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交流报告会 会议纪要(四)

摘要: 现将第四场与会者介绍与观点分享如下,以飨读者:湖北鄂州机场考古新发现报告人:田桂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田老师首先介绍了鄂州本地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北接长江,西北距离武汉68公里,湖港星布。鄂州兴衰受政治的影响,“秦置鄂县,汉因之”、三国吴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羡为武昌郡、西晋仍为郡治,元康元年改属 ...


现将第四场与会者介绍与观点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湖北鄂州机场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田桂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田老师首先介绍了鄂州本地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北接长江,西北距离武汉68公里,湖港星布。鄂州兴衰受政治的影响,“秦置鄂县,汉因之”、三国吴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羡为武昌郡、西晋仍为郡治,元康元年改属江州、东晋前期是长江中上游以至岭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后期地位减弱、南朝刘宋南朝设,郢州,武昌改属郢州,州治在夏口,下口取代了武昌的地位、隋代改郢为鄂,撤销武昌郡。


既往工作情况:鄂州有27个文物点,其中三普文物点13个,属于区级文保单位。分别为青龙山墓群、毛镰咀墓群、周熊塆墓群、曹中塆墓群、陈家塆墓群、邓家咀墓群、李家咀墓群、万家咀墓群、余家山墓群、潘家桥墓群、曹家塆墓群、左家山墓群。



项目背景:湖北省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鄂州机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字号工程、全省一号工程、提出了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将实施“客货双枢纽”的发展战略。


2019年9-12月,12家单位22支考古队对鄂州机场建设核心区11.84平方公里,27处文物点实施了近三个月的勘探发掘,勘探面积近9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26万平方米。共发掘墓葬183座、窑址20座、灰坑10处。出土陶、瓷、铜、铁、滑石器、金银器等800余件,标本近万件。下面是考古发掘示意图,红线范围内为发掘区墓地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



主要收获部分:183座墓葬中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砖室墓为主,计140余座,其中三国孙吴中后期墓葬2座,南朝墓葬10余座,余下墓葬集中在西晋后期和东晋时期。未发现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分布在对面山墓葬和吴小桥塆墓群。墓主身份明确的墓葬一座,吴小桥塆墓群M3出土了一枚桥钮铜印-“军司马印”、铜镜、瓷罐、瓷盏等。20座窑址中有5座烧墓砖的长方形窑,灰坑为宋代遗存。吴小桥M1墓葬,东吴后期,长方形,铜钱、瓷盏、瓷罐、铜镜;吴小桥M2墓葬,西晋前期,墓室加宽;余家山墓群,发现墓葬两座及窑址,余家山M1墓葬,西晋时期,出土瓷盘、青瓷唾壶、可以调节的银手镯、青瓷四系罐、青瓷盘口壶;M2有长排水沟、石室,西晋后期,出土青瓷盖罐、滑石猪、青瓷盏、盘、直百五铢钱、铜手镯、铜镜等;毛镰咀墓群,单室墓,M2双室合葬墓,长方形,为东晋时期,出土碗、四系罐;M3出土碗;M4,东晋(器物组合)瓷鸡首壶、铜镜;M7出土陶瓷器、金器、玉器;在祭台上,墓里祭奠的一套陶器;M8有长排水沟、为东晋后期;对面山墓群M7\M8,是两座并列的长方形墓葬,出土瓷四系盘口壶、博山形熏炉、陶凭几、金器、玉饰件等。上榨铺湾-M12(出土碗、高足盘)\M9\M11\M10集中在D区,单室墓;刘边山墓群-东晋时期,M5(出土银手镯、铜镜、青瓷四系罐、青瓷盏)\M2\M3纵向依次分布;陈家湾墓群M3/窑四座。


小结:本次考古工作是鄂州机场的组成部分和前置,是继三峡、南水北调后全省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省市主管部门、工程方、各业务单位和监理方各司其职,圆满完成考古工作任务。多方媒体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真正做到,好的发现要变成好的成果。


江西省赣江新区七星堆六朝墓群的发掘与初步认识

报告人:吴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吴通老师主要从历史沿革发现与发掘经过、墓葬年代与分布特点、价值与意义四方面为大家介绍了七星堆六朝墓群。


历史沿革

南昌,简称“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后,派大将军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郡之附郭,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吉祥寓意。三国时期,南昌为东吴豫章郡,晋元康初年(291年),置江州,后移治浔阳(今江西九江)。


