到最终来自于中国北方农业人群的遗传输出。

  该项研究打破学科边界,是运用语言学、考古学以及古DNA研究三方面证据深度交叉融合的首次尝试,充分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在全面探究古代人群历史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了解跨欧亚大陆不同语言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演化关系提供重要依据,为认识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古代人群迁徙和农业传播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108-8  

(原文标题:语言学、考古学、古DNA“三驾马车”阐明史前泛欧亚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人群 图文转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 文章有删改)

分类: 中文 研究 域外案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