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札记】王加:东方人物画中表现的主次及尊卑

摘要: 尽管《历代帝王图》那种不加修饰的封建王权尊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绘画作品中有所收敛,但日益兴盛的文人画依旧延续了主次尊卑的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仅是形式上的隐晦。▲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波士顿美术馆藏早在汉代,画像砖上就已经开始利用人物比例的大小来区分主次尊卑。在之后我国近十四个世纪的封建统治中,为了凸显王权政治地位的至高无上 ...


尽管《历代帝王图》那种不加修饰的封建王权尊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绘画作品中有所收敛,但日益兴盛的文人画依旧延续了主次尊卑的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仅是形式上的隐晦。


▲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波士顿美术馆藏

早在汉代,画像砖上就已经开始利用人物比例的大小来区分主次尊卑。在之后我国近十四个世纪的封建统治中,为了凸显王权政治地位的至高无上并区分各社会阶层,“上尊下卑”的观念在封建社会更是根深蒂固。


鉴于此,如何在承载着歌功颂德和政治教化功能,受儒家尊卑思想浸染的人物画中体现君主和贵族的主次尊卑关系成了画家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早在六朝时顾恺之《论画》中便对此有所提及:“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

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待到初唐,阎立本的两幅传世名作《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无疑是在人物画中凸显主次尊卑关系的范本。


前者从右至左描绘了自汉代到隋代包括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共计十三位帝王。每位帝王均有侍从和婢女伴驾在侧,身材比例却仿佛如“大人带小孩”一般夸张,人物间的主次尊卑一目了然。


而《步辇图》不仅将画中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头部约为其抬辇的六位侍女一倍大小的比例绘制,更将前来拜见他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画得瘦小干瘪,充分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强权观念。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收藏


除了封建帝王,国画中的主次尊卑还体现在贵族大臣及宗教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便是经典案例。长卷以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和欢送宾客五个部分逼真地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在府内设宴载歌载舞的场景。


为了在多个场景中突出主人公的身份,受后主李煜所托夜访韩府并如实将歌舞升平的夜宴景象以图画方式记录下来的顾闳中巧妙地将韩熙载的身材比例在五个部分中分别放大,无论站立或端坐,使观者一眼便能辨别主次。


▲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到了北宋时期,《宣和画谱》第七卷在评价李公麟的作品时赞曰:“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


贵贱研(妍)丑止以肥红瘦黑分之。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其成染精致,俗工或可学焉,至率略简易处,则终不近也。”作为宗教画题材中凸显人物主次尊卑的代表作,其《维摩演教图卷》中将装病在家坐于锦榻上正宣讲大乘教义的维摩诘以魁梧身型示人,与其比例对应的是对面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画中余下的天女护法等人身材略小,作为“绿叶”衬托在两位主角周围。

和李公麟同属宋代的郭若虚在其著作《图画见闻志》的“叙制作楷模”中也对如何通过绘画摹写准确呈现各社会阶级的人物面貌有着具体的标准:“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在当人。


其如种种之要,不可不察也。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即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俄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盖尚纷华侈靡之容,帝释须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乃作丑(者鬼)(尺者切)驰(于鬼切)之状,士女宜富秀色婑(乌果切)(奴坐切)之态,田家自有醇甿朴野之真,恭骜愉惨,又在其间矣。”由此可见,人物画中的主次尊卑观念直至宋画仍在主流画论和艺术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来源:澎湃新闻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