发现与发掘经过

2013年6-9月分为ABC三区对七星堆古墓群进行了文物调查,发现45座古墓葬;2018年8月-2019年8月,对周边五公里进行勘探,墓园围绕七个土墩子分布;2018年8月-2020年10月共清理排水沟7条,出土物1300余件。



A区位于整个发掘区最北端,墓园延续时间较长,共发现墓葬41座,排水沟7条,出土瓷器、陶器、金属器等遗物400余件。A1区共有墓葬22座,其中东汉墓4座,六朝墓16座,明清墓2座,排水沟7条,出土瓷器、陶器、金属器等遗物200余件。墓葬自西向东横向一字排列,坐北朝南;东吴墓葬墓室与墓室之间没有发现打破迹象;地下排水系统高低错落、规划有序。



B区位于A与C之间,在A区发掘区以南50米,东距赣江500米,最北水域-罗勒湖,清理了25座东汉-东吴小型砖室墓,整体被破坏严重,部分墓顶和墓室上半部基本不见,出土各类遗物二百余件,出土陶器较多。B区墓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保存较差,现存地面并非墓葬建设、使用时的地面应是近现代农业发展、城郊基本经济建设活动干扰后的原地面以下;

2.规模较小,平面呈长方形,基本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四个主要部分,墓内砖柱结构与A区相似,墓砖纹饰以对角几何纹、网钱纹为主,未发现铭文;

3.由于年代久远、土壤酸性、墓砖保存条件差、盗掘破坏等原因,墓内棺椁、人骨均已腐朽,无法提取标本。

4.分布零散,出现相距40米左右的两个核心分布区,推测可能为同期不同家族的族墓地。



C区在B区以南,51座墓,东汉31座,M31:东吴晚期甘露元年(265年)高等级墓葬。坐北朝南,长斜坡墓道前后双室,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出土坞堡模型、甘露元年纪年铭文砖等。根据其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看,墓主人身份应与鄂城东吴孙将军墓、鄂钢饮料厂一号墓身份相近,其南偏东近处有一M12可能为M31墓主人陪葬。


墓葬年代与分布特点

1.A区以六朝为主,B区为东汉-东吴,C区以东汉-六朝为主,体现东汉-六朝时期这一区域作为墓葬区功能的延续性;

2.从A、B、C三区墓葬分布来看,东汉时期存在墓葬沿山体南北向排列与平面东西向排列情况,六朝时期以东西向分布为主;

3.A区主体为东吴周氏墓园,B区可能分为同一时期不同家族的私有冢地,C区存在东吴统治者与地方墓主同墓区埋葬现象;

4.A、B、C三区墓葬有大有小,墓葬分布特征不一,埋葬制度不同,是东汉-六朝社会结构的缩形,反映出社会的多元化和不同时代的文化面貌。


价值与意义

七星堆六朝墓群是墓群国内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大型六朝墓群,是中国六朝考古的重要发现。A1区是目前发现最重要的东吴周氏世族墓园,可能与周访/周瑜家族有关,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是六朝移民“北人南迁”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部分六朝墓葬具有中原风格,出现了胡人俑、骑马俑等体现民族融合随葬品。是六朝时期船运发达、商贸繁荣的时代缩影,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史料。


南京栖霞山东晋蔡氏家族墓地的发掘与收获

报告人:王富国(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王富国老师的报告首先提及蔡氏墓地周围的发掘情况:1956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其西北部的上梅墓村发掘了29座墓葬。2016年夏到2018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对江乘县、黄天荡、官窑村等遗址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先后在官窑山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清理了90余座墓葬,40多处窑址。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下梅墓墓葬群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清理了古墓400多座,窑址29座,灰坑10座。



被编号为2021NQSM1―M3的墓葬,时代为东晋时期,平面呈现出长方形,由排水沟、墓道、砖室三部分组成。砖室平面呈现出凸字形,由墓室、甬道、封门三部分组成。斜坡墓道、排水沟平面呈现出长条形。M1号墓,墓口现存长872米,残宽1.3到1.57米。墓中扰土有青瓷盘口壶、陶凭几、盘、果盒等器物残片。从M2和M3出土的墓志砖,可以确定为蔡氏家族墓葬。M1虽未出土墓志砖,但其形制结构同M2、M3相同,方向一致,距离相近,其应和M2、M3为同一时期家族墓葬。


