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台北故宫“笔墨见真章”:呈现范成大董其昌墨迹

摘要: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数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昨日更换展件。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于右任藏著名“鸳鸯七志”之一的北魏《穆玉容墓志铭》,宋代吴说《上问堂上帖》、宋代范成大《荔酥帖》、明代董其昌《仿欧阳询千文》等古代书法珍品,揭示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展期持续至7月5日。秦汉时代是书法发 ...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数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昨日更换展件。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于右任藏著名“鸳鸯七志”之一的北魏《穆玉容墓志铭》,宋代吴说《上问堂上帖》、宋代范成大《荔酥帖》、明代董其昌《仿欧阳询千文》等古代书法珍品,揭示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展期持续至7月5日。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北魏 穆玉容墓志铭

北魏 穆玉容墓志铭

北魏 穆玉容墓志铭(局部)

北魏 穆玉容墓志铭(局部)

此志刻于519年,记北魏皇族元珽(494-526)妻穆玉容(493-519)家世与才德。1922年在洛阳南陈庄附近出土,是著名“鸳鸯七志”之一,现藏西安碑林。
“鸳鸯七志”是北魏时期7对元氏家族夫妻的墓志,“元”姓就是拓跋姓,是鲜卑族的后代。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公元386年建国,557年终结。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这七对“鸳鸯”分别是北魏时期穆亮及妻魏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冯氏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北魏后期迁都洛阳,皇族都埋在了那里。7对夫妻去世后随墓志都埋在河南邙山。后来墓志被盗,在民国初年又被于右任先生收集,并捐赠西安碑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虽历经1400余年,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字,均记载着墓主人“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举案齐眉的甜蜜。
元珽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这样记载,元珽(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孙,穆玉容(483-519)自幼聪慧机敏,元珽之父非常欣赏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虽然她比元珽大10岁,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给元珽后,遵守礼德,“家富绢谐之欢,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接下俞温”,二人感情甚睦。《穆玉容墓志铭》通篇字形略扁,横画向右上斜抬,钩常作斜三角或镰刀形。撇、捺开张,姿态如鸟展双翼,有昂扬感。各种线条的头尾多用方折、出锋的笔法,有稜有角,中段又加入南朝圆转的笔法,有优美的腰线,兼具刚强、婉转之美。武周 赵智偘墓志铭

武周 赵智偘墓志铭

武周 赵智偘墓志铭(局部)

武周 赵智偘墓志铭(局部)

此志刻于703年,记死者赵智偘(641-699)事,又记其子在母亲宗氏(656-702)死后举办盛大葬礼,合葬父母,并迁葬祖父母、叔父等人,形成家族墓地。如此耗费资源的作为,反映当时认为夫妻、家族应生死相依,共构理想归宿的家族观念。通篇作行楷书,风格受褚遂良(596-657)《雁塔圣教序》影响,字迹娟美,又有当时新制的文字,实为初唐墓志精品。宋 吴说 《上问堂上帖》

宋 吴说 《上问堂上帖》

宋 吴说 《上问堂上帖》(局部)

宋 吴说 《上问堂上帖》(局部)

吴说(?-1169以后),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释文:说上问堂上太宜人。伏维寿履康宁。儿母妇孙。并拜问诚。三十姐孺人侍奉多庆。骨肉辈一一伸意。为别之久。不忘思念。五十五六十。皆得相近。种种极荷敦笃存顾。多感多感。郎娘均胜。闻甚慧茂。可喜可喜。此有需干不外。说上问。说衰晚骤当冗剧。触冒暑毒。忽得血淋之疾。楚苦良甚。不逮亲染为愧。
本幅是一通尺牍,前段是主文,问候亲友。这一段由他人代笔,使用尖峭、圆转的笔法,单字的造形也拙于变化。后段自书附语,报告近况,并说明“不逮亲染”的原因。这一段的字体忽大忽小、笔画有聚有散,对比很强,行气却相当端整。线条的造形在方圆、粗细之间不断流畅地转换,笔法很高明,深得王羲之(303-361)神髓。宋 范成大《荔酥帖》

宋 范成大《荔酥帖》

宋 范成大《荔酥帖》(局部)

宋 范成大《荔酥帖》(局部)

宋 范成大《荔酥帖》(局部)

宋 范成大《荔酥帖》(局部)

范成大(1126-1193),南宋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善书法,名列南宋四大家。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除中书舍人。孝宗时,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除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晚年隐居家乡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挟击时弊,赞成抗金。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不仅擅诗,而且善书。书法为诗名所掩。工书翰,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其书遒劲可爱,生意郁然,飘逸古雅,用笔流畅自然。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本幅原是报告自己岳母近况的尺牍。言辞朴素流畅,文简意赅,充满忧虑与关怀。通篇作行草,融合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风格,多用圆转、出锋、连笔牵丝的笔法,信手拈来,不多修饰。字体由大渐小,或由小渐大,再配合线条粗细变化,形成优雅、含蓄的动态感与节奏感,流露清新、温润、敦厚、婉转之美。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官至礼部尚书,是影响力很大的书画家、鉴藏家、艺术史家。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

明 董其昌 《仿欧阳询草书千字文》(局部)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董其昌曾用小楷、行书、草书等不同书体多次书写千字,董其昌临古,既取其神韵,又参与己意,化古法为我法。此作更不例外,可谓其临古之精品佳作。这册草书墨迹曾经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册自题临《欧阳询(557-641)草书千字文》,作于1628年。用笔多出锋,线条的方与圆、粗与细的对比很强。写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体大小相近,章法颇有古意。由浓渐淡的墨色变化,形成一组又一组的字串,制造出视觉的韵律感,反映精熟的技巧,以及潇洒、自信的意象。
(本文图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及相关介绍)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