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走近玛雅:科潘的发现和思考

摘要: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李新伟 走出去,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进行发掘与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在2000年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实施多年后,这一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因为参与项目的学者深切认识到,要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必须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而我们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十分有限,加深了解的最好方式是从最基础的考古工作开始。  项目缘起  优先选择玛雅文明有多种因素,其中之 ...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新伟 
 走出去,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区进行发掘与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的夙愿。在2000年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实施多年后,这一愿望变得更加迫切,因为参与项目的学者深切认识到,要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必须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而我们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十分有限,加深了解的最好方式是从最基础的考古工作开始。

  项目缘起

  优先选择玛雅文明有多种因素,其中之一是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尤其是早期中华文明有很多可比性。张光直曾经提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我们可以把这一整个文化背景叫作“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具有共同文化基因的人群在相互隔绝的两个大陆上,如何探索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既相似又各放异彩的灿烂文明成果,这是非常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

  2014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在玛雅文明的著名城邦科潘遗址开展工作的契机。

  科潘(426—810)是玛雅文明著名的城邦,雄踞玛雅世界的东南隅,控制范围大致包括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科潘遗址是城邦的都城所在,包括由仪式广场、金字塔、球场和王宫组成的核心区以及位于其西南和东北的贵族居住区。19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即在此开展考古工作,至今持续百余年,成果丰硕,是资料最丰富、被研究得最充分的玛雅城邦之一;也因为其建筑之宏伟、雕刻之精美、文化之繁荣,被称为玛雅世界的雅典。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科潘遗址考古和玛雅文明研究列入创新工程重大课题予以支持。2016年7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一行对科潘遗址进行考察,在洪都拉斯总统的见证下,与洪都拉斯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哈佛大学合作,达成在科潘遗址开展考古工作的意向。

  我们选定的工作地点是编号为8N-11的贵族居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四面均有房屋建筑,形成一个封闭院落,等级仅次于王宫。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居址东部进行了发掘,发现雕刻有日、月和星宿神图案的石榻,表明居址主人的重要地位。我们拟在五年内对其进行全面发掘并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初见成果

  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开,我们首先选择了8N-11中最高大的北侧中心建筑进行发掘。目前,该建筑晚期的结构已逐渐清晰,包括两层高大台基和倒塌殆尽的顶部建筑。第二层台基四面墙壁上有13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与王宫区第29号建筑上的图案完全相同。该符号与科潘王国起源和王族密切相关,科潘第1王就是在一个以交叉火炬为标志的圣殿中获得了太阳神的加持和可以建国称王的身份。玛雅宇宙观中认为天有13层,所以“13”是很神圣的数字。玛雅有类似于中国的干支纪年的专用于祭祀的历法,每个周期为260天,就是以13轮流搭配20个日名。这些发现足以表明北部中心建筑的重要性。

  在北侧中心建筑与东、西两侧附属建筑间的夹道内,发现大量可复原陶器的碎片、动物骨骼、黑曜石残片和残石器等遗物。出土1件人面形焚香器盖,表情细腻生动。我们推测,这些是整个贵族居址被废弃不久后,新的居民在此生活的遗留,对了解科潘遗址衰落的原因和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2016年4月,考古队开始对北侧中心建筑进行解剖,并同时开始了对西侧北部建筑的正式发掘。在对西侧北部建筑的发掘过程中,不断有精美雕刻出土,包括与中国龙首酷似的羽蛇神头像、玉米神头像,象征太阳的十字花图案(玛雅语为kin)、抽象的蜈蚣头部图案,还有鸟爪、水滴、海贝图案等。西方在玛雅宇宙观中代表冥界,冥界的出入口是一片汪洋。该建筑的雕刻均与冥界景象以及玉米神和太阳神死后沉入冥界又重生的神话相关。

西侧北部建筑的北侧发现的蜈蚣头雕刻
 
  在沙盘中的初步修复表明,西侧北部建筑面向中心广场的正面墙的上部,有三组相同的雕刻:羽蛇神首的神鸟,双腿微曲,展开双翅,腹部有一尊玉米神头像。这应该表现的是神鸟奋力飞升,协助玉米神脱离冥界,重获新生的场景。鸟翅很独特,为剖开的菊花贝形状,可能是为了着力表现鸟的神异及其与冥界的关系。

  在建筑正面墙体门两侧的位置,各发现一组长方形浅浮雕雕刻,图案主体为玉米神的侧面像,冠饰为简化的羽蛇神首,整体表现的应是玉米神深入冥界等待重生的意象。

 
西侧北部建筑发现的等待重生的玉米神像


西侧北部建筑发现的玉米神头像
 
  根据墨西哥考古学家1982年在庭院中做的小规模试掘,我们确知北侧建筑下存在早期建筑,并采取玛雅考古中行之有效的打隧道的办法,穿透表面的晚期建筑,发现了两个时期的早期建筑。最早的第一期建筑为东、西并立的两个高台建筑。随后的第二期居住者破坏了一期建筑台基顶部的房屋,并将部分台基拆毁,安置了至少一座墓葬。接着,填充土石,将两个台基连接成一个东西走向、长约20米的长条形台基,在台基的中间和东、西两侧建设了三个建筑,开创了一个台基三座殿堂的模式。最后,第三期居住者拆毁了二期建筑台基顶部中间的正殿,在中部建设了高大的有13组交叉火炬图案装饰的台基,并在其上建设了重生的主殿。

  这些重要发现使我们对整个贵族庭院的发展演变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虽然墓葬尚未清理,但在墓外已经发现2件随葬陶器,时代为古典时代后期的早段(古典时代后期的时间约为600—900年)。当时这一建筑群已经存在。第三期建筑则一直延续到第16王时期(763—810)。此组建筑的发展演变,应与科潘王国的兴衰密切相关。

  美美与共

  虽然项目启动不久,我们对玛雅文明也刚开始初步了解,但已经感受到亲手触摸另一个灿烂文明的震撼,也引发出一些关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不同道路的深入思考。沟通天地的萨满主义为什么在玛雅一直是统治的基础?为什么玛雅城邦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帝国?这些都是可以启发我们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深刻认知的重要问题。作为玛雅文明研究的后来者,我们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现在西方学者的研究水平,但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我们也有信心获得可以促进玛雅文明研究的独特体悟。

  在田野发掘技术和理念方面,我们则更加自信。我们引入的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我们坚持的注重地层和遗迹关系分析的理念,也加强了对各时期建筑复杂更替过程的了解。这些都获得了洪都拉斯和哈佛大学学者的真诚认可。

  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提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新世界文明观”。这为我们大力开展对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契机。基础的考古工作是促进相关研究扎实开展的最有力手段,西方各国的古代文明研究莫不如此。

  中国考古“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17日第5版)

分类信息

作者:李新伟

更多信息...

科潘玛雅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