此外,1966年曾在附近发掘东晋蔡冰墓、出土墓志砖砖文:“济阳围蔡冰字道坚”,可以推测该区域应为东晋时期蔡氏家族墓地。M6号墓则为南朝早期。墓口现存长10.76米,宽1.1到2.2米。由排水沟,墓道和砖室三部分组成。砖室则由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出土的遗物有青瓷盘、陶俑、凭几、滑石猪等。一般认为该类墓葬的建造程序为开挖墓坑、营建砖室与排水沟,葬人、封门、祭祀、砖志,最后回填。



济阳蔡氏墓地为近年来继“王、谢、温、颜、高”等士族门阀墓地又一重要发现。墓地虽经盗扰,但墓葬形制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尤其存在墓祭痕迹、一墓多志等迹象。M2共出土六块墓志砖:1块位于墓室内,封门外两侧各一块,封门上三块,这是以往从未发现的重要现象,对研究丧葬礼俗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济阳蔡氏世系、士族间的联姻、门阀政治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成都平原六朝墓葬考古新探

报告人:左志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左志强老师的报告由项目概况、主要收获、相关思考、重要意义等四部分组成。


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是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重点工程、总面积为10.34平方千里,为配合新川园区的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5年到2020年持续开展考古工作。新川园区地质地层主要为两大层,第一大层为第四系的全新统、更新统地层,为粉砂土、泥砾与黏土层。第二大层为白垩系地层、主要为紫红、棕红色泥岩夹泥质砂岩。新川崖墓主体结构开凿于白垩系地层。在进行崖墓研究时,左老师提及了“避让关系”,他认为崖墓属于横穴式墓葬。而常见的田野考古发掘者用的“层位关系”大多基于向下挖掘或向上堆筑的遗迹关系。因此,"叠压”、"凭依”等层位关系不适用于崖墓。


总体说来,新川崖墓之间的相时关系大体可分为“打破关系”与“避让关系”。避让关系原理:相临两座崖墓,主动避让的崖墓形态异形,被避让崖墓形态结构正常,前者开凿的年代要晚于后者。意义:为探讨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形式变化提供相对罐关系依据,为探讨墓地营建次序问题提供线索。



近年来在新川发现了600多座六朝时期的崖墓,典型墓地所在地点为五棵松、王家山等地,墓葬的年代特征非常的突出。目前六朝时期遗存发现与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既往六朝墓葬大多缺乏一组完整器物组合,形制特征不清楚、墓葬年代存疑、六朝时期考古学研究屈指可数、新川六朝药出土陶器共存关系强、组合完整、特征突出、因此,该发现是一次重要考古发现,是四川地区六朝墓葬材料的重要积累,其相关研究会打开六朝时期考古学研究新局面。



四川地区汉六朝田野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近年来成都地区六朝遗存发现逐渐增多、居址、墓葬均有发现、新川六朝墓的发现为探究蜀汉时期墓葬形制与器物特征提供了参照标尺。为同时期城市及基层聚落考古工作提供了可靠编年序列。四川地区六朝时期不同层级墓葬的发现与梳理,有利于探讨六朝区域文化、社会与变迁,新川六朝墓葬资料为此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

大同七里村北魏墓地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侯晓刚(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侯晓刚先生首先介绍了墓地的总体情况,墓地大致范围如下大同平城区七里村北魏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七里村西北处,东邻永泰南路,南为七里村,西侧为交通苑小区,北接开源街。墓地现存地势较平坦,东侧地势较低。2019年初,该地经市政府规划为棚户区改造用地。2020年6-8月经大同市魏都文物勘探公司勘探,有古墓葬86座,2020年8-12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这些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地保存状况良好。随葬器物多为陶罐等,出土北魏时期遗物300余件,尤其是以长斜坡墓道砖室壁画墓M29发现最为重要。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M29北魏砖室壁画墓。M29位于墓群东侧中部,长方形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甬道南段,平面呈长方形,内填黄褐色五花土,质地疏松,坡度较缓,两壁平整。甬道位于墓门和墓室之间,与墓室相通,平面呈长方形,单层拱形券顶,甬道底部平铺丁字形地砖一层与墓室相连。墓室位于甬道北部,平面呈弧边方形,四壁略向内倾,顶部为四角攒尖顶。墓葬未被盗扰,保存完整。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一漆木棺,在墓室内西侧完整的保留,南北放置,外髹黑漆,内髹红漆,装饰有铜制泡钉,铜制铺首衔环,木棺前高后低。由盖板、四面挡板、底板构成,使用榫卯拼接,棺底前后装有滚轮。除此之外,还重点介绍了M29的壁画,壁画分布在门楣、墓室四壁、顶部和甬道两侧,其中大部分已经脱落,题材有忍冬纹、出行、 起居、宴乐、狩猎、莲花还有墓主人夫妇对坐图,其中墓室西壁北侧壁画壁画保存完好,西壁残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墓顶中心部位绘有壁画,内容为一大型莲花图案。总体来说,M29壁画笔法简练,技艺娴熟。在色彩运用上,对比强烈,画面布局合理,故事性强,壁画整体丰富而厚实。内容丰富,也增添了北魏日常生活和社会面貌研究的新题材。随葬品种类丰富,集中于木棺南侧和木棺内,可以分为八大类:陶器、漆木器、铜器、铁器、银器、兽骨、珠串饰品等。


