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让宝贵文物世代传承焕发新光彩——新疆召开了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召开

摘要: 来源:新疆经济报  【编者按】3月22日,新疆召开了全区文物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区文物工作。文物工作,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反分裂斗争思想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区文物工作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 ...
来源:新疆经济报

  【编者按】3月22日,新疆召开了全区文物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区文物工作。文物工作,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反分裂斗争思想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区文物工作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让宝贵文物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

    今日,推出专题,与读者一起了解文物工作,学习历史、增强认同感。

墨玉县保存的一部用桑皮纸书写的《古兰经》。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迎春 秦梅花摄影报道)回顾“十二五”,我区文物保护成果突显。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一边谋好全区文物工作一盘棋格局,一边画好引导教育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同心圆,使全区文物工作收获满满。截至目前,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9542处,可移动文物藏品总量45万余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54处。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全国不断加大对文物工作的支持投入力度,全区累计投入文物保护资金20.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4.9亿元,自治区各级财政投入5.4亿元,用于文物的本体保护、展示利用、科学研究、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3月25日,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王卫东说,在此契机下,各项文物工作在传承中华文脉,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成果突出。

    细数成果,王卫东甚感欣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6个遗产地成为我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我区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艾提尕尔清真寺、库木吐喇石窟、七个星佛寺、石头城遗址等数十项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石窟等十多项大遗址的防洪和安防系统工程,还有121处烽燧的维修加固,使全区文物抢救保护基础能力显著提升,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成果。100多项考古发掘,一共发掘古墓葬2000余座,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其中,吐峪沟石窟寺、温泉阿敦乔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先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各项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配合了全区公路、铁路、水利以及“定居兴牧”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了西域历史文化研究,从多角度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物科技保护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纺织品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金属冶炼文化遗产研究等3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新疆建立工作站,新疆龟兹研究院和上海印刷集团合作成立的新疆龟兹研究院上海工作站,使文物保护的科研阵地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纸质文书、纺织品、漆木器、青铜器、壁画等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成果显著,一共修复各类文物1000余件,壁画1500余平方米。

    博物馆、纪念馆展示水平提升,惠及更多各族群众。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3.2亿元,自治区财政拨付配套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我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及30家地、县博物馆新改扩建及展览提升。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紧紧围绕新疆“三史”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主题,举办各类陈列展览700余个,100多场的“流动博物馆”展览,还有与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合作开展的10多个大型文物项目交流和专题展览,向疆内外和国内外各族观众正确阐述新疆“三史”,讲述新疆故事,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史证作用,充分发挥了文物在“五个认同”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有,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一期期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一批批中青年业务骨干被选送参加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管理、考古研究、石窟壁画保护等国内外交流合作项目,使我区一大批文物干部得到深造,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蓝图已经绘就,责任就在肩上,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区各级文物部门将以无愧历史、无愧未来的责任心,全面贯彻落实文物工作的指示部署,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王卫东十分有信心地说,今年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充分发挥文物“证史、资政、育人”方面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反分裂斗争思想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文化支撑,让文物在“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生动实践中展现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加大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长城保护工作、世界文物遗产等重大项目和重大保护工程的组织实施,让宝贵文物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同时将合理利用文物,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展示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观众在自治区博物馆欣赏“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国巡展作品。

    我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观众每年以20%至30%的比例递增

    证史、资政、育人。“十二五”期间我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真实而生动的教育作用。

    一项成功的展览,留给人们的记忆是回味无穷的。记者了解到,在新疆博物馆推出的《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大型专题展览上,一些平日观众见不到、价值极高的镇馆之宝,纷纷亮相展出。如距今2500年的青铜武士像、距今2800年的木箜篌、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唐代的“伏羲女娲”绢画以及中国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等700多件各类精品,全面展现着一个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新疆,一个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一体多元的新疆。

    这项展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疆内外观众参观。一拨拨持续的参观热潮,使疆内外观众如同享受一次文化之旅,陶冶和升华着思想精神,又好像欣赏了一个全景立体式的新疆历史,上了一堂真实生动而又直观的新疆“三史”教育课,带给无数观众润物无声、持久回味的思想精神影响。之后,此项展览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成为新疆文物展览的一个品牌。

