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陈同滨:关于建筑遗产若干概念的思考

摘要: 来源:畅言网 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所所长陈同滨 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元上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曾是蒙元帝国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与陪都“夏都”(1274-1368)。它由遗存占地2287公顷的城市遗址遗迹和墓葬群组成,并拥有175853公顷的辽阔而富有蒙 ...
来源:畅言网

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所所长陈同滨

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元上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曾是蒙元帝国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与陪都“夏都”(1274-1368)。它由遗存占地2287公顷的城市遗址遗迹和墓葬群组成,并拥有175853公顷的辽阔而富有蒙古高原特色的地理景观与纯正的蒙古族敖包祭祀传统。

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对元上都的了解超出我们的想象。上都是忽必烈进入中国以后首先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城内的规模不小,相关景观更是很大,整个范围两千八百平方公里。它现在遗存的景观显示上都是一个非常规则的汉地城的格局,中间是宫城,外面是皇城,最外面是外城,老百姓在最外面,北官厢是御林军住的地方,这个格局和我们中原地区的不一样,但是又有中原地区的倾向。上都有角楼和护城河,道路呈工字型,学汉人部分学得很像,但是里面的建筑格局完全是自由式,没有对称,没有中轴,没有讲究其他的形制,由此可以看出,元上都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

上都城外东南西三个方向分别是不同民族的居住地,整个城市位于一个叫“金莲川”的湿地中,背后是阿克萨沙地,景观非常独特,沙漠上长树长草还有湖水。北京的专家认为这里是一个离宫,因为城内没有老百姓,蒙元历史的研究专家认为它是都城,因为历代蒙古皇帝的“上”就是都,冬天必须回到这里来冬祭,每年蒙古族的大会也在这里召开。所以从文化性质来看,这里到底是都城还是离宫,研究重点应该在城市文化方面,通过游牧和农耕两种文明的对比,我们明显发现上都在城市文化方面的“二元城市文化”特征。

鄂尔浑河谷

我们从上都的城市特点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选址特征是背山面水,而蒙古人则是逐水草而居,这个特点在上都这里综合起来了。上都这个城市是落在湿地里的,在中原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防洪历来都是大事。但是到了蒙古人这里则不然,蒙古人对于湿地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点合起来出现了湿地上的城市,考古发现上都这个城市下面是灌了很多铅和砖石做地基的,下面有很多水洼。

上都在空间序列方面,也讲究汉式的中轴对称,但是中轴之外的地方,都是蒙古族自由布局,没有规则对称的建筑物。城市景观在讲究几层城墙的同时,又把蒙古包并列地建造。道路系统既取了汉式的棋盘式的横平竖直,同时又有很多自由的地方。游牧民族在文化上其实是非常开放的,一方面坚守自己的天地萨满和圣山崇拜的宗教传统,同时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包括孔子的文庙都引入,在皇城的每个角落一个,他们对于其他宗教都不排斥。上都的两个墓地,一个以蒙古人的方式为主,另一个以汉人的方式为主。所以这个城市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二元文化的特征。

与此同时在它的城市功能上又体现了两都制,这和和他们的民族特点有关,从辽代以来,游牧民族一直选不同的地点做都城,到元代采取了两都制。两都为大都(遗址位于今北京)和上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这种制度既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冬营地、夏营地的传统习俗,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政权的多都制类似,也体现出了中原自古以来扩大政治统辖能力的两京制的政治功能。北边的上都主要控制漠北的蒙古贵族,南边的都城主要控制南方大部分的农耕地区,两都制是非常有政治策略的,与中国汉地传统的“两京制”具有同样的政治权力伸展功能。

哈剌和林城市格局分析图                                    元上都城市格局分析图

我们再来看看城市格局,中原农耕地区至13世纪,逐渐形成一种以宫皇城为中心的、由三层城垣环套的典型都城形制,我们称之为“环套型”,如隋大兴-唐长安、隋唐洛阳、北宋东京。游牧民族在占领部分汉地后的政权建立初期,往往在临近汉地的草原地带设置都城,城市形制通常呈现为由城垣围合成两个空间相对独立的、并列的城区,我们称之为“并列型”,如辽上京、金上京,以及位于草原腹地的哈剌和林;当这些民族往中原靠近的时候,他们的城市格局也开始改变,变为更加规则,开始按照中原汉地的“环套型”建城模式来建设都城,如辽南京、辽中京、金中都等。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农牧交接地带,中国北方的城市遗址上,一共有两种,一种是并列式的,一种是环套型的。   

到了元上都的时候,其实具有环套的特点,又有外扩的分布,但元上都的城市格局基本为“环套型”,外设四向关厢——有城垣围合的城区以皇家使用为主,城外的东关厢主要住游牧的蒙族,西关厢主要住定居的汉族。中国元代的的文化传播方向是南北向的,是农耕和游牧互相影响,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国的文化交流方向是沿着整个亚洲北方草原的东西向传播的。由于元上都遗址所展现出的鲜明的“二元城市文化”特征,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合典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2012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元大都这个例子中,我们是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包括其自身特点的对比,国内外的对比,游牧和农耕文化的对比等等,充分展现它的价值特征。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遗址(局部)

第三个案例我想简单讲一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申遗工作。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路线,我们这次做的申遗路线是从长安一直到七河地区,跨度是5000公里,路网的长度是3700公里,连接的是两个不同的文明,中原地区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七河地区是典型的游牧文明。越是不同质的文明,之间交流的愿望和动力就越大。在整个路线上,我们第一批申报了33个遗产点,沿线包括了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聚落遗迹、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5类代表性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2014年6月,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也成为整个丝绸之路中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的项目。

在工作中我们有一个体会,就是建筑遗产的门类其实是很丰富的,长安-天山廊道不仅仅是一个遗产点的问题,它还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现在世界史研究的趋势已经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框架,甚至也超越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等范畴,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就是对于“关联”和“互动”的强调,或者说人们不再局限地关注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关注世界何以是这个样子的。大家把关注的重心从各个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各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过程和相互作用,以及在交流过程中每个文明自身的特点传承,这是现在世界的一个潮流。丝绸之路就展示了各个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传承。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其实建筑之间还包含着一个动态的关系,对人类的文明有记载意义。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大量的建筑遗产之外,还有建筑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传播关系。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何为建筑遗产?我们国家现有的34个遗产中,只有一个遗产周口店不属于建筑遗产,可见我们现在谈论的建筑遗产的概念应该是更为宽泛的概念,而不应仅仅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我们需要打破地平线,不仅要关注地上的,也要关注地下的,更要关注遗产类型的扩展和它们之间的传播关联。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在经历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以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建设和复兴时期,在这个形势下,关于文明和文化的重新认识,对我们建筑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最后用习总书记的一段话结尾,习总书记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立在千秋。我们是文物大国,又处在成长和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筑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节选自建筑的春天——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发言)

陈同滨简介:

陈同滨,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所所长,长期以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国家重大文化资源和世界遗产以及大遗址方面的研究保护工作,自1993年以来主持以及合作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合作主持科技部、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委托的课题进二十余项,其中包括长城、故宫、莫高窟、高句丽,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的文化遗产规划工程,带领团队2007年被国家文物总局和国资委联合授予了文化遗产保护特别贡献奖,评价为科技水平国内领先、科技成果独树一帜,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2007年至2014年,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陈同滨坚持不懈地探讨和主导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的文化路线——丝绸之路的跨国联合申报技术咨询工作,成为联合国启动近30年的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的第一个申报成功的路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项目,被国际组织评委最具里程碑意义,也为后续项目作出示范的高度评价。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