第三部分围绕现场保护措施以及多学科合作保护展开。介绍了壁画揭取、三维扫描、器物内残留物提取分析与检测等手法。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的是收获与学术意义。比如该墓地虽为贫民墓地,但分布密集,排列有序,说明经过统一规划,对研究墓地族属以及整个墓地与各家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为北魏平成墓葬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等。

南京小李家村南朝贵族墓地的发掘与认识

报告人:冯志军(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志军老师主要从项目概况、发掘过程、发掘收获几个方面进行了报告。该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2020年3月—5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江宁区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时,在该地块红线外的东北方向发现3座规模相对较大的砖室墓,其所处位置十分特殊,南侧约1.6公里处分布有初宁陵石刻,北侧是六朝陵墓重点埋藏区,多年来已发现多座萧梁时期宗室贵族墓,遂引起了高度重视。



在2021年3月—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江宁区小李家村北(纬七路北、经二路西地块及周边区域)发现并清理古代墓葬12座和沟1条,其中3座砖室墓(M1-M3)和沟(G1)时代为南朝,较为重要。在发掘之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制定了发掘方案,将整个研究工作置于六朝研究的大背景之下,希望可以为六朝考古提供新的资料。3座砖室墓位于一座名为“葫芦山“的山包南侧缓坡地带,西侧有一水塘,整个墓地依山傍水。经发掘,3座砖室墓形制基本相同,早年遭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M1、M3大部分壁砖及铺地砖均不存。M1由排水沟、墓道、甬道、砖室组成,出土器物不多。M2保存相对较好,平面呈“凸”字形,由墓圹、砖室、墓道及排水沟组成。现存墓圹长8.5米,后壁外弧呈半圆形。砖室包括封门墙、甬道与墓室三部分,封门墙墙体已不存,墓门被破坏,在甬道出土半圆形石质门楣。门槛石扰乱至墓室前部。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仅存底部铺地砖。墓室南北两壁略向外弧,后壁呈半圆形向外弧突。棺床位于墓室中后部,在棺床前后的铺地砖上,分别有一个方形阴井。棺床上部有扰乱的石棺座,拼合后平面呈长方形,墓内用砖有规制。M2南壁拓片墓葬用砖均为青灰色,分为长方形和刀形两种。部分砖侧面模印莲花和菱形网格组合纹饰、钱纹,端面模印“张”字。出土器物有祭台石足、石帐座、陶俑、石兽等,3座墓出土器物有相似性。有关沟,TG1处沟内淤积共分9层,TG2处沟内淤积共分16层,还介绍了墓葬的结构、墓主年代以及身份还有陵园结构,依形制看,推断为南朝刘宋中期以后。



湖南青瓷起源考古新发现

报告人:杨宁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宁波老师的报告主要从衡东大浦窑(东汉——西晋)、湘阴青竹寺窑与百梅窑(东汉——西晋)、湘江流域青瓷起源的两条路径及走向和湘潭九华隋代家族墓的发掘这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介绍2017年在衡东大浦做的一个基建项目,最主要的发现就是衡东大浦窑。这次发掘面积比较大,发现了一系列的遗迹,其中各类窑址22座,汉六朝墓葬53座(主要为东汉时期)。发现的窑址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东汉至西晋长斜坡龙窑6座,产品印纹硬陶或青瓷。