    这正是我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结果。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拨付免费开放经费3.08亿元。目前,我区共有博物馆92家,共举办各类陈列展览700余个,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结合新疆历史,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免费接待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达900余万人次,观众平均数量以每年20%—30%的比例递增,充分发挥了证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使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了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信心。

    新疆博物馆是全疆博物馆、纪念馆的“龙头”,它举办展览所带来的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带动着各地州县市,同时也激发了民间创办博物馆的热情。

    “我们塔城地区近年来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一共建有博物馆22座。特别是通过政府主导、部门筹建、企业认建和鼓励个人自建等多种方式,以俄式建筑为基调,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琳琅满目的剪报博物馆、展示达斡尔族古老生活用品的鄂·富常博物馆等13座小型博物馆和家庭博物馆,以小、精、奇、特、专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塔城的历史,形成了以塔城红楼博物馆为中心、民间小型博物馆为支撑和补充的一个博物馆网络体系。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8个,正在进行施工的5个,今明两年还将相继规划建设4个。”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阿里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建改扩建了30家地、县级博物馆,不断新建和改进展示条件环境,提高展示功能和水平,使各族群众能够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进一步深化了新疆“三史”“五个认同”的思想教育。

    全区各级博物馆成立了“流动博物馆”,以新疆“三史”教育为主题,在全疆各地开展巡展工作,将展览延伸到基层,覆盖更多的受教育人群。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流动博物馆”一共举办1000余场流动展览,发放折页、光碟等宣传资料30万余份,免费讲解5000余场,参观人数近200万,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从全疆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到“流动博物馆”,全新的展示条件、逐步提升的展示水平、丰富的展览内容和完善的服务水平,推动着我区博物馆事业惠及更多各族群众。

    投入9.85亿元保护我区重点文物 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

    初春的阳光洒落在惠远古城上,显得这座历史久远并经过修缮的木结构古老建筑,巍峨挺拔,雄浑壮丽,重新焕发熠熠光彩。

    走进古城,乾隆皇帝亲笔御赐、爱国将领林则徐的留存遗迹、整齐的建筑群,仿佛时光倒流,被那份庄重、素雅的历史氛围所吸引。顺着这座古城望去,附近的伊犁将军府、钟鼓楼、衙署、文庙、俄式建筑、武备库、望江楼等,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醒目地耸立在这座并不太大的县城,静静地诉说着历史。清朝时期,惠远古城是“伊犁九城”之首,是新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如今仍见证着伊犁各族人民,曾经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真实历史。

    3月25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副州长叶力夏提·吐尔逊拜说:“为了使惠远古城得到全面保护,近年来伊犁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先后在北京、伊犁举行3次专家咨询会和历史文化研讨会,编制纲要、规划,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资金7330万元,修缮本体,完成伊犁将军府、钟鼓楼、俄式建筑、衙署修缮等11项保护项目建设。还从疆内外收集大量文物史料,翻译文档,进行民间文物调查、拍照、登记和征集,又投资1000万元对伊犁将军府历史陈列进行了改造提升,共展出复制故宫珍贵文物、图片370件,包括复制的铜炮、仿制清代红木家具等。”

    “修缮后的惠远古城,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当地各族群众,参观城址,欣赏文物,品茶赋诗,饱览伊犁河景色。”叶力夏提·吐尔逊拜说。这正是“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还有数十项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让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艾提尕尔清真寺、库木吐喇石窟、七个星佛寺、石头城遗址等大遗址,稳固如初,恢复原貌。此外,防洪和安防系统工程使库木吐喇石窟不再担心被洪水冲毁的危险,让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克孜尔石窟安装上国内先进的科技保护系统设施,发现有人入侵,立即会进行报警、声音复核、图像复核,并呈现在电视上,让入侵者无处藏身。还有那些处在戈壁滩即将倒塌的121处烽燧,经过维修加固,变得墙体完整、威严耸立,印证着汉朝至清朝时期,中国长城在新疆的延伸。

    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疆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先后投入专项补助资金9.85亿元用于我区重点文物保护。如今,这些得到了保护的重点文物遗址,本体得到稳固,保存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原貌。更重要的是,它们正重放历史光彩,发挥着“证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成为新疆自古就是祖国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最好史料证明。

