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固原史道德墓出土的金覆面

摘要: 覆面,是指人死后直接掩盖在死者面部的覆盖物,体现着“灵魂永存”,同时也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覆面的葬俗由来已久,西周时就用玉石覆面,南北朝至唐朝使用丝质或纸质覆面,而金覆面则是用金片捶錾而成。1982年在宁夏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史道德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墓葬虽遭严重盗掘,仍出土金器、陶器二十余件,金覆面就是其中之一。 史道德墓 ...


覆面,是指人死后直接掩盖在死者面部的覆盖物,体现着“灵魂永存”,同时也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覆面的葬俗由来已久,西周时就用玉石覆面,南北朝至唐朝使用丝质或纸质覆面,而金覆面则是用金片捶錾而成。1982年在宁夏固原县南郊乡王涝坝村史道德墓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墓葬虽遭严重盗掘,仍出土金器、陶器二十余件,金覆面就是其中之一。

史道德墓出土的金覆面

金覆面共由11件组成,主要部位均由金片打压而成,其上多有穿孔,作用是与丝织物缀合。因出土时覆面上缀连的丝织品已经腐朽,加之人头骨被盗墓者抛置墓门口,因此覆面在头骨上的位置已有错位,根据各部位的功用进行复原。
护额饰:1件。下部为一长条形金片,金片两端均残,右侧缺。其上为一半月形,半月间托一圆形,下端有一穿孔。圆形直径1.9厘米,半月形直径3厘米,长条残长5、宽1.2厘米。
护眉饰:2件。形似柳叶,上凸下凹,两端尖弯,各有一个穿孔。长5.9、4.5厘米,宽1、0.9厘米。
护眼饰:2件。已锈蚀,左眼稍残。上有圆孔,圆孔边缘起凸棱,端有一个孔。长为4.3、3.9厘米,宽2、1.9厘米,孔径1厘米。
护鼻饰:1件。形似鼻状,上端稍残,有一个圆孔。中部起脊,较平直,背面凹下,下端有两孔,两侧有斜对三穿孔。残长6.3、中宽1.6、下宽2.5、高1.5厘米。
护唇:2件。合起后形似上下嘴唇,表面稍鼓,背凹,两端稍尖,端有两孔。长4.4、4厘米,宽1.2、1.1厘米。
护颌饰:1件。两侧为长条形,上端呈圆形,有一个穿孔。每侧由三节铆接而成,上两节有四叶状铆片,四叶间各有一个铆钉,下端由两铆钉直接铆制,中部形似枣核。长17.3、宽1.4厘米。
护鬓饰:2件。形制相同,均有残缺。下有一个长条形扁片,上焊接一个长方形片饰,一角削去,上锤揲凸起叶纹。长5.1、4.8厘米,宽3.8、4厘米。
金属面具作为丧葬习俗,其历史在中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样完整的金覆面在中原是非常罕见的,应该不是当时中原人的葬俗。金覆面中的护额饰,为半月形托一圆球,圆球或即太阳,当与西亚、中亚人崇拜日月的习俗有关,墓主人在亡故后的埋葬习俗上保留了其祖先崇尚日月的传统。根据墓志知道墓主人史道德为唐朝时在中国定居、为官的中亚粟特史姓胡人的后裔。星月托球图是粟特族祆教文化常见的符号,代表着光明,所以这件金覆面和中亚的祆教有一定的关系。

史道德墓出土的金覆面线图
固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丽荣绘制

祆教也称所罗亚斯德教,因崇拜火,也叫火祆教、拜火教。曾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由于祆教崇拜天、地、日、月、水、火、木、土,因此极易被当地居民接受。火祆教传入中原地区大约在公元516~519年间。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朝廷的支持,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在丝绸之路沿线多有祆祠,唐朝还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唐朝时中国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唐朝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一是为了尊重外国侨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波斯、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有着政治和商业上的目的。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推动了一系列废佛政策,祆教也受到排斥,从此一蹶不振。宋代以后不再见于文献记载,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
公元4~5世纪,祆教随着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影响。金覆面的出土,明确了墓主人的种族和文化习俗与中亚和两河流域的联系,也进一步显示了宁夏固原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占有的重要位置,为研究粟特人在固原境内随俗而葬后仍保留中亚先祖的某些丧葬习俗提供了材料。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1年第10期


本公众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编辑:高文思
审核:耿 坤
监制:朱 威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