2.唐宋炭窑7座。

3.东汉马蹄形砖窑5座,产品为墓砖。

4.宋元龙窑1座。


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不同于岳州窑的青瓷窑址,为湘江中下游地区印纹硬陶窑址与早期青瓷窑址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湘江中游发现了年代衔接、演变序列清楚的汉晋龙窑,窑炉形态特征接近,又各具特色,显示出早期青瓷起源阶段窑炉形态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中Y10、Y21、Y4是目前湖南所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晋时期龙窑,火膛、窑床及窑尾的排烟系统基本保存完整。大浦汉晋窑址,首次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从印纹硬陶向青瓷过渡的细节——从专烧硬陶发展到硬陶与青瓷混烧,这也是南方成熟青瓷起源的共性。



青竹寺窑2017年发掘首次明确的发现了东汉时期岳州窑的窑炉3条,选择其中的Y1进行了发掘,在窑床里边清理出垫圈和瓷片。还发掘了一座清代缸窑Y2,保存的很完整,在Y2的火塘里取了碳样做了分析,发现其燃料有不同的种类,其中之一为马尾松。马尾松是一种高达30米的乔木,在长江流域和以南的广大区域都较为常见,生长迅速,由于其含有松脂,故燃烧释放的热量较高,是优良的燃料,比较适合用来烧窑。在采集到的样品碎块中,有5个木炭碎块的鉴定结果为柳杉。杉木燃烧值虽略低于马尾松,但燃烧值依然较高,所以该木材用作烧窑的燃料也是极佳的选择。还有3个样品鉴定为竹材,说明提供燃料的材料中竹材也占一定比例。竹材燃烧值较马尾松和柳杉低,而且竹材结构没有木材致密,热量提供方面不如木材。可能当时周围也生长了一定数量的竹材,因此就地取材,选用竹材作为燃料。因为孙吴窑址窑头均不存,窑床上不见较大的炭样,样品均出自清代窑址,不过对于了解早期瓷窑的燃料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清代的醴陵窑就明确是以松柴为主要燃料(因醴陵汭山户户烧窑,燃料消耗惊人,致使“烧瓷之松柴多来自他邑。”)宋元的羊舞岭窑发掘时作坊区也有大量的松木类植物遗存。由此可以从侧面推测,松柴是南方地区较为常见且适合的燃料。


百梅窑的保存情况不太理想,主要是清理了一两个剖面。青竹寺窑的年代主要从东汉中晚期到孙吴时期。百梅窑从东汉中晚期延续到西晋时期。青竹寺窑和百梅窑都可看到抬肩式四系罐,但青竹寺窑更注重装饰性,连弧纹更常见。百梅窑出土数量较多的碗和盏,在青竹寺窑就很少见到。青竹寺窑和百梅窑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胎体细腻,气泡很小。釉色青竹寺窑以青釉为主,青黄釉次之,酱釉很少。百梅窑青釉、青黄、青褐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均有细碎开片,玻璃质感强,脱釉现象很常见。施釉方法应为刷釉,多有流釉。装饰纹样均以连弧纹和水波纹为主,少数钵的底部还见有鱼纹。


结合这两处窑址的发掘,杨宁波老师认为,湘江流域青瓷的起源有两个路径。结合大浦三国青瓷窑址的产品,可以看出,湘江下游东汉青瓷的产品质量更高,技术更成熟。首次在湘江流域发现两种不同的汉晋青瓷类型——岳州窑类型和大浦窑类型,代表着湘江中游和下游不同的青瓷起源模式。湘江中游青瓷起源路径主要是从印纹硬陶到“青瓷”(不是成熟的青瓷),青瓷胎仍然与硬陶相同,从自然落灰釉到人工施釉,虽然成功烧出青瓷,但未解决胎的问题,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这个区域此后一直到晚唐才再次出现青瓷窑场——衡州窑。湘江下游青瓷从东汉中晚期突然出现,在当地未发现东汉早中期的印纹硬陶窑址,未经历从印纹硬陶到青瓷的过程,一出现产品就高度成熟,杨老师推测可能是长江下游青瓷技术的直接输入。


最后介绍了去年湖南湘潭九华家族墓发掘情况,2020年10月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中考古工作站对九华乡桃李村黄泥组红线范围内发现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45平方米,共发现六朝至隋代砖室墓5座。墓葬位于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区黄泥组,东邻湘江河,北邻吉利东路。这五座墓葬出的瓷器是非常典型的湘阴产物,而且从墓葬的结构和瓷器的形制特征来看,年代主要在南朝末年到隋代。


文稿:朱灵茜、熊航、孙雨蕙、徐纾、黄督军

排版:方亚楠

审核:黄文浩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