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喜龙仁 | 遗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造像

摘要: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为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龙仁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对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的写作影响巨大。书的图录部分收录了近千张图片,这些图片又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点喜龙仁在开篇就提到了:“5—14世纪的中国造型艺术主要服务于佛教。”他对中国佛教雕塑评价颇高:“中国的 ...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为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龙仁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对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的写作影响巨大。书的图录部分收录了近千张图片,这些图片又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点喜龙仁在开篇就提到了:“5—14世纪的中国造型艺术主要服务于佛教。”他对中国佛教雕塑评价颇高:“中国的佛教雕塑一方面有意忽略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体结构,比西方的宗教雕塑更受约束、更为刻板;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更广的影响力,其中的佳作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典范,达到了精神层面的成功和完美的平衡。”

书中提到:“进入公元5世纪,佛教主题的雕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确,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佛学经典被译成汉语,涌现了一批讲经传道、创立宗派的佛学大师。作为佛教文化艺术重要表现的佛雕雕塑,在这一时期开始迅猛发展,在中国雕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是从这一时开始兴建,其中的早期石窟造像特征鲜明,有别于隋唐巅峰时期的造像。不过这些早期石窟造像多有损毁,加之后世的粗糙修复,留有许多遗憾,“只有在个别远离寺庙、不太重要的小洞窟内,或者是某些高处的摩崖窟龛中,才能看到一些躲过修补、保存相对完好的造像”。这一时期的其他佛教雕塑,如人物造像、造像碑等,都具有明显的早期佛教雕塑特征。这些早期佛教雕塑历经岁月洗礼与历史洪流留存下来的相对较少,有些辗转流落海外,成为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藏。然而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屡遭劫难,绝迹世间。由此可见,书中展示这些雕塑影像尤为珍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南朝·宋、齐、梁 公元420年—557年


佛首。位于南京栖霞寺内壁龛中(参见寺内吴越时期宝塔的相关介绍)。佛首很尖,造型非常古朴,进一步表明壁龛和石窟开凿于梁代。浅灰色砂岩。高5英寸。作者收藏。


释迦牟尼佛坐像。坐于四足台座上,结禅定印,叶形大背光上刻有涡纹和火焰纹。南朝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鎏金铜像。高1英尺2.5英寸。此前由端方收藏(参见端方《陶斋吉金录》,第8卷,第1~2册)


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坐于方台上,置于四足基座上。双手缺失,头部毁坏。叶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纹和两尊菩萨。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浅灰色石灰石。高1英尺6英寸。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波士顿。


释迦牟尼佛坐像。坐于四足台座上,结禅定印,叶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纹以及三尊浮雕小佛。造像属于犍陀罗样式。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鎏金铜像。高5英寸。弗利尔美术馆收藏,华盛顿。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