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摘要:   2021年11月21日上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主要策展团队,全程参与了展览的设计和布展。此次展览从讲述考古故事的角度提炼出上山文化的核心价值和重要内涵,以“轻学术”的导向走进公众,获得观展领导、专家、媒体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展览共分六个章节,以“那一个脚印” ...

  2021年11月21日上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主要策展团队,全程参与了展览的设计和布展。此次展览从讲述考古故事的角度提炼出上山文化的核心价值和重要内涵,以“轻学术”的导向走进公众,获得观展领导、专家、媒体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展览共分六个章节,以“那一个脚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缕炊烟“、“那一抹红”“、”那一个时代“为题,串联起上山文化的历史进程和上山先民的重要贡献与独特价值,凸显其在万年中华文明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览现场照片

  下午,“万年浙江与中华文明”座谈会在国家博物馆四楼会议室举行,以下节选与会领导、专家们的发言纪要,以及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对此次展览和会议的贺信。

国家博物馆 王春法馆长

  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总书记对上山文化考古的批示精神,一直致力于考古工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此次“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旨在全面解释以上山文化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社会对于中华文明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东亚和世界的贡献和影响,意义深远而重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考古学泰斗、资深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贺信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也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上山文化已明确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它还是中国农耕村落的源头。上山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就充分体现了上山文化的地位。”

  “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十分有意义,这有利于向全社会展示稻作文明对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刘玉珠

  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国家对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势在必行,要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长期坚持和推进。

  围绕上山文化开展大遗址考古工作,继续推进上山文化的发掘、研究、展示和利用,要深入研究上山文化诸遗址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上山遗址与周边大遗址的关系。通过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加强系统性研究,要加强多学科合作,把上山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同时,上山文化的意义和学术价值,还要加强展示和宣传,在服务社会、走进公众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学术单位、党政机关都要持续支持。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杨建武局长

  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全力以赴推进上山文化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上山文化作为“文化浙江”的重要载体,确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目标,并努力打造成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中的高峰,“诗画浙江”的靓丽金名片。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研究和保护被纳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四五”工作规划,被写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工作文件。

  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管部门,一定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推进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宣传利用和申遗工作。此次展览和座谈会就是要“定坐标、明方向、理思路、树信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蒋乐平研究员

  考古学界普遍关心上山文化的年代和分期问题,上山文化距今10000—8500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之间陶、石器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比较明显,上山文化的整体面貌始终一致。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具有以下特征:1、存在一系列的农耕行为证据;2、走向旷野定居,开启农业聚落模式;3、是一种稳定进步的文化现象,未曾中断、一直延续。以上“先进”特征确立了上山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赵志军研究员

  赵志军认为,人类无意识改变植物生物性的耕种行为开启了植物的驯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的耕种行为在前,然后才出现驯化作物,并且有目的行为主导了植物的驯化方向和速率。因此,研究稻作农业起源问题,没有必要纠缠于哪里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而应该将目光转移到考古学上何时何地出现了最早的人类耕种行为。以此视角,最早的稻作农耕行为上山文化最早出现,稻作农业的源头和农耕村落的源头都是上山文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副教授秦岭

  上山文化对全人类的价值和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水稻被人类选择的特殊性。水稻是湿地环境中人类改造驯化的唯一植物,繁殖性弱,是单线进化的物种,驯化过程漫长,人类的改造行为本身就意义重大。

  第二,上山文化的特殊性。上山文化稻作农业的延续性最好,开始的时间最早,其他地区的稻作农业是在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并没有始终延续。

  第三,稻作农业是何以“中国”的基础,稻作向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地区传播促成了南太平洋岛屿的新石器化进程和太平洋文化圈的格局,向东北亚地区传播,奠定了东亚文化圈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研究员

  上山文化的彩陶就是当时的“高端”手工业,陶器器型尽管简单,但具备了成熟的制作工艺,最鲜明的就是化妆土技术,还有彩绘、渲染、用彩搭配等,纹饰简单但很有用意,要进一步仔细观察和研究。从遗存类型和技术条件上,上山文化很有希望发现白陶。就彩陶而言,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实至名归。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上山文化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上山文化反映了比较全面、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群落和文化面貌,出现了最早的驯化稻米的实证,农业定居、陶器制作和生产工具都出现了一定规模。

  第二,人类从洞穴居住走到山前坡地的原因值得思考,上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第三,上山文化出现了特征鲜明的石器群;陶器种类多样化和最早的彩陶,都是史前陶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出现了有深刻含义的刻划符号和最早的米酒。稻作农业影响远久,解决了低湿地人类生存食物的问题。

  第四,上山文化的众多创新性,值得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它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复杂化程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赵辉

  上山文化走过20年的历程,找到了20处遗址,对年代分期、稻作、陶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这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做这项研究,也很了不起。

  这次展览进行了成果归纳和总结,还有一些工作可以寻求突破,上山文化地方类型的划分,以及如何认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复杂性都是全新的课题。

  接下里开展工作,要全面系统的构想和设计,把上山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都了解清楚,从完整性的角度看,仙居下汤遗址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点。良渚距今5000年,上山文化在它之前找到一个5000年的基础。浙江的史前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要继续在这个序列里做研究,现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说得很清楚,认识得很透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陈星灿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奥·巴·约瑟夫(O.Bar.Yoseph)教授多年前批评我们往往拿一两个遗址讨论农业起源问题。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概有一百多处遗址,他说我们研究农业起源的刻度太粗了。

  据我了解,上述三个在广义上属于西亚的地区,农业起源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距今1万年前,这三个地区都出现了定居和的农业,但是缺少陶器。在西亚,定居先于农业,农业先于制陶。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我们就发明了陶器,农业和定居也是一致的。目前来看,上山文化是农业和定居证据最充分的,而且比较成熟,农业的出现或农耕行为的开始在此之前能否再找到一个源头,值得关注。今后的工作,或许能在金衢盆地中心以外的地区找到更多的遗址点。

  毫无疑问,上山文化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定居和农业社会。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陈同滨

  关于上山文化的申遗工作,她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第一,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是什么现状;第二,世界遗产中的农业起源遗产;第三,关于上山文化申遗的工作设想;第四,上山文化申遗的意义。

  她认为,上山文化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是继良渚古城之后可以直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揭示了钱塘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对东亚地区文明进程的贡献,同时也填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稻作起源的类型空白,也是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此外,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傅稻镰教授通过视频从全球视野下的新石器化进程,讨论了上山文化的价值和特殊贡献。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刘莉教授介绍了上山文化与谷物酒的起源问题。

  最后,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女士介绍了今后五年上山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大体思路,表达了积极推动上山文化申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浦江县委书记俞佩芬

  此次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为期三个月,展览期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蒋乐平研究员还将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公众讲座。(文字:孙瀚龙 图片:浦江县融媒体中心,上山遗址博物馆)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