    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新疆的“金色名片” 推动我区文物保护与国际接轨

    3月24日晚,夜色笼罩,凉风徐徐。吐鲁番市2017年首场“夜游交河”活动,在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境内的交河故城拉开了序幕。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了交河故城。大佛寺前,一场古朴、高雅的晚会,正在等待着他们。

    激情的民族乐器演奏、欢快热烈的木卡姆演唱、抒情悠扬的诗朗诵,虽说没有扩音设备,却打破了平日的沉寂,让交河故城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大家欣赏精彩的节目,手捧烛灯祈福,漫步城内,欣赏着淡淡月光下的残缺城墙,感受着故城的历史沧桑和浪漫诗意,对这座故城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这正是交河故城创新展示形式的一项活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一样,经过精心修缮保护后,以本体的稳固、绿色环保旅游及创新的展示内容和形式,打造着新疆文化遗产的“金色名片”。

    “2014年,北庭故城、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6个遗产地,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十二五’期间我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王卫东说。

    为了这个结果,新疆付出了太多。王卫东说,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遗留的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沿线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金色印记,早已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然而,各国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等差异,注定了这样的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必然要历经一个长时间的磨合。为了这一结果,申遗路上几次策略方案的调整,都与新疆有着密切联系。面对紧张而繁琐的筹备工作,对新疆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创新。

    首先是保护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我区文物古迹众多,气候干旱,风沙多,一些古遗址、石窟寺破坏较为严重,而申遗工作复杂、系统、规范。在传统思维和国际化理念的冲撞中,一项项国内先进理念的保护技术,经过新疆与全国诸多专家学者共同的钻研与创新,成功地实施在了每个遗产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逐渐建立了一个科学规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新疆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高度重视,专门设立保护管理机构,紧密配合,加强文物的保护、环境整治、宣传展示、监测,付出了大量艰辛努力。吐鲁番、阿克苏和昌吉三地及所辖各县市,分别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组建工作团队,协调当地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并投入资金,整治环境,让保护工程惠及当地各族群众。

    一次申遗,就是一次文物保护新思维、新规范、新技术的引进,推动着我区文物保护与国际接轨,走上了科学保护的路子。

    目前,交河故城等6处遗产地,正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国家资金、地方自筹、引进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遗址展示利用工作力度,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发展鼓劲、增色,为“一带一路”战略宣传工作提供坚实基础,为主动展现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提供现实依据。

    不断发掘吐鲁番学的丰富内涵 加深对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认识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陈颖报道)吐鲁番是个充满文物的地方,也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发现的地方,这些年来,吐鲁番把文物研究工作摆在重要地位,不断发掘吐鲁番学的丰富内涵,在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十二五”期间,吐鲁番学专家委员会成立。自此,吐鲁番学研究与发展,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世界各地研究吐鲁番学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古代钱币与丝绸高峰论坛”“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文书研究”等国际学术论坛会议。

    与此同时,又组织国内知名吐鲁番学专家进行科研攻关,设立吐鲁番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人才,推动深化吐鲁番学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其中《新疆鄯善洋海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新疆吐鲁番市胜金店墓地发掘简报》先后获得自治区级奖项。国内首家以吐鲁番学研究为主的专门学术期刊《吐鲁番学研究》已公开发行出版17期,稿源质量逐年提高,深受学术界好评,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介绍吐鲁番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主阵地。

    据相关专家介绍,吐鲁番和敦煌文献在近代史上拥有相似的历史经历。但与发现于藏经洞而后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不同,吐鲁番文书多分散出自寺院遗址和墓葬,种类更多,而且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土。因此,当敦煌学因为材料的缺少而面临挑战时,吐鲁番学则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有了新的发展。

    虽然如今吐鲁番学已经成为一个吸收国内外学术活力的国际性学术领域,但仍然有很多研究工作在等待着专家学者的介入。

    据吐鲁番市文物局局长王霄飞介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吐鲁番学在文物保护方面,要加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特别是加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坎儿井的保护与研究,提升纸质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水平;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吐峪沟等考古发掘工作,加快洋海古墓群考古报告全文的整理出版;在资料信息收集方面,加强对吐鲁番学各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回纥佛教等专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认识,让文物发声,发挥以物证史,以史育人的作用。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交河故城

克孜尔尕哈